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要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论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学理解方法来看待,实际上是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由世(世界、社会)、人(作者)、意(读者)、志(本文)构成。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文学理解意义的生成就不再如模仿理论、实用理论、表现理论或客观理论那样,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要素决定生成,而是由四个要素共同决定生成  相似文献   

2.
骆亮亮 《考试周刊》2009,(44):53-54
“读懂课文”要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让学生“经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转换。依据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本文呈现了两个不同的阅读教学设计。《幽径悲剧》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到“读者”的转换。《孔乙己》则重在引领学生经历“读者”到“文本”到“世界”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期,西方传统的艺理论有如下四个传统:在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所谓“镜”的传统,即模仿-再现的传统;在艺与作家的关系上,有所谓“灯”的传统,即强调激情-天才的传统;在艺与读的关系上,有所谓“教化”的传统;而在艺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上,则有追求和谐、优美的审美传统。这种论传统形成了西方艺术自己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活动是客观世界与作家主观精神对立统一的运动,具体说来就是,客观世界经过作家心灵的过滤、发现和创造进入文学,成为一种新的世界,然后再反作用于读者的精神。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并未准确地解释两者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或者是侧重于从客体的角度来界定创作的特点,强调再现的作用,强调存在是主导,或者是侧重于从主体的角度来标示创作的规律,强调表现的作用,强调精神是主导。两种观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立脚点,找到注释的作品。生活客体再现论的观点曾一度占优势,作家深入生活只能是到基层去与工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对文艺传播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学生产秩序,促使文学活动进入了一个无序而混杂的多元秩序中。文学研究不断突破依据"作家→文本→读者→世界"四要素所构建的以"作家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和"社会文化论"的框架而走向交叉综合,并出现了传播学转向趋势。从文学传播学视阈研究当代文学尤其是区域性文学的发展问题,是一种新的学术视野,有利于促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阿布冉姆斯(M.H.Abrams)在他研究浪漫主义文艺理论及其批评传统的专著《镜与灯》(The Mirror and the Lamp)中,把从古至今的西方文艺理论概括为四种主要学说:模仿说,效用论;表现说;本体论。笔者基本上同意这种看法,但认为应作两点补充:第一,效用论只是在模仿说的基础上更强调文艺的功用,实际上也是模仿说;第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应该列为西方文艺论史上的第四种主要学说。在上述这四种主要文论中,文学本体论是近、现代西方一种影响最大、占主要地位的学说。这种学说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我们应该批评、扬弃的方面。而这种学说正是滥觞于德国美学家康德(Immenuel Kant,1724—1804)和美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的。因之,对康德和爱伦·坡作一比较研  相似文献   

7.
徐军义 《文教资料》2012,(8):105-106
古希腊的"模仿论"经历了从模仿自然、模仿社会到模仿人生的三次转变,亚里士多德实现了"模仿论"的最后总结,奠定了欧洲文艺理论中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论基础。"模仿论"强调文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行动的反映,它能够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具有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实践改造价值。在本质上,古希腊的"模仿论"是为人生的文艺理论,"模仿论"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不断觉醒的理论写照。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欧洲古代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具有法典的地位。在其悲剧理论中他把情节放在诸要素中的首位,情节安排是悲剧创作的核心,其好坏决定悲剧的效果。这一观点与其美学观和叙事文本论有着密切联系,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有唯情节论的倾向。观照当下文本研究,可引发淡化情节与文本内部研究复归的双重思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是作品、作者、教师、学生、社会之间的对话过程。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组成与.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如"阅读是应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这一教学理念?为什么要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对话呢?一、什么是"对话",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提出"对话"的要求"对话"一说本是文艺理论学中的一个观点。20世纪80年代,一种被称为"读者论"的现代阅读论在德国问世。这种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主要的艺术观念类型(包括文学观念类型)——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是以对"文学四要素"——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切入点为划分标准的。以此理论作为观照,可以看到鲁迅与梁启超社会实用的文学观、王国维艺术审美的文学观之间明显的不同。鲁迅的文学观高扬"作家"这一文学活动的主体,突出"立人"的精神内核,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因为外来思潮的变化而改变"以人为根本"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坚持。  相似文献   

12.
整个20世纪西方的文学批评经历了五种模式的演变,即:客观说的批评模式,实用说的批评模式,表现说的批评模式,模仿说的批评模式和文化批评的模式。整个文学批评在这五种批评模式中交替穿行,研究重心不断变化,其轨迹为: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文化。五种模式各有得失,共同演奏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13.
文学元极论     
作者首次运用元极学的原理论述了文学创作问题,提出了文学元极论。文章认为:三元(物质、能量、信息)合和体的生活化生文学创作之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阴阳互化而形成太极运动;真阴(生活之审美蕴涵)与真阳(作家之审美意识)的精合产生审美意象,遂使文学创作由太极步入皇极;皇极作为“二生三”之新体系的展开以艺术文本为外化与物化载体;艺术文本是审美世界的三元合和体,它的诞生终结了文学创作通无化有的过程,而开始了回归生活,即由皇极返无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文本实质性的意义存在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强调读者根据自己的个性主题主动地理解文本,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的文本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我们应更新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导、以老师为辅助”的新型的教与学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细读是开掘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呢?东西方的一些文艺理论均可帮助我们建立一些理论范式,文本层次理论即是其中之一。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包括四个层次: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的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在这四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形而上层",即哲学层。曹明海教授将文本分为形式层(语体层)、再现层(语象层)和表现层(语义层)。下面就以曹明海教授的三层法为理论模型,对  相似文献   

16.
一、随笔体散文中作家如何发挥主体性 散文创作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主观情感表现的特点,叙写人生,透视人生,品味人生,因此,有学者称:“散文的核心是作家主体,作家以散文为媒介与读者作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因而,散文中的艺术世界往往涂上浓重的主观色彩。因为作家在散文中要表达的是自己对客体世界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又往往受到作家的审美理想与艺术思维方式等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7.
V.S.奈保尔是当代英语世界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美国读者最多的文艺期刊——《纽约时报书评》曾多次提及他的名字及作品。作为一位别具一格的作家,紊保尔的创作一直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他信赖创作中的直觉与激情、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独创性但反对脱离实际的纯粹虚构;他同时认为,一定的审美距离感是进行写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学鉴赏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王敏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和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宇宙(自然、生活)、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首尾衔接的过程: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中西智慧在本质上都希望主客体关系协调统一的发展。中国智慧的思维特性表现为主客融合,强调客体主体化,但往往导致主体自我中心的遮蔽;西方智慧的思维特性表现为主客对立,强调主体客体化,又往往导致主体自我中心主义。如果二者结合,既注重客体的自然世界丰富,又注重主体的心灵世界的丰富,则是人类理想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文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指出,文学活动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要素构成,并形成一。个流动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创造性阅读就在这个文学接受的流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学生对于作晶先入为主的成分,即是阐释理论所指的“前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