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初唐孙过庭所著《书谱》文思缜密,言筒意深,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氏在《书谱》中开篇即写道:“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通过《书谱》所写内容,分析了孙氏“善书者”之标准。  相似文献   

2.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孙氏将中国诗歌美学引入书论中,第一次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提出了书法表情达意的功能,并加以详尽的论述。《书谱》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墨子约生活在战国初期,与孔子再传弟子同时,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今传《墨子》一书,文辞古奥,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闲诂》,集合诸家成果,但讹误仍多。如《墨子·法仪》云:"此不若百工辩也。"孙氏引毕沅说:"辩,治也。"今按:《管子·五辅》云:"任官辩事。"尹注:"辩,明也。"又如《墨子·尚贤中》云:"曰若处官者。"孙氏改为:"曰处若官者。"其实"处官"是古语,如言"居官",不烦改。  相似文献   

4.
正孙过庭穷其一生研习"二王"书法,在用笔上劲健俊朗、结体上遒美飘逸、章法布白上独出机巧,最终,以一篇惊世力作《书谱》诠释了其中的奥秘。他成功地利用了笔画的粗细、字形的大小、线条的连贯、空间的疏密、分布的欹正等创作元素,营造出了散落群星、布列银河般的萧散之美。下面我们从六个方面对孙氏书法的章法加以分析:一、笔画的粗细:笔画的粗细变化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形成跌宕感,古今善用笔者皆善此法。《书谱》中的字,轻重变化极大,  相似文献   

5.
[诗人故事]康熙六年(1666)八月,他寓居京城时,拜访了吏部左侍郎孙承泽,孙氏为颇有名气的前辈史学家、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当时正谢客著书,对朱彝尊来访却热情接待,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一次,孙氏去朱彝尊在京下榻的住所回访,见屋内书架上摆满朱氏随带的《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赞叹不已,对人说:"吾见客长安者,务攀援驰逐,车尘蓬勃间,不废著述者,惟秀水朱十一人而已。",可见朱彝尊的藏书之多与知识的渊博。  相似文献   

6.
孙诒让所著《契文举例》是学界公认的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其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虽有谬误和不足之处,然其甲骨文字考释方法却极为科学和周详。在书中,孙诒让主要运用了以《说文解字》释字、比较金文释字、偏旁分析法释字、义近形旁通用释字、音考字以及与古文献相考证等方法。孙氏之后的甲骨文研究方法虽然林林总总,但均可从《契文举例》中探寻其根源,足可见孙氏甲骨文研究考释方法影响之深之远。《契文举例》是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学术成就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孙诒让是在两千多年墨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性人物。他是中国新旧墨学的分水岭,既是传统治墨方法的集大成者,又是新墨学的催生者。孙氏的治墨成果,是现代和未来墨学研究者的起跳板,既是必须依赖的文献基础,又是期待超越的思想对象。孙氏《墨子间诂》和《籀庼述林·与梁卓如论墨子书》等重要文献,充分证明了孙氏在墨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和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南宋时期孙自诚撰写的《孙氏合修谱序》具有文献参考价值。文中提到孙觌、孙实、孙楙、孙世安、孙世臣、孙自新等,均有典籍文献资证。《孙氏合修谱序》陈述了宗谱纂修的性质,介绍了所序宗谱的家族情况,提出家谱纂修新思想,对所序家谱的家族名流评价合度,表明了"尚位""崇文"的文化观念,传达了"文以载道"的时代精神,与理学家、古文家的谱序面貌迥异,体现了宋代实学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孙樵是唐代散文家,他的文章思想主要体现在《与高锡望书》《与贾希逸书》《与王霖秀才书》《与友人论文书》《寓居对》《骂僮志》等篇中。他的文章思想丰富,主要有:主张文以"明道";重视"史法",强调文质恰当;重视作家之"穷"与创作的联系;强调文章之"奇"。  相似文献   

10.
伯希和目二六八三为瑞应图残卷,书名已佚,只存龟、龙、凤(其鸟有“发呜”名称)三类。陈梁庵以《宋书·符瑞志》校之,谓应尚有秧新一类。按此卷书名虽缺,然以P.2005号《沙州都督府日经》背记归义军名号后记“瑞应图借与下”六字,则原卷之为《瑞应图》,了无可疑。图中字不避唐讳,陈氏谓犹六朝写本。青龙下两引孙氏《瑞应图》及《宋书·瑞》(即《符瑞志》);孙氏或孙柔之所著。又屡云旧图不载,旧图未知何所指,陈氏据《中兴书目》,疑此与顾野王之《符瑞图》略近,然野王书本名《符瑞图》,不作《瑞应图》。考《唐朝名画录》,…  相似文献   

11.
正第九讲高古与风流世人每谓东晋书风曰"江左风流",楼兰残纸文书与其年代相近而略早于羲、献时期,故与东晋书风颇多相通之处,盖是时代使然。孙过庭论书谓"古质而今妍",见血之言也,以后人观魏晋人书,可谓高古中见风流,风流中寓古意。启功先生论书绝句有云:"风流江左有同音,折简书怀语倍深。一自楼兰神物见,人间不复重来禽。""来禽"指王羲之《十七帖》,《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12.
南宋姜夔《续书谱》与唐孙过庭《书谱》在内容上有着广泛的联系,表现为:二者内容有许多相应之处,《续书谱》对《书谱》中某些内容作了具体阐述和适当推展;《续书谱》文字有好几处直接提到《书谱》内容。《续书谱》改变体例于《书谱》可起到参照补充作用。本文还对《续书谱》价值作了一定探讨,以为它不仅是古代一部实用性较强的书法学习指南,而且有许多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13.
"物"是《老子》书中的一个高频词,但其丰富的含义及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揭示。对比研究郭店楚简本《老子》和王弼本《老子》可以发现,"物",在"楚简本"中基本指"一切自然存在者",其含义比较单一、明确;而在"王弼本"中,其含义则比较复杂,"物"或意指"道"。由此可以推断王弼本对郭店楚简本《老子》之文义存在继承与发展。另外,只有建立在"道"、"物"、"器"三个层次相区分的基础上,《老子》中的"有"、"无"之含义才能更明晰。  相似文献   

14.
学者大都将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等出土文献中"是〓"释为"是是",也有学者将"是〓"释为"是謂"。"是〓"释为"是谓",其理据缺乏相应资料做观点支撑,不符合重文号的使用条件,且违背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出土文献中"是〓"应释为"是是"。  相似文献   

15.
正这本近二十万字的书,我一个上午就读完了。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一是书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出现过,觉得很熟悉;二是对书中蔡兴蓉老师的想法和做法很感兴趣,潜意识里就与自己有个对比;三是从文笔见其性情,蔡老师仿佛在跟读者拉家常,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意味深长。《走在孩子的后面》,这个题目就值得玩味。是"走",而不是"跑"或"赶",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自有其节奏和韵律,不能快也快不了;是"孩子",而不是"学生",就越发显出教育对象的活泼灵动而非循规蹈矩;  相似文献   

16.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流传广泛,颇受后世青睐。然而《史记》首载该文而未赋予题目,《文选》将其题为"上书秦始皇一首"后,其题目一直变化多样,未有定名。从汉代至清代该文一共出现了十一个题目,且在各种选本和提及到的古籍中称法混乱。可见,《谏逐客书》并非一开始就被称为"谏逐客书",而是因为"谏逐客书"这一题目在数量或质量上有其领先优势,才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定名为《谏逐客书》。  相似文献   

17.
唐代孙过庭《书谱》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书法艺术作了美学的阐释,“阳舒阴惨,取会风骚”是孙氏对书法艺术的基本美学要求。无论是“阴”“阳”,还是“风”“骚”,都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概念,这就使得孙过庭的理论较之其他论书者深刻,而具有美学的力度。他的理论也为以怀素、张旭为代表的盛唐书艺高潮的到来作了呼唤.  相似文献   

18.
《花间词》所录孙光宪词,以《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为首篇。是词中,孙氏将离情别绪置于悠远浩渺的境界之下,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感伤美。本文从"蓼"的意象切入,对全词进行细致解读。孙词风格之异于"花间词",也由此诗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在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甚至在编入教材以后,人教社的编者也认为《楚人隐形》讽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这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楚人隐形》不是讽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是嘲讽不联系实际、妄加猜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