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书中"折枝"一词历来有按摩肢体、弯曲身体、折取树枝三种注解。然考察"折"字意义系统,当无"按摩"义;考察古书用字,枝、肢相通当晚于孟子时代。结合《孟子》该段具体语境,"折枝"当"折取树枝"解最为合适。由此,我们认为古词释义既不能化简为繁也不能化繁为简,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方可形成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极限与句号     
月到中秋分外明,几乎一瞬间后又开始了下一个轮回;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就像生命:当达到一个极致的时候,句号随即而来人生就怕“句号”。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喜欢文学作品以悲剧结局。在这一点上,牛郎与织女是幸福的,尽  相似文献   

3.
对于孟轲《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里“为长者折枝”句的诠解,诸家选本颇有出入,择要说来有以下几种: 1、为长者折取树枝。 2、为长者按摩肢体。 3、对长者弯腰行礼。也有突出其中一说,而将三说并存的,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对这一句的注解: “枝,同肢。这句谓,为长者按摩肢体。或解为对长者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又有解为替长者攀折花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我们研读全文,觉得上述诠解不尽贴切,献疑  相似文献   

4.
《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长者折枝”一语,历来注家各说其是,择其要者有三说:一曰“为长者折取树枝”.一曰“为长者按摩肢体”。一曰“向长者弯腰行礼”.此三说,均或为后来各种选本所沿用。近读张汉清、方弢二同志文《“为长者折枝”析疑》(载《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析疑》),又见新说.该文以为,  相似文献   

5.
<正>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有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当讲解这一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文中的“折”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直接异口同声地回答“折断”。然后我就给孩子们说,“折”在此处是“压弯”的意思。因为是要上公开课,我也会到其他班磨课,但是其他班的孩子却没有一个提出疑问——为什么“折”要理解成“压弯”而不是“折断”?当时上课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金缕衣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诗为中唐一首流行歌词,作者已不可考。乍看此诗.含义如此单纯,可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竟能在当时流行并传之后世,至今人们耳熟能详,它的魅力何在?  相似文献   

7.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8.
我们忽视的,有时是最重要的,它们寻常,但不可或缺。当我们意识到时,不要只去感叹“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了。“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纳兰性德对李清照与赵明诚娴雅生活的评价。或许李清照当时对此并未在意,然而明诚走后,“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证敦煌壁画中的横笛,并非所谓“义觜笛”或“异形笛”,而应是“蝉折之笛”。  相似文献   

10.
先看学生的译文作业。原文:“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译文:“挟着太山来超越北海,告诉人说:‘我不能够做。’是真的不能够做。替长辈折树枝,告诉人  相似文献   

11.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我50年前读中学时就深为喜爱,并经常背诵的一首唐诗。古人云,“诗无达诂”。对这首诗,有的解为“及时行乐”,有的释作“珍惜年华”,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出身清寒的农民家庭,自无“金缕衣”可以炫耀,因而我的理解也只在后。虽然还是在“少不更事”的年纪,但我深知是父母节衣缩食供我读书,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掌握更多的化知识,才是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12.
《读书杂志》释“强自取柱”之“柱”为“读为祝”。“柱”已有“折”义,不必讲通假。方言用法也可为旁证。  相似文献   

13.
早期白话中最口语化的莫过于诸宫调和元杂剧等戏曲剧本.剧本中的口语词俯拾皆是,丰富多彩.这里所说的口语词,主要是指那些有音无字的北方话中的“土”词儿.戏曲作家们为了记写这种“土”词儿,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其一是借音不借义.如:“一科小桃树”的“科”,其义为“棵”,与“科”字原有的品类、等级、学科等意义无任何联系,只借“科”字之音.元曲中那些千恣百态的摹声词和形容词的叠音后缀是典型的借音不借义的成果.其二是借形而变其音.如:“曲弯弯的半折来大弓鞋”的“折”,其意为张开姆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音zh(?),跟“折”字原来的读音zh(?)相比,韵母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之友》有十多个专栏,其中有一个专栏不专,是摘编综合性稿件的,最初的名称叫“来稿选登”。这一“选”字倒也恰如其分,可见编者是下了一番沙里淘金的功夫的。1999年,“来稿选登”易名为“稿林折枝”,当时笔者眼睛为之一亮:同样是表示来稿很多,“稿林”二字多么形象啊,令人联想到郁郁葱葱、茫无涯际的景象;同样是限于版面,只能忍痛割爱精选再精选出那么几篇,着一“折枝”,又多么有意味啊。“稿林折枝”———一个亮丽的、富有诗意的名称。2004年第二期,“稿林折枝”又被改为“诗化教育”,这一改更是令人怦然心动。是啊,所选的稿件,字…  相似文献   

15.
折花仕女     
去年人别花正开,今日花开人未回。紫恨红愁千万种,春风吹入手中来。沈周为明代“吴门画派”的领袖。然而,书画之外,沈周的诗文在明代也颇出众。本诗为题图之作。“仕女”,指画家所绘之美人。图中之美人,低眉含颦,手攀花枝,欲折未折,春风掠过她青春的双鬓,吹入她正待折枝的素手,吹动她脉脉的柔情,她不由得触景怀人,凝思驰想。首句展开回忆,“去年人别花正开”,花开之时,正当芳春,本应欢欣,本当相聚,而竟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哲理?哲理,即哲学原理,是有关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是事物体现的规律,人生的道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又如“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暗含青春一去不复返,应好好珍惜利用,不然年老一事无成时悔恨已晚的人生道理。品味这些诗句,从中可体察到社会人生的某些道理,认识事物发展的某些规律,使人得到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有一首古诗写道:"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有一首古诗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古往今来,父母和师长都是这样教导青少年要抓住美好时光努力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教学法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话虽有理,但不尽然。两年前,我曾与初一的学生同读一首陌生的唐诗——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我读三遍,“其义自见”,还能背诵,而学生却仍背不出,其义更是茫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我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对唐朝边塞诗的特点、风格、内容,边塞的风土人情,以及唐诗的一些常识、总是有些了解的。看到“折柳”,就会联想到  相似文献   

19.
《岳阳楼记》中“长烟一空”的注释之所以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如何理解“一空”的含义,如果孤立分折,它即可解作“全部消散,一点不剩,”也可解作“弥满天空”。在《辞源》修订本“一空”条中,编者引了“长烟一空……”句作为“弥满天空”义  相似文献   

20.
《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色挠”一句,课文注为:“秦王变了脸色。挠,屈。”这是值得商榷的。案:“变了脸色”,无非是“勃然震怒”,或者为“神色仓惶”,等等。但用在这里却不够确切。同时,注“挠”为“屈”,在此处也欠妥,因“屈”多是从“不屈不挠”之义而来。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中有“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终不曲挠”句(“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