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始萎缩,许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这一市场,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部分地区保留农业保险业务外,很少有其他商业保险公司涉足这一领域.农村出现了"投保难"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再认识、政府与补贴、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积极寻找农业保险商业化运行模式及拓宽投资渠道等方面对如何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做了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
保险经纪人是指代表被保险人在保险市场上选择保险人或保险人组合,同保险方洽谈保险合同条款并代办保险手续以及相关服务的一种保险中介人.通过保险经纪人的中介活动,保险公司可以把保险需求与供给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保险关系.因此,保险经纪人是保险市场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保险经纪人在发展过程中仍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保险市场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其主体应有保险人、投保人和保险中介人三个方面构成.保险中介人作为保险市场的组成部分,则包括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依存,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保险市场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形成一个有机的保险中介运行机制,是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市场和保险经营监管活动是一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保险监管是一种政府行为,市场需要监管力量的维护,否则保险市场有可能步入歧途;然而,过度监管则可能反过来遏制保险市场的生机和活力,使之裹足不前.因此,一国保险监管的政策、力度和完备性,是实现保险企业稳健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财产保险供给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财产保险供给的组织形式,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习惯所决定。尽管在发达国家的财产保险市场上,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众多,中国的保险市场亦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财产保险经济供给的组织形式也将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的保险组织会不断出现。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多元化的格局日趋明显,财产保险经营技术也会不断提高。各财产保险公司将结合自身的实力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保险产品,为财产保险市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保险商品,实现我国保险业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我国《保险法》第92条规定了人寿保险合同指定移转制度。在保险市场退出中为保单持有人权益保护之必要,人寿保险合同的存续依赖于保险监管机构的强制管理。然而,行政权介入私法领域中债的处分因其侵犯宪法所保障的财产权而遭遇诟病。为此,人寿保险合同指定移转应当以保有保险监管机构保险合同移转处置权、维护保单持有人权益为前提进行"去强制化"的改造,并引入保险合同变更制度以为救济。在规定有伴随保险合同移转的保险合同变更制度的域外立法中,与我国台湾地区相较,日本法中保险合同移转去强制化以及合同变更中赋予投保人知情权与异议权的规定尤其值得参鉴。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始萎缩,许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这一市场,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部分地区保留农业保险业务外,很少有其他商业保险公司涉足这一领域。农村出现了“投保难”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奉文从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再认识、政府补贴、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积极寻找农业保险商业化运行模式及拓宽投资渠道等方面对如何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做了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保险中介的功能定位及其制度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保险市场主体之一的保险中介人,其健康发展是提高保险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制度保证。保险中介固有的功能,使其在保险市场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对保险中介的发展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保险中介业良好发展空间的提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保险市场发育比较完善的国家成功的保险中介制度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保险业快速发展依靠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国的保险深度(保险深度指的是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为3.4%,保险密度(保险密度指的是人均保费数量)为332元人民币,远低于2001年的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为7.83%,世界平均保险密度为393.3美元。可见,我国保险市场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巨大市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三年过渡期的结束,我国保险市场将全面开放,保险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开始到来的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摆在广大新兴寿险企业面前的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一.寿险业现状与趋势我国寿险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0…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国保险越来越具规模地集聚我国,其集聚效应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正在逐渐凸现。本文分析了跨国保险集聚的效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险市场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实施人才战略、保险国际化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保险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的迅猛,从1980年以后,保险的市场主体不断的壮大,现在我国已经有了25家保险公司,保险市场由之前的垄断式独家经营转向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现状.保险市场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各家保险公司为了能在行业内获得一定的地位,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争取到更多的客户,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产品的营销.保险市场的竞争中,各家保险公司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新方法,或者是减低费率,或者是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等等,各家保险公司不惜投资,不间断的招兵买马,打公关站、人海战,以此来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世界保险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不能没有保险代理人.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对保险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保险代理制度存在着种种问题,特别是保险代理人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从保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表现入手,深入分析我国保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分别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分析河北省保险市场区域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保险类和经济类指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北省各地市保险市场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保险市场区域差异显著,引起河北省保险市场区域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保险市场自身建设和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差异.文章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以缩小河北省各地区保险市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1992-2011年保险市场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保险市场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其中保险市场的深度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而保险市场的密度与收入差距呈负相关。说明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将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而通过不断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巨灾保险制度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建设的不足与差距。对我国巨灾保险市场现状的分析显示,我国巨灾保险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保险需求和有限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解决巨灾保险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法律体系完善的前提下、构建政府与商业性保险公司共同运作的巨灾保险体系,从而实现制度供给的增加。同时,完善金融制度改革,为巨灾保险基金、巨灾风险债券的设立和发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全面开放日期日益临近,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产品是特殊商品,服务成为保险企业竞争的核心。提出了服务品牌的创立是保险企业扩大美誉度,占领保险市场的关键。探讨了服务作为创立服务企业品牌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保险市场监管存在诸多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大力增加保险市场的供给;进一步充实保险监管力量;完善和创新保险监管方法;强化风险控制;行使对外国保险服务提供的准入“甄别权”。  相似文献   

18.
保险代理人的违规行为在保险市场上层出不穷,大大损害了保险行业的信誉,严重阻碍了保险业的发展。所以对保险代理人的违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通过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深层次地研究保险代理人违规行为选择的原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流退出"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社会不同认知已影响到分流退出机制的建立,也导致高校在相关制度的落实中形式大于实质.通过逐一剖析"分流退出"在政府文件、媒体和学者中的表达,指出分流仅适用于硕士博士培养一体化教育,退出则可分别在硕士和博士教育培养全过程多环节实施.借鉴欧美主要国家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经验,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了"一节点两过程三维度"的分流退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保险监管执法资源的稀缺和繁重的执法负荷导致监管威慑不足,保险产品的特点形成了保险市场双重信息不对称,而现行营销模式更导致了低声誉市场的负效应扩大。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中引入声誉机制能够有效抑制保险市场的机会主义行为,承担信号传递的功能,从而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威慑力。声誉机制的有效作用有赖于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市场监管,监管部门应从市场信用评级、信息有效披露和降低产品信息不完全等方面构建保险市场声誉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