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在以往关于《狂人日记》"序"的研究中,由于采用就"序"论"序"的封闭的解读方法,"序"被认定是对日记的否定与消解,并且与日记在整体上构成一对所谓的"反讽"。文章采用互文性理论对"序"进行重新解读,由字缝里见其"底文",阐释出"序"在话语的深层次中对日记是有所认同的,并且自身存在反讽的结构。由此证明,通常观点所选择的解读方法存在问题,由于偏用反讽概念,导致对"序"的解读囿于表面、孤立,进而得到了片面、绝对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即对复调艺术及音乐节奏的运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通过配乐与场面调度成功再现原作"音乐结构"中"轻"与"重"的回旋、"快"与"慢"的变奏。这不仅是对小说精神与小说形式相对忠实的视听解读,也是使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昆德拉对小说形式进行音乐化探索的意义。在影像时代,小说的形式将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  相似文献   

3.
张先词作中大量题序的使用,对后来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姜夔对题序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乃是词史上的重要创获。从"轴心时代"角度考察二者在宋词题序发展流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情性"与"风貌"、"情理"与"内容"、"言文"与"形式"层面观照二者在题序审美、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以期在题序流变的过程中对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世纪的著名电影导演费穆运用长镜头拍摄方法,开创了电影艺术表现民族风格的先河。费穆的长镜头的美学源于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结合中国文化神似写意的表现手法,以长镜头"静"、"缓"和"平面化"的独特视听效果来深层次地刻画电影的主题,走出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全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6.
电影《二十四城记》通过对五位真实人物和四位虚构人物的采访,以"记录+虚构"的叙述方式,讲述成发集团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一方面,导演采用记录片的拍摄方法,借鉴"电视写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和巴赞、克拉考尔的美学思想,以探索和记录的角度进行讲述;另一方面,导演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让诗歌代替他本人扮演价值评判者的角色,并利用四位演员成功地对观众进行"间离"。此外,在影片中导演用文学语言代替画面语言,通过人物语言、诗歌和音乐,带领观众用"读电影"代替"看电影",在激发观众想象的同时,成功地将整部影片进行段落划分并串联起来。  相似文献   

7.
电影诞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一种艺术,它的美学特质主要包括"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与运动性",本文主要对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色彩造型性与镜头运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9.
电影修辞是电影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导演风格的彰显。张艺谋擅长运用电影修辞寄寓审美理想,建构电影文本的内在意蕴,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也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他的电影打上了浓烈的"张氏风格"的烙印,其修辞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鲜明突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配置;强调纵深动感的多层次构图;突显隐喻手法。  相似文献   

10.
苏辙与苏轼唱和的诗歌很多,但最让他魂牵梦绕的是对"夜雨对床"之约的坚守。"夜雨对床"之约包含了苏辙对兄弟长相厮守的期盼、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对林下退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坎坷仕途的厌倦等多重内涵,更深层次则包含了对理想生活状态和价值的追求。没有实现"夜雨对床"的夙愿,既有经济上、政治上的现实原因,也有思想深处的矛盾。苏辙对"夜雨对床"兄弟长相厮守的期盼与坚守,谱写了一曲人间的真性至爱之歌,洋溢着动人心弦的人伦亲情。  相似文献   

11.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关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如何使影视字幕翻译能够顺利地被目标语观众接受,以期达到与原语观众类似的观看效果;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图像的制约,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要大量使用缩略法。缩减法在翻译中可分为三种:压缩性意译(reductive paraphrasing)、简化(simplification)和删除(deletion)。  相似文献   

13.
《人鬼情未了》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其最大亮点便是影片紧凑的结构。“过渡场”和“重点场”是依据影片主题与叙事线索而提出的两个概念,通过对影片“过渡场”与“重点场”的分析,可对电影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又称"红色电影")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红色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文化形式为人们所喜爱,它承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并且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文章结合主旋律"红色电影"的定义、特征、价值、发展历史,探讨其历史特征、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5.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转型是在当前文化的“视觉转向”中完成的。“第五代”的影像从承载“生命欲望”向迎合“视觉欲望”的转化背后还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的变迁,他们已经从精英文化的代表转换为大众电影产业中的首席工人。“第五代”的转型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文化之手导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体验经济时代,观众收视心理正经历着从感官“服务”到“游戏”、再到“心理体验”和“审美体验”这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并由此引发了电影文本的转型.电影本身顺应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变化,电影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体验经济的前进.  相似文献   

17.
红色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特定的"符指"对应特定的"所指"。而这些符号在不同民俗场景下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符号在"婚庆颠轿"、"高粱酒消疫"及"炸日坦克报仇"等场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一场由"反叛命运"到"重获新生"再到"民族觉醒意识"的文化内涵变迁之旅。  相似文献   

18.
灾难电影一般指将重大的自然与人为灾难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灾难电影作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国产灾难电影在我国可分三个发展阶段,近年呈较快发展态势,汶川地震以来已成为创作热点。《唐山大地震》引起了学界对国产灾难片的热切关注,其创作经验及研究状况需要梳理、总结与关注。  相似文献   

19.
《满意不满意》是1963年上映并广受好评的喜剧电影。我们能够发现它在"十七年"喜剧片中散发出的别样风情,体会到深深根植于"十七年"的喜剧片及整体电影创作理念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重读这部影片,有助于我们理解"十七年"喜剧电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