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钢筋保护层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要求,将直接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影响保护层厚度的因素有混凝土碳化、钢筋绑扎、混凝土材料制作等。针对影响保护层的因素,应采取的措施有:设计时各专业要协作,要充分考虑工程施工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计算方法,首先对66根民国时期钢筋的力学性能、12个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以及9个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的保护层厚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的真实材料强度和结构构造.然后结合案例分析,将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计算方法分别与中国、美国和欧洲当代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计算采用容许应力法,安全系数为3.55~4.0;当不考虑地震作用时,民国时期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计算方法要比中国、美国和欧洲当代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计算方法更加安全.结论可以为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混凝土碳化及其引起的钢筋锈蚀的机理,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劣化模型。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一般运营和密集运营两种荷载模型下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时变可靠性,讨论了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钢筋锈蚀损失率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服役过程中,由于大气环境的作用,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桥梁结构可靠指标不断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不断下降;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混凝土抗压强度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明显,而钢筋腐蚀率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4.
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单调竖向荷载作用下进行受力全过程非线性计算,对超筋梁和适筋梁,提出分别以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达到εcu和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达到0.01作为达到极限承载力的判别标准;分析钢筋混凝土梁完整的破坏过程、力学特征,研究受压钢筋、配筋率和材料强度对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数值分析得出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即截面承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延性并未降低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做工程的人都知道保护层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重要性。但钢筋保护层究竟有什么作用?保护层多大才合适?钢筋怎样才能发挥出它固有的力学特性呢?本文结合从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结合工程施工实践,谈谈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性及其在施工中的控制。一、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几百米跨度的桥梁建造由神话变成了现实,这中间都少不了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功劳。那么,钢筋与混凝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在混凝土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施工中往往被忽视。通过分析钢筋保护层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国家标准对保护层厚度的规定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对钢筋保护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搞工程的人都知道钢筋保护层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重要性。但钢筋保护层究竟有什么作用?保护层多大才合适?钢筋怎样才能发挥出它固有的力学特性呢?笔者试从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结合多年的工程施工实践,谈谈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性及其在施工中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一些钢筋混凝土构件应力状况实验教学因实验条件的限制而难以进行,影响了教学质量。通过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建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现试件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开展、混凝土和钢筋应力状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本研究对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的钢筋混凝土数值模型的受弯、受剪和受扭这三种工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分析,其结果展现了结构实验中无法观察到的内部细节,使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破坏过程及内部应力状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预测保护层开裂的时间以及分析锈胀参数 研究方法:基于混凝十的各向异性损伤,建立考虑钢筋腐蚀产物混凝十三者不同力学性能的钢筋锈胀导致保护层开裂的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腐蚀产物对钢筋混凝土界面区的孔隙和混凝十开裂裂缝的填充效应,采用了非线性分析算法,预测了开裂过程中每一时刻混凝土构件的应变与位移场以及混凝土保护层开裂时间,最后将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 1.当混凝土出现裂缝之后,随着腐蚀产物对裂缝的填充,混凝土的环向拉应变的增长速率减缓;2.选定钢筋的型号、直径以及混凝土的强度之后,可通过增大保护层的厚度来减小钢筋锈胀开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筑离不开钢筋混凝土,要使钢筋和混凝土能够更好地工作,提高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那么保护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厚度多少合理呢?施工中如何控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of 7 T-section composite beams, steel fiber reinforced self-stressing concrete (SFRSC) as the composite beam in the composite layer was studied under the hogging bending. The tests simulated composite layer tensile strain under the hogging bending of inverted loading composite beams, giving the relationship under the different fatigue stress ratios between fatigue cycles and steel bar’s stress range, crack width, stiffness loss and damage, etc., in composite layer. This article established fatigue life equation, and analyzed SFRSC reinforced mechanism to crack width and stiffness lo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FRSC as the composite beam concrete has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crack resistance and tensile, can reinforce the fatigue crack width and stiffness loss of composite beams, and improve the durability and in normal use of composite beams in the hogging bending zone.  相似文献   

12.
唐捷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2):41-42,45
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直接影响到构件的截面承载能力,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处理不当,将直接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必须引起工程界的重视。探讨了混凝土梁有效高度的不定性成因,并提出了控制截面有效高度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讨论钢筋混凝土L形构件的受力性能,分析了钢筋混凝土L形单根构件的受力一变形,指出在设计中由等效矩形截面代替L型构件的计算不适当,为钢筋混凝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现场施工实践,介绍了转换层钢筋混凝土梁的模板支撑、钢筋制作、安装和混凝土浇筑等主要施工技术过程.  相似文献   

15.
轻钢骨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它自重轻,安装方便,保温性能好,因而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和使用空间。本文分别对轻钢骨模网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轻钢骨剪力墙的抗剪性能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用3片缩尺轻钢骨剪力墙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推导了轻钢骨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公式。由于模型试验构件少,数据有所不足,本文又采用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提出有关轻钢骨砼剪力墙轴压比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颁布和实施,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筋保护层塑料垫块以其优异的性能、便捷的安装方法,在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已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有效提高了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克服了传统的砂浆垫块的工艺缺陷,完全满足新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工程实践中常在梁侧开孔,其安全性备受关注.在对侧面开孔钢筋混凝土梁截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在受压区和受拉区开孔的不同要求;重点介绍了梁侧开孔的加固补强,分析了孔径大小及位置对配筋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我国施工规范和设计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钢筋增强ECC梁受弯性能,进行了钢筋增强ECC梁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受弯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钢筋增强ECC梁的受弯承载力和延性分别提高了24.8%和187.76%,并且在梁中用ECC代替混凝土可有效延缓裂缝的发展.此外,采用简化的ECC本构模型对钢筋增强ECC及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服役期间钢筋增强ECC梁的裂缝可以控制在0.4 mm以下.ECC材料的使用可明显提高梁的抗弯承载力、变形能力、延性等受弯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转换梁及其下部柱中设与不设型钢骨架两种方案托柱式底层大空间转换层结构模型的对比试验,系统研究了其在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位移延性和破坏机制等.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力及抗震性能,并提出了有关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