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理论在中华明的起源问题上,一致认为中华明起源于中国北方,并以黄河明为代表。经过近一个世纪长江流域的若干次考古调查,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成果。尤其是三星堆遗址、盘龙城遗址、清江遗址、新干大墓等青铜时代重要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学术界对于长江明已经产生了新的认识。于是,有必要对长江明重新估价。  相似文献   

2.
中华明为世界四大古明之一,于此早已受到中外的关注。而中华明为“多元一体”的明这一结论,近来在我国学术界也已取得共识。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明则是古代中华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由于近数十年来新的考古发现与深入研究亦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重视。但是,全面诠释与介绍古蜀明成就的书籍尚不多见。近来,四川省物考古研究所黄剑华先生所《天门》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即对古蜀明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并给予新的诠释,从而为人们对古蜀明的理解作出了新的贡献。我个人以为此书具有如下显特点:  相似文献   

3.
巴蜀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地区是中华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明中心,巴蜀化是中华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继承发扬巴蜀化优秀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曾在中华古代明的缔造和中华明的演进中产生过独特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两个明建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中仍然扮演着积极而重要的角色。作为民族学和民族史上的重要成员,羌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十分丰富的化,这在今天仍是相当宝贵的历史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  相似文献   

5.
四川古文化序列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盆地是巴蜀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摇篮,是中华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探讨四川古化的内涵和发展序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并涌现出一批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本概述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汉代以前古化的地域分布、年代序列、发展过程的筒况,略谈各期各区化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长江上游古代明和古蜀历史发展的简要历程。  相似文献   

6.
项永琴 《寻根》2002,(4):6-9
新近拜读了江林昌教授的大作《夏商周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收获颇多。其中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古代也有两河明”引起了笔的深深思索。认为黄河明是中华明的主流,而长江明是其补充。笔不禁想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即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道家思想为其辅助,这二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契合、某种联系呢?笔不揣浅陋,试芹献之,请学界时贤裁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司法运行中,情理法融合形成了显明的人文精神特征和对法文化追求的人文传统。本文以社会学为视角研究这一法律现象,深入整理、归纳影响中华司法人文传统的内涵特质及形成、演进的社会性因素,系统分析其与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之动态关联,为中华司法人文传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联系提供一种社会学的解释,以期探求传统司法在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互动发展的演进脉络及蕴含规律。  相似文献   

8.
寻求伊甸园     
在当前中国的现代园林建设中,不少人仅从表面“理解”和“借鉴”中国和西方园林艺术的传统,使得当下的园林建设中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倾向。如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还有那种弃“己”媚“人”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的做法,如草坪雕塑热,等等。其结果是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建造了很多园林,最终却未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最近,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周武忠博士)一书,可谓当代中外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第一专著。作者运用历史比较与平行比较的…  相似文献   

9.
本对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人——中江藤树儒佛融合的思想作了系统论述。通过考释中江藤树的“明德”观、“意念”观来探讨藤树本人的思想及与中国阳明学的异同。指出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共生意识”具有化解人类冲突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华化对日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诗词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即使在现代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诗词也依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强烈的艺术进力,在文学殿堂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各个省(市)、地区,中华诗词学会数以百计,从事业余吟作传统诗词的爱好者更是万计、超万计。事实证明,中华传统诗词的花果年年都在争奇斗艳,展示芳香与丰硕。为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各地公开与内部出版的中华诗词书刊可谓难计其数,并发挥着广交各地吟友、共襄华夏诗业的作用。众多中华诗词爱好者不满足于零散的吟诵交流活动,企盼着能有一册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