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8-1937),地方党政间的关系呈现出矛盾和纠纷源源不断发生的弊端,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之所以如此,从客观上讲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的政体和地方党政互相监督、互不统属的党政分开原则所造成的;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国民党的派系和个人的争权夺利所使然。这些纠纷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缺乏坚实的基础,难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在国民党1927年后确立的训政体制中,以党政平行作为地方党政关系原则,结果导致抗战前地方党部的边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的训政体制设计和政治理念,党员素质低和党部自身缺陷也是重要因素.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党的吸引力和引导力下降,党的形象和权威受到损毁,并极大地影响了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建构.  相似文献   

3.
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时期地方党政体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政府组织的原则看,实行“间接党治”原则;从制度规定看,实行地方党政相对独立的体制;从实际运行看,地方政府权力高于地方党部权力.  相似文献   

4.
抗战前十年,安徽各级政权与国民党党部较早地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但各级地方政权和国民党各级党部中始终存在着复杂的派系斗争,同时也夹杂着中央与地方的争斗和各级政府、党部之间的尖锐矛盾。这既与训政时期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有关,也与安徽的政治区位有关。  相似文献   

5.
1924年改组后,国民党自上至下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党务组织系统。后经"北伐"完成统一,国民党正式独掌全国政权,"以党治国"体制遂开始在全国推行。自此,"党政双轨"制正式在全国实施。按这一制度的设计,地方党政之间是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合作的关系。但在地方势力严重、派系斗争不断的情况下,山西省党部的生存状态却极其艰辛,始则几欲流产,继则难以发展,明显呈现出与"党国"的制度设计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6.
纵观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其重头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又是领导体制改革。建国以来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经过了多次变革 ,每次变革无不与学校党政关系密切相关。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学校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负责制 ,学校党政之间大体做到了党政分开 ,对克服我国中小学…  相似文献   

7.
1924年“改组”以后,国民党逐步重视地方党组织的建设。此后,国民党对各省(市)级党部反复进行整理或指导。伴随着国民党对地方政权控制力的增强,全国各省(市)地方党部的组织机构也呈现由混乱渐趋整齐的特点。受此影响,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但这一时期,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同时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象:生存状态极其艰辛,且处境尴尬,不时成为阎锡山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势的工具。国民党地方党组织在山西地方社会的政治色彩,已日渐被其浓厚的军事背景所淹没。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三权分立下的党政分开、民主执政、更迭轮替、间接执政的执政方式;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民主缺失、直接执政的执政方式.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必须坚持基本政治原则、发展党内民主、实行党政分开和间接执政.  相似文献   

9.
各级民众团体由国民党各级党部指导,受各级政府监督,但各级党部不能干涉各级民众团体的内部事务。各级党政与各级民众团体的权责关系不清。为了维持独裁统治,国民党对民众团体会员资格和民众团体的活动实行严格限制,初期主要是通过党团来控制民众团体。普通民众团体中的党团被撤销后,则主要通过干事会操纵民众团体。国民党控制民众团体的结果导致党群关系恶化,从而使它失去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孙雅玲 《文教资料》2006,41(29):73-74
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关系,主要体现为党在国家政权中建立了组织,开展活动,和国家政权实行组织上的融合,党成为国家政权机构。改革党政关系,在于坚持走邓小平提出的党政分开之路,使党组织与国家政权机关分开。  相似文献   

11.
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是规范党政关系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党与人大关系的研究 ,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作了阶段性划分 ,即“寓党于政”、“以党代政”、“党政分开”、“以党统政”四个阶段。历史的实践表明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适应形势的发展 ,不断完善和改进党的执政方式 ,关键是规范党与人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三权分立下的党政分开、民主执政、更迭轮替、间接执政的执政方式;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民主缺失、直接执政的执政方式。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必须坚持基本政治原则、发展党内民主、实行党政分开和间接执政。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是80年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它是对过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错误思想的彻底否定。它的提出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思想对党政关系的涵义和“党的领导”的内涵认识不足,这是它在1989年后被新的改革理论取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党政关系,应实行党政分开。党的政治领导权是权利而不是权力;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实质上是党通过国家机关,依法将党的主张转化成国家意志并由后者执行的关系;党政不分有悖法理。要实行党政分开,根本的途径是立法规范党与国家机关的具体关系。文章还从立法应遵循的原则、应确立的基本制度及立法途径三个方面,对规范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5.
从多年形成的党政不分到实行党政分开,意味着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的巨大变革。对于这个大变革,人们还存在多种看法。有一种说法是:实行党政分开就是“党委管思想,厂长管经济”。有的认为党政分开后,党委“一无钱,二无权,说话没人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河北省地方党组织因为抗日积极,遭到日军的仇视。1933年5月签定的《塘沽协定》要求冀东各县的国民党组织予以撤销。除冀东地区外,河北省其它地区的县党部组织,有些也转入地下活动。虽然1935年6月的"何梅协定"要求撤销国民党河北省各级党部组织,但是国民党河北省部分地方党部并没有完全停止办公,有些县党部能够从事地下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组织机构急速增加,但组织趋于涣散;党员人数迅速膨胀,但党员对党更加淡漠;党部经费大都来自政府拨款,经费不足,许多活动难以开展。在党政关系中,不仅实现不了党对政府的指导、监督,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影响到了国民党的执政能力。这种局面的出现,源于国民党中央地方党务设计的失策。但从根本上说,是国民党的主义、政纲、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冲突,与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趋势相冲突,它没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只能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行其主张。  相似文献   

18.
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事业单位中的党组织,也要随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推行逐步转变为起保证监督作用”。高等学校实行党政分开,实践证明,有效的方式是变革高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以组织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兴办各类企业,力求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作为党政体制下党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些统由国民党投资创设、经营管理的企业,是为国民党党营企业.国民党拥有党营企业无可置疑的所有权.党营企业分为国民党中央所有和地方党部所有两种基本的所有权形式.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统筹擘划下,中央与地方所有的各级党营企业,基本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各级党营企业总体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筹组成立,力求以一般民营公司的同等姿态出现.国民党通过党股代表人的制度设计,实际享有党营公司股东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基本实现了在公司制条件下对党营企业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迎汪复职”运动的政治背景蒋介石于国民党“二大”跻身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以后,权力欲日益膨胀。1926年3月制造借口,挑起了“中山舰事件”,既打击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又清除了他最大的政敌,逼迫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出洋法国。4月16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联席会议上,蒋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在5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又提出了旨在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党部的活动的所谓《整理党务案》,并由此篡得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等职。北伐出师以后,他又进一步利用总司令名义,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专横跋扈,嫉视异己,培植心腹,大搞军事独裁。如果说“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开始篡夺领导权而投石探路的话,那么北伐过程中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则是他实行反革命军事专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