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读苏轼《与侄书》,其中有云:“凡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不由联想到中学生考场作,尤其是高考作,总是成绩平平,读来也确实觉得词汇贫乏,语气平淡,醒目寡,平庸众,这样的章岂能得阅卷青睐。进一步联想到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作指导,  相似文献   

2.
苏试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如何作文的肺腑之言。这活用于学生作文指导,特别适用。  相似文献   

3.
<正>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实用。因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写出成熟而老练的文章,应从绚烂用语练习起,慢慢使文章平中出奇。由此,我们也认为中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宜用一些绚烂语言。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如何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适用。 少小作文须绚烂,是符合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和年龄特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是提高这三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最有效  相似文献   

5.
作文最怕放不开笔,翻来复去就是那么几句干巴巴的话,所以古代学者都主张作文时要“先放后收”。所谓“先放后收”,就是先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收”,也就是说再要求精炼严整。苏东坡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与侄简书》)欧阳永故也说:“作文  相似文献   

6.
吴志勇 《语文天地》2011,(24):31-33
从中学生的议论文看,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命题,即使是学生采用了比较接近的观点和类似的论证结构,他们的文章也还会有高下之分。有的读来让人兴味盎然,有的则索然寡味。究其原因,文章语言是否有美感起到了重要作用。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时需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中学生社会阅历少,  相似文献   

7.
朱红甫 《教学随笔》2007,(11):24-25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学生精炼严谨。苏轼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清人王筠也是这样主张,他说:“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蹦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英。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符合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古人在写作教育上早已注意到顺应习作者的写作学习心理,鼓励他们放松地、大胆地去写,崇尚率性为文、个性作文。如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宋代的谢枋得就曾有“放胆文”与“小心文”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后来为文人和教师所熟知,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谢枋得的这一见解十分精辟、辩证,甚得写作教学之机理。开始学习写作时要无所顾忌地“放言高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管它什么理法章法,大胆写就是。写作…  相似文献   

9.
感恩自然     
大自然是那般的亲切、博爱和美妙。我热爱春天的纯真无邪、清丽端庄;我热爱夏天的峥嵘绚烂,热烈豪放;我热爱秋天的丰硕喜悦,舒展安详;我热爱冬天的沉静淡泊,正直坦荡……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规定了四个方面,“有文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苏轼也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在注重文章立意和内容的同时,要做到文采为立意服务,为内容增色。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和陶诗”艺术成就颇高,它是“绚烂之极”后而造的“平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色调:诗风平淡,感情真笃;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景传神,时见佳句。研究苏东坡“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晓芳 《黑河教育》2013,(12):67-67
苏轼说过:“平淡乃绚烂之极也。”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平淡雅致如春夜细雨,清新无声;生态的课堂应该是音韵有致如林间鸟鸣,耳畔缭绕。平淡而不平庸,这是苏州教研室王欢老师执教的《共同拥有一个家》一课给我的深刻印象。整堂课不仅是学生享受教育幸福的过程,也是听者享受教育精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朱熹认为,平淡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美学风格形态,经历了一个从摹仿到新巧再趋于平淡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平淡美的特质有三:平淡出于自然,这是平淡美的最重要特征。平淡中自有美丽;俊健豪放寓于平淡。从根本上讲,艺术风格的平淡之内在根源是朱熹标榜的道学气象,是人格精神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相似文献   

14.
"大美"的真观,导航人生未来之路的宝典——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笔者认为:景之美,物之美,文之美,人之美,品之美,交之美,感之美,行之美,终究是绚烂升华后的平淡。无论是缔造还是感受,无论是定义还是立言,求精神得以升华,追艺术愈显圆熟,终归的美还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相似文献   

15.
雪季     
雪季老马都在期盼用绚烂编织花环,把风和日丽的景色装点;都在向往将芳香洒向绿野,把蜂飞蝶舞的世界渲染。春风尽了,秋雨歇了,你把深情留给了茫茫雪原,在不属于花的季节里,挺直了腰杆。也许,和煦的日子太平淡,你选择了严寒,因为严寒靠近春天;也许,岁月的尘埃太...  相似文献   

16.
“一切绚烂终将归于平淡。”哲人泰戈尔一语道出:事物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平和而淡然、深邃而优雅的。教育亦然。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顺应、激发和引导生命,那么好的教育决不是暴风骤雨般灌注,而是和风细雨的滋润;决不是繁复浓烈的矫情,而是润物无痕的恬淡。  相似文献   

17.
卢尚文 《华章》2011,(8):37-37
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有了良心,人生才气象峥嵘,风采绚丽。  相似文献   

18.
“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号称江南第一楼的岳阳楼,以其独具的风采,成为洞庭胜景,三楚大观。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文,题字撰联。其中清人何子贞(一说为窦进士)的102字的楹联,格调豪放,气象峥嵘,堪与云南大观园的180字的长联媲美。  相似文献   

19.
题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20.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曾讲:“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或瞬间把握。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