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高职院校"金字塔型"师资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字塔型师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种探索,即将高职教师队伍分为塔尖、塔身、塔基三个部分,通过打造师资建设平台对不同类型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健全保障机制,建设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对高职院校师资的内部整合,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总体素质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双师型"师资缺乏等方面。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究,制定建设规划,拓宽培养途径,努力探索符合高职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高职师资队伍水平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呈现不同特点。公办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历偏低,来源单一;民办校师资学历层次高,兼职教师多,双师比例低;行业企业办校双师比例高,校企人员流动便利。顺应高职师资整体水平提高及结构调整要求,应加强培养培训、评聘及激励机制建设,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发挥示范性院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它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它的办学层次定位于含有专科、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层次.我省高职教育应正确定位,采用高职教育模式发展,实现产学结合;文章建议以南昌科大为江西本科高职教育发展龙头,建立本科高职院校,积极培养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创建一所全国一流的高职教育类大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有些专业招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在向博士层次提升。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高职内涵发展、“双高校”建设项目、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客观需求上均要以博士层次卓越职教师资为支撑和引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基于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探索构建“工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校—企—校”实践育人体系、教育学与工学“嵌入式”科研培养体系、全过程一体化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了高职博士层次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师资的主流应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对象,立足于高职教育实际,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高职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高职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师资培养体系,主要由岗前教育系统、在职教育系统、管理与支持系统构成。我国高职师资岗前教育缺位,是培养体系的重大缺陷,是体系构建的首要、急迫任务。高职师资在职教育,在系统失衡、不堪重负下,呈无序、低效状态,需要重建。高职师资培养管理与支持系统构建,也需要全面开展。本文对建设的基础,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整体构建的基本路径、主要内容,展开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有利于高职专业建设国际化,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治理向国际化迈进.但目前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存在国际化意识薄弱、理念不明确、国际化建设目标模糊、国际化建设途径单一、国际化建设激励机制缺失的问题.因此,基于"双高计划"的高职师资国际化建设应深化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师资国际化建设观念;明确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全面清晰的师资国际化建设目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持续拓展师资国际化建设的方法途径;搭建"引导+奖助+评价"三位一体的师资国际化建设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高职课程目标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两年制高职课程目标应在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以能为先、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科学定位,并特别指出加强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两年制高职课程目标的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10.
立足高职教育创建特色师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是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职教育特色师资的内涵,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建高职教育特色师资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影响着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化修炼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师智,师能,师德,师风的修炼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课题,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职业技术培训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紧密结合,造成技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缺失.为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技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此推动下,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形成了实施人文教育的鲜明特点:设立通识教育中心,通过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及课外活动的结合组织与实施人文教育,配备多样化的师资队伍,这些都为大陆地区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全面论述了民办高职教育战略转型中的"七个突破"、"七个创建",即突破外延式发展,创建内涵式发展;突破学科型办学定位,创建能力型办学定位;突破学科型人才培养目标,创建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学科型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创建能力型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型培养模式,创建能力型培养模式;突破学科型师资队伍,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突破"唯专业技能教育论",创建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突破"草莽式"办学行为模式,创建"法制化"办学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绩效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4—2008年我国对450多所高职院校评估实践为基础,课题组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参评学校、评估专家三个方面开展调研并进行了绩效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评估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评估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评估方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处理好第一轮评估与第二轮评估的关系,要强化常态监控,探索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制度,要高度重视组织工作,严肃评估纪律,成立专门项目组或常态研究机构等。  相似文献   

15.
台湾具有普职并举的高等教育体系,采用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立体交叉的证照制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行贴身细心的学生培养。其借鉴意义表现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早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坚持、推广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生产化,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化”指导思想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带来了生产性实训的新思路,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校内、校外及境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及“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等方面研究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人才市场等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发展高职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学生职业指导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招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职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分析了高校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与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全程化体系、培养专业化师资等进一步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本文针对“迎评”工作中所发现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elies on data from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networking behaviors and strategies of early-career faculty members within the contexts of their academic departments. Findings suggest that faculty members’ approaches to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colleagues may be conceptualized according to a continuum of behavior, based on their political awareness of interactions and their strategic engagement in them, interactions as a mean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 cultivation of relationships for symbolic inclusion in networks, and the presence of functional patterns in network.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