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8,(2):29-36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常常成为魏晋南北朝佛学典籍吸收的内容。典籍的编著者认为孟子善性与佛教善心相通,佛等同于孟子说的"先觉",其仁政包含了佛教的不杀生。宗炳对孟子是先贬后褒,《牟子理惑论》吸收了孟子距杨墨、夷夏之辨以及权变思想。魏晋南北朝佛学典籍对孟子思想的吸收,既显示了整个时期孟子学的共同特点,也显示了其独特处。  相似文献   

3.
鬼魂迷信作为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后者有着天然联系。鬼魂迷信在其诞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带有纯粹的祖先崇拜及鬼神色彩,而到了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等级思想与伦理道德逐渐取代神秘因素成为中国丧葬文化的核心。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科学与理性的思想进一步冲击了鬼魂迷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使后者不断边缘化,以致逐渐淡出人类历史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具体地分析孟子对君、臣、民三种角色的定位和角色期待,可以得出孟子政治思想虽可谓先秦民本思想之高峰却与现代民主和宪政观念相差甚远的结论。从其角色认可及其分工、角色期望与互动到角色冲突和差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政治思想的被动与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也为缩小角色差距与促进民主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余婧 《考试周刊》2014,(49):168-168
<正>一、孟子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lifelong education)自1965年被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后,现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潮。作为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对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论述。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终身教育观上除肯定孔子的思想外,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两千多年来,儒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极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观是其仁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虽然勇并不是孟子思想中四德之一,但在孟子德性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认为人应摈弃血气之勇,应好大勇,追求不动心之勇,追求符合德性的义理之勇,这种勇符合道义和大节,是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在修养上,孟子主张以气养勇,以义配勇,主张"舍生取义","习""气""志"与勇密切结合,这样勇德就成为情感与行动相统一的德性,使勇德成为其最高的道德人格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兼并战争不断的战国时代,孟子从长远、宏观的角度,认识到了战争的性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过程中人和的作用等。孟子的仁义之战、人和思想、仁政立国保民等军事思想可谓独辟蹊径。尽管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孟子的军事思想还有其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但这不能否认和抹杀其在军事战略与国际关系等领域对当今中国的国防、军队与外交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载是北宋“尊孟派”的领军人物,是孟子升格运动的功臣。作为理学奠基人,张载大力表彰孟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后独承先圣道统的正宗嫡传,《孟子》其书深得儒家真传,将《孟子》之书提升至经的地位。借助对《孟子》的注解,张载对孟子的道统观、心性论、治道论等思想进行了阐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系列重要的理学范畴、命题和理论,促进了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和经典形式的重建。《孟子》学是张载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民本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民贵君轻思想、保民养民思想、与民同乐思想、得民心思想、尚贤主张等。孟子的民本思想显现出了其固有的正价值和负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其作品《孟子》以思想深邃,论辩有力,善用譬喻而成为后人仿效的圭臬。阅读孟子学说,穿越历史,点评人物,对孟子及其思想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丧葬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事于“矩”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礼”与“哀”,庄子事于“心”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简”与“乐”:前者重在维系社会礼制法度的稳定,后者重在寻求个人精神层面的解脱。对孔子与庄子丧葬观的探讨与比较,可以更好地审视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华孝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论语》中的孝经前人阐释主要包含敬亲、养亲、爱亲、谏亲等丰富含义。为亲人死后举办的丧葬之礼在现代具备寄托哀思、思想传承及精神慰藉等多重意义,追及丧葬之礼的最根本含义,《论语》中有关丧葬之礼的论述有所阐明。丧葬仪式是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之礼是对逝者的恭敬。丧葬之礼和对祖先以至神灵的祭祀制度有相通之处,它们皆为孝的实现形式,可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引诗”在战国时期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因为它与引诗者的思想紧密相关,它成为智者思想传达的重要方式。《孟子》中的“引诗”体现了这一特点,孟子将“引诗”与其推行的“仁政”思想紧密结合,借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的“引诗”体现了“仁政”思想的双重性,即君施“仁政”与民尽其力,同时,他又将二者的实现与敬行天道相结合,完成了“仁政”思想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就他思想的丰富性和对后世的影响程度说来,很少有几个同时代的人能与之相比。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孟子被尊崇为圣人,他的书也被封为经书,不是没有原因的。解放后,对孟子的评价存在着重大分歧。在“四人帮”“评法批儒”时,孟子简直成了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本文拟在三个方面探讨一下孟子的思想: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扬弃;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阶级属性。中心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孟子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其充分体现传统儒学的政治取向和理想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和其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孟子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在其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其"民本"、"德治"和"政治发展"思想,并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孟子"仁政"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贯穿着"民本"的主张,孟子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  相似文献   

18.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学思想,将之从道德原则发展为实行王道政治理想的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推行教化为归宿.在皇权专制的传统社会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批判暴政、维护民生的积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批判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发其端,经历两汉、魏晋至隋唐,到宋元,《孟子》学在各代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从各代书目著录及其社会状况可以窥见一斑。随着《孟子》学的发展,各代对《孟子》思想也在不断改造。一部《孟子》学史,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考察,就是一部《孟子》诠释史,其发展与儒学的兴衰同步。  相似文献   

20.
高鑫  花君 《文教资料》2013,(8):118-121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儒学大师,自称是孔子的私塾弟子。孟子的性善论、德育思想、人格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提出了深刻见解。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当前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发展当代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