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2.
常常,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身边的好书太多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好像是读了很多书,实际上呢?哪本书也没有读通,那本书也没有读透。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不失为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每逢读书碰到那种篇末注的情况,总是忙不迭地中断正在读的内容,翻到本章节的末尾,三下两下读完,又再匆匆倒回正在读的地方。这种时候,原来本章节所讲的内容,常常需要重新回味一下,才能接上原来的思路。碰到一本书中这种情况很多,往往就会觉得扫兴,读书的兴趣大打折扣。这时,就会怀念起上学时,语文教科书所采用的页下注的编排方式来。虽然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排版方式上的不同,但是,读那样的书,让人感到编书人对读书人的细致入微的理解和关照,让人心存感激。现在,市面上很多书,不知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学术品位,抑或是为了编…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中央党校学习,发现党校对读书更加重视了,阅读环境与阅读设施更加完善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报到第一天,组织员老师就给每一个学员发一份读书调查问卷,问两个问题——哪一本书对您的影响最大?最近读的一本有意义的书是什么;二是党校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改成了大有书局,里面增设了阅读空间,不仅卖书,还可以看书;三是在掠燕湖西边建了二味书屋(学员书吧),学员可以到里面读书,交流读书体会;四是在综合楼大厅增设了朗读亭和数字阅读屏,学员可以在朗读亭内朗读诗文,可以通过数字阅读屏下载图书.这是我时隔四年再次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新发现.党校的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对领导干部读书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编者札记     
西晋的著名学者,也是医学家的皇甫谧非常喜欢读书,据说得了半身不遂还"手不辍卷"。这种爱读书的精神,正是我们杂志鼓吹的。有趣的是,这个人竟然把一个地方的书给读完了,一急之下,就向皇帝司马炎借书读。这种勇气自然可嘉,而能够把一个地方的书全部读完,这种事情却只能发生在古代。在今天,我们面对的图书数量之大,一万个皇甫谧这一辈子也读不完了。  相似文献   

6.
回音     
<正>张作光(山东):《档案春秋》是我最爱读的杂志之一,每期文章都仔细阅读。2015年第2期看到了《不灭的星火》一文后,我一口气读完,稍作休息又读第二遍,对老伴说:"要是能有一本《银幕荧屏一老兵·仲星火》这本书该多好啊。"老伴也说:我们这代人是看《李双双》电影长大的,李双双和孙喜旺是咱最崇拜的人了。在她表妹的帮助下,终于收到了这本书。所以,我和老伴特别感谢《档案春秋》,感谢作者老老夏,让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相似文献   

7.
解析新媒体环境对阅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阅读?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这样认为的,"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中国学者王余央等认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可以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阅读史"。一关于阅读说到阅读,我们对它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阅读概念的界定长期以来,人们把阅读与读书等同起来。其实,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整个宇宙)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十多位中国企业家以及传媒负责人,假座河北怀来容辰葡萄庄园,就《基业长青》(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从这本书引申开来,议论了企业家读书以及经营之道的-些话题,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发如下,以飨读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加入到读书行列中来,营造一个认真读斗、勤于思考的氛围。并希望读书之所得以及对所读之书的评论写成文章,惠赐本刊。  相似文献   

9.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10.
《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的形体和内涵的丰富多样,给我们提出了"多读书"和"读好书"的阅读推广任务。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现代人必须养成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的阅读生活习惯。"全民阅读"这一理念覆盖阅读客体、阅读主体、阅读本体三个重要领域,凸现了"大阅读"观的时代价值。《全民阅读推广手册》一书推介古今阅读理论的精华和中外阅读实践的经验,不仅总结了有关阅读的传统理论和成熟经验,而且展示了阅读实践的新方法和新进展,是一部开卷释疑、读之益智的重要工具书。  相似文献   

11.
提到百科全书,人们总喜欢把它与“客观阐释”、“价值中立”等概念相联系。但若以此为期待去阅读本书,则不免会感到惊讶。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是,仅以列于目录中的词条名称,往往难以推断其实际内容,而当读了整个词条的释文之后,又常常感到出乎意料之外。假如今天我们还仅将本书视为单纯的工具书,也许会因此而感到不便,但如果换一种读法,把它当成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记录,当成18世纪“文人”们的政治论文集,上述出人意料的效果就会转化成为对我们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对我们的思想意识的启迪。读者也就不难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这套22本书组成的丛书,五百多万字,我是以最快的速度读完的。这种快,不是赶任务,而是拿起就被吸引住,手不释卷,一本接一本地读,越读越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这是一部难得的新闻教科书。这套丛书,由新闻作品与新闻论文两部分组成,而且同一个作者的书基本上也是由这两部分作品组成。这样的组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与理念:新闻  相似文献   

13.
让我们从两个问题开始:你觉得你能经常每天读4本书并能吸收其要点吗?你这个星期读过报纸吗?如果你对第一个问题回答“不”,第二个问题回答“是”,那么再想想,如果你读任何城市的一份报纸,你的阅读量就至少相当于4本书,  相似文献   

14.
对习近平阅读思想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习近平阅读生活,系统阐述习近平"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九字阅读理念和所包含的阅读价值、阅读主体、阅读内容、阅读媒介、阅读方法五方面的内容。习近平阅读思想深刻回答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阅读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以及怎样读书?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是当代中国的"劝读篇"。  相似文献   

15.
正推荐理由每一次接触一本好书,都会很激动。比如《万历十五年》,第一本读破了之后,又买了一本。不知是胶订的不牢固,还是我读书时用力过猛。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有种舍不得读的感觉。读一读,放一放,比对待美食还要柔软。也因这本书,认识了三联书店。三联书店  相似文献   

16.
一本《现代阅读学》(胡继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摆在面前,杂务冗繁,要不要细读呢?可是那恬淡而高雅的书面又吸引了我,“随便翻翻”吧! 谁知,一读起来,却读得很慢很慢。我象一个旅游者,“从阴山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书上“风景点”多了,一一“光顾”自然就“很慢”了! 我说“风景点多”,是说本书搜寻甚丰、总结甚全。可以说这是著者的功夫所在,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不单是名人阅读经验、阅读方法的一般介绍,而是著者以许多有关阅读的名言佳句、  相似文献   

17.
正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8.
上一文讲的“读功”,是从战术角度讲的,即如何读得实在、读得精微。接下来,想从战略角度讲讲“读功”,即:应该如何扩大阅读量,以及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提高阅读的“质”? 一般人认为读书多就是“阅读量大”,殊不知这个“量”字很有讲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一个人一连气看了一千本小说,粗看上去也称得上“阅读量大”了。但是,倘若他读的都是小说,也只能算是读了一  相似文献   

19.
胡平 《出版参考》2007,(3):10-10
中国目前是个半数人不读书的国度,幸好,算下来还有六亿多人读书。这六亿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书。看起来不少,而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以上,这样比起来,就令人惭愧了,是我们而不是美国以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著称。  相似文献   

20.
某日在网上闲逛,偶入一聊天室,见有网民正七嘴八舌聊出版,于是好奇心驱使,忍不住Download几节,仅供览者一哂。 书迷:有人认定电子出版必取代纸质 图书,我始终怀疑。人们读书的历史已两 千多年,形成了一种阅读习惯,而网络出 版的阅读必须借助计算机,阅读的随意性 不可能与图书相比。读书不仅仅是接收书 中的知识,也是一种特定的享受,图的是那种书香氛围。 小生:我是尼葛洛庞帝称之为“电子面条喂大的一代,但我们又被逼着整天读书,多亏网络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依我看,纸质图书太呆板,一本书买到手之后,永远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