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哥特式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小说 ,小说里充满古堡、神怪、巧合等因素 ,它对后来的作家有很大影响。现代哥特小说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艺术认识  相似文献   

2.
<百川书志>的部类分目参考了<宋史艺文志>等公私目录著述.其分目录书之标准主要是以所录书籍稗益圣教之强弱为主导,辅以"神怪"成分的多寡,本于所录书籍之性质及渊源而"各以类从"等多方面融合而成.高儒之"小说观"并非导向"小说"之本位意识,而是退让于<书志>所遵循之著录标准,与其"史观"紧密相联而淆乱不清.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故事"的主要概念及在当代中西方小说中的不同境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故事"在小说创作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陈俊早 《美育学刊》2021,(5):98-104
基于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动荡和改变,宗教信仰和思想对以“神”为重要范畴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重“神”为核心的人物品藻和艺术品评系统;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形神关系”为主线的审美理论;在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产生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神怪小说和文人神话。从这几个方面看,“神”这一概念中的审美自觉性、超越性、个体性、民间性、世俗化等特点日益显著,也进一步影响了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5.
废名早期小说钟情于童年记忆的书写,他喜欢把儿童设置为故事的主角,并且使用具有过去时间形态的生活经验做小说的题材。这一做法导致了他早期的小说写作多选择回顾性叙事视角讲述故事,这种选择既凸显出一个作家童年心灵体验作为重要资源被开发、被利用的状况,同时也表征了其对于作家文学审美追求并及诗化小说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说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就张爱玲小说的故事来说,常常是平凡而普通的,而人物的心理历程往往有“传奇性”。在叙述起来很平凡很普通的故事中,隐藏着主人公很不平凡的某一种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从产生到完成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她的小说大多数都有一个读起来很有吸引力的故事,她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但如果我们从故事的层面去分析小说的叙事单元,我们会发现,简化后的这些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我们分析这些叙事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内容存在的整体形态和深层结构,研究她的小说的…  相似文献   

7.
动物,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民间故事和志怪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魏晋志怪小说中,以动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特别多.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记载了精怪故事110余则,有鬼神精怪、动物精怪、植物精怪、器物精怪等,其中动物精怪故事就有数十篇.动物精怪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异彩纷呈,蕴意丰富.  相似文献   

8.
(清)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在叙述时间方面颇具匠心,运用了立体故事时间和多条故事线索,整体的时间架构与故事自然发生的顺序相对应,整部小说采用顺叙、倒叙和预叙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于长篇小说创作来说,讲好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一定长度的故事。这显得非常重要。“小说是什么?我说,小说是一篇臆造的故事。”为什么鲍温要强调小说是一篇臆造的故事?因为任何小说都包含着一个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故事,而长篇小说则包含着由许多小故事组合而成的一个漫长或几个漫长的大故事,没有故事的小说只是一些堆积起来的零散砖瓦水泥,有故事的小说才能称为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建筑物。什么是长篇小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民间信仰视角对六朝志怪、唐人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创作内容、题材、方法以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在传承演进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论析.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渗透了强烈的民间信仰意识,民众信仰的对象往往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民间信仰的特点直接影响古典小说创作过程中对非现实情节的采用.创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对象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而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了自己的艺术天才,使其与民间信仰的原初形态有了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让美国人民的心理对社会及国家政府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甚至对自己的信仰也产生了质疑,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在小说中用喜剧加讽刺的方式凸显了人物自身欲望与故事背景的极大不协调。本文主要从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简介和黑色幽默的表达特点介绍出发,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如何把黑色幽默融入小说以及黑色幽默是如果发挥其文学效果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在小说《白噪音》中向读者展现了在精神生态危机的美国后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迷茫、混乱、焦虑、恐慌、物化与异化以及精神之死与信仰之死,并且揭露出精神与信仰消亡的原因与结果。其精神生态意识下的死亡观赋予了该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远大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西安回族历史传统社区经堂故事的来源大致有三种:一是经典故事,二是圣人故事,三是教门故事。其中,许多显迹故事都与苏菲老人家的修行有关。精怪故事大体分四种:一是蝶乌子的故事,二是财贝的故事,三是动物成精的故事,四是造金的故事。笑话故事很多是未过滤的汉族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故事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西安回族民间故事有多元文化的背景,但就总体而言,与汉文化相比,伊斯兰文化的因素一般还是占主导地位,因为这涉及回族传统文化的信仰导向。  相似文献   

14.
东方朔故事是汉魏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沿着历史的轨迹敷演逐渐向小说方向偏离,人物较现实,但故事逐渐有了怪异色彩。2、故事和人物都脱离历史轨迹,东方朔被仙化,故事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是东方朔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3、将东方朔与佛家事相连,又成为宣扬佛法的铺垫。然而汉魏六朝以后的小说涉及到东方朔的极少,汉魏六朝小说中塑造的神通广大的东方朔也未被后来的道教吸收为道教人物,其形象在后来的小说中逐渐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入手,对小说起源这一历史命题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探讨,认为神话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哲学是神话思维的本质内涵;神话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学是神话思维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神话作为小说的历史起源则决定于神话是故事以及故事所赖以实现的文体结构和文体形式。同时还分析了神话的艺术特质与文学艺术的历史联系,提出了在文学艺术门类,“神话尽管是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共同母胎,但唯一又是小说的最早形态”这一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格非的小说之所以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小说中对故事的一些处理方式。格非小说中的故事处理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秘主义、情节淡化、拆解与重组、虚构;格非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格非的小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小说。  相似文献   

17.
宋代民众在信仰方面奉行"唯灵是信"的原则,民间信仰的对象亦是多种多样,蛇信仰是其较为常见的民间信仰形式之一.《夷坚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蛇信仰的事例,这些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了解宋代蛇信仰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夷坚志》中的蛇有着福祸并行的双重意象,反映了普通民众信仰中情感与利益的纠葛.  相似文献   

18.
论《水浒传》荒诞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水浒传》荒诞的审美特质王振星所谓“荒诞”,在汉语里本意为漫无边际,后引申为虚妄不可信,即光怪离奇,违反常态。荒诞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发端于人类童年时代,依附于神话、寓言和神怪小说发展起来,其特质就是以非理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容。这里所说的荒诞,与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从宋元话本至明清章回小说;不论在神话、仙话、鬼话之类的志怪记异小说中,还是在以人话为主体的世情小说中,"一男双美"人物配列不断出现。这种人物配列范式基于传统社会男性霸权话语,隐含着男子所固有的"娇妻美妾"情结,以及在这种情结支配下,女子效仿原始神话中的"二妃"之所谓"效英皇"角色情愿。就思想性而言,如此"一男双美"人物配列固然不足为训。但就文本意义而言,这种人物配列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情节进展,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并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故而还是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肯定。  相似文献   

20.
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中心思想,对理解一部小说至关重要;叙事手法是作者为讲述故事所采用的手段,多样的叙事手段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中性》这一作品所蕴含的多重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分析,以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