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很多教师特别害怕每周的学校例会,即使是特别热爱教育事业、诚心想提升自己干出业绩的教师也会如此。纵观多所学校,见其共性。下文就摘录某校校长几次例会语句初窥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效实施课改,与学校的校舍无关,与生源无关,与师资无关,与地域无关,只与校长的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思想、治学方略有关。首先,校长应该是研究者有了研究型的校长,才会出现发展型的学校。那种经验型的校长,随着课改的深入,会逐步淡出学校管理层,或者被层出不穷、异军突起的后来者淹没。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课改已经成为当下校长的岗位要求和专业素养,不然就会出现"说外行话,办外行事"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一轮试验的总结阶段,这是一个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时期.影响课改成效的因素很多,校长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十分关键.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法论而言,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就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特别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全方位整合与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激发他们更大的改革热情,创新工作方式,推进课改科学发展,以最优的改革成果惠及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一位管理专家说,例会开得好,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反之,会带来负面影响。教师每周都要参加例会,几乎都是在"接受性"中度过。作为主持人———校长,不乏一些改革举措,但是会议室里常常有昏昏欲睡之人,会场上教师大多耷拉着一张"苦瓜脸",如此程式化的会议过程、冗长的会议时间总让教师产生尽快结束的愿望。那么,学校的教师例会到底该怎样开,该研究什么、思考什么,该形成怎样的制度?如何让会议一改枯燥的程序化模式,不再漫长、不再单调呢?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教职工例会是学校宣传政策、沟通思想、部署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校长,几乎每周都要主持召开教师例会.如何有效地发挥例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开好每一次教师例会呢?  相似文献   

6.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学校和教师教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档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和弊端,课题研究"有形无神",形同虚设,如不加以改正,会滋生很多"后遗症",必然对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校长"真参与假研究""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作为校长,有着先进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朱卫东 《中国教师》2010,(20):46-46
<正>以往,我们总是感到星期一的例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台上的校长每人分管一块,总有许多工作要布置;台下的教师总是悄悄地改着试卷、写着教案……可是,很多事情不通过会议进行布置似乎又不行,例会成了校长、教师都觉得有点烦的"鸡肋"。经过校务会  相似文献   

8.
纵观新课改下"热闹非凡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仅仅是模仿了课改的"形",未领略课改的"神",课堂的效益不高.这使笔者开始对"有效课堂"进行追寻与思考.本文从教学现状入手,剖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去触摸课堂教学更深层面的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肖安庆 《教书育人》2011,(32):56-57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长期以来,应试本位教学观、知识本位课堂观、分数本位评价观,使得教师教学行为表现为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毫无生机。面对课改的要求,面对课改推进中面临的问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逐渐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焦点。本文就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即使经过深入调查和民主程序,校长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也可能会遇到教职工"唱反调".教职工"唱反调",不能笼统说就是跟校长过不去,就会阻碍学校的发展.校长既要鼓励教职工讲真话,允许教职工"唱反调",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1.
上期"话题",教师们谈了受他们欢迎的评价方式:学校不能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依据,对教师的评价应淡化鉴定与奖惩,重点关注以促进教师未来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学校应设置多元评价标准,创设教师发展空间,强化评价的过程性;评价中要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等。 作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对评价教师如何看待?现特邀几位校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顾启洲 《江西教育》2015,(Z1):53-54
媒体常有与学校有关的"师德越位"报道,特别是校长、教师性侵,中、高考舞弊,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将原本声誉较好的教育界形象推上了"风口浪尖",使得"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成色大减。我认为,"师德越位"的表现和原因是多层面的,不能仅仅定位于对教师的治标而罔顾其他。我们不妨先来个多层面扫描:——政府或教育部门层面。教师的职业一直被社会认为是"铁饭碗",故此有很多不符合"规定条件"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也"想"当教师,但按照教师新招录制度规定,  相似文献   

13.
本真与平等     
<正>我当校长十一年,在这之前,做过十一年教育机关的公务员,再在这之前,我在教室里教了十二年中学语文。我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我的"管理哲学"或我的"管理观",老实说,我对这些原是不屑一顾的,我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会很极端。比如,在对待校长与学校关系这个问题上,我就不喜欢用"管理""经营"这些词。我也反对动辄就使用"校长领导力"这个词,什么"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力",诸如此类。我以为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在学校这个学习型组织中,每一个教师都具有"领导力",不能把校长看得太高。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我在学校不断重复这个观  相似文献   

14.
校长既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马前卒",又是所在学校的"将帅"。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校长面临着自身完善和专业发展的问题,校长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课程知识素养,要"有主见、有远见、有创见",要有课改领导力。本文认为校长提升课改领导力需要进行"五项修炼"。  相似文献   

15.
刘谨 《河北教育》2007,(2):27-27
在学校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中,由于双方看问题的关注点不同,经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而一旦隔阂加剧,教师往往会不支持校长的工作,校长的执行力就会大大降低.此时校长如果一意孤行,实施"打压",只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如果软弱妥协,没有原则,则校长也不再会"校长"了.我的体会是在换位思考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和教师进行沟通,学会折中,致力于双赢,校长就会取得教师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对于校长要不要上课的问题,业内一直争论不休,见仁见智.从现实角度讲,这个问题似乎难以说清.笔者认为:做一个推销员式的校长,对校长自身成长,发挥引领作用,深化"课改",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都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7.
班子例会上,教务处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科教学质量奖励办法把相关科任教师的奖教金统计表呈给校长审批,校长就这笔奖教金该奖还是不该奖让各位班子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说,该奖!学校制度有规定,在新制度未出台之前应执行原有制度.有说,该奖!奖金不多(2000多元),激励教师意义更大.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教学质量落后的学校激励比惩罚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英国教育和技术部(DES)于1989年成立的"学校管理特别任务小组"的1990年度报告指出:校长的准备、选拔和发展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主要年度报告指出:校长的准备、选拔和发展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1995年,英国国家"教师培训部" 为新任校长设立了"校长领导和管理项目",英国学校校长的国家标准主要目标是:  相似文献   

19.
教师例会是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沟通思想、布置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学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常规环节.但现实中,提起例会,很多教师们就会怨声载道,“啰嗦”“冗长”“无效”等词眼全部出现.如何改变教师例会,提高会议质量,让例会成为教师繁忙之中的一次“充电”、一次欣赏、一次教育、一次提升、一次心灵的旅行、一道工作的风景……让教师喜欢、期盼每周一次的例会? 学校可以通过“三定”,拉开教师例会改革的帷幕.  相似文献   

20.
课改既是挑战,又是学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课改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除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和支持外,就学校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校长必须亲力亲为校长作为全校教师的领头雁,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坚实保障。首先,要有责任意识。课改是趋势也是任务,作为校长不能等也不能靠,必须利用校长的号召力、决策力、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