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典型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新疆不同气候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如下。1)近50多年来,新疆气温和降水分别以0.32℃/10 a和8 mm/10 a的倾向率增加,气温增加趋势更显著,且以最低温增温幅度最大。2)气温和降水在1987年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气温的增长幅度更大,而降水由突变前的弱下降趋势变为突变后的弱上升趋势。3)气温和降水的增长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北疆暖湿变化明显。4)阿尔泰山南坡区和天山北坡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由水文年降水变化主导,而天山南坡区和昆仑山北麓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由5-9月气温变化主导。  相似文献   

2.
利用1°×1°的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分析2003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包含降水质量强迫效应的湿位涡方程,阐明在暴雨系统中引起的强降水会造成湿位涡异常.对2003年引起江淮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的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湿位涡异常区与降水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可利用湿位涡的异常分布预测降水未来可能的分布形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3.
论证了湿位涡物质的保守性,阐明强降水会造成湿位涡物质异常,异常高度主要出现在850~500 hPa之间。用NCEP/NCAR 11的分析资料对1999年6月下旬引起长江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了湿位涡物质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梅雨期间大气的湿位涡物质异常区域与降水带的位置和走向基本对应,主要位于梅雨锋及其南侧,与等 线的走向保持一致。依据湿位涡物质的保守性原理,等压面上等 线间的湿位涡物质异常区的移动示踪了暴雨区的移动,这可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动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武都区1959~2008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武都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年平均气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但气温变化在各季节的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并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9.1%,进入21世纪年降水波动不大,2006年以后降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气温和降水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5.
巴丹吉林沙漠气温和降水特征及空间分层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8年和沙漠腹地1个自动气象站2016—2018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交叉小波、小波相干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近60 a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年均温以0.34 ℃/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增加趋势并不明显;年降水量发生多次突变,而年均温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一次突变;沙漠腹地和周边的月均温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而降水量的月变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综合各站点来看,气温和降水量在多时间尺度上主要呈现非线性关系;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具有空间分异性,气温几乎不具有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6.
1957-2012年新疆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2年艾比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的24 h日降水量、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选取22个表征极端气候变化指数,利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1)近56年,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冷指数呈减小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和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分别以0.78和0.33℃/10a速率明显上升;除连续干日以3.63 d/10a的幅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外,其他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2)冷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分别明显大于暖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而夜指数(暖夜、冷夜)的变暖幅度也明显大于昼指数(暖昼、冷昼);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艾比湖流域气温暖指数的变化幅度总体较小,而极端冷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大。3)3种大气环流指数对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北极涛动指数 >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而对极端冷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对极端降水指数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极端气温指数小。4)除极端最高气温外,其他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极端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外,其他冷指数和气温日较差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区微量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干燥晴天能见度、气溶胶光学厚度及云滴粒子有效半径等变化特征验证大气气溶胶对微量降水的影响,结论是气溶胶导致的微雨减少主要集中在华北京津塘、长江三角洲和华南沿海地区,且气溶胶越多的地区,微量降水的减少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数据方式,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平台全球变化研究数据进行文献采集、存储、挖掘和关联分析,探究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趋势、研究力量、学科布局以及领域的重点与热点。该领域在此平台共检索到145 849篇论文,年发文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美国在发文量、总被引频次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中国科学院以5 815篇发文量在所有研究机构中排第一。全球变化研究主要分布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地学、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等学科。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效应、碳氮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为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遥感、卫星、模型、GIS等是主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15-2021年百度指数数据,采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数理方法分析,黄河流域9个省区知名度高且具有代表性的18个5A级旅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和人群结构特征,探究其网络关注度时空变化规律,为黄河流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1-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分别在年际和月际尺度上分析林地、草地、耕地和其他用地NDVI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的NDVI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总体呈现由东到西递减的特征;2)内蒙古地区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其他用地;3)近15年中,内蒙古地区整体呈现降水增多的趋势,温度变化不明显;4)年际尺度上,降水对内蒙古地区NDVI年际变化起决定作用;5)月际尺度上,年内植被NDVI变化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草地和耕地NDVI对降水和温度的响应均存在时滞效应,而林地和其他用地仅对温度的响应有一定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计划(CMIP5)的24个模式模拟数据,与英国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提供的2006-2017年的月降水格点数据进行比较,通过误差空间分布、误差百分率、标准差以及误差趋势分析,对多模式集合下的中亚降水预估误差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模式集合对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预估偏多,尤其是东南部帕...  相似文献   

12.
选择四川北部典型丘陵区--南充市为研究区,基于2007-2013年历史数据,从水资源的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压力、生态压力和技术压力4个角度分析探讨南充市水资源压力变化。结果表明:2007-2013年,南充市水资源的经济发展压力持续减小,理论上不存在水资源生态压力,而人口压力和技术压力相对稳定,水资源综合压力在波动中呈缓慢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2007年和2012年,南充市水资源综合压力主要集中在顺庆区、嘉陵区和蓬安县,高坪区水资源压力状况由中等变为巨大。  相似文献   

13.
宜州  杨虹 《职大学报》2014,(2):43-45
一方面,11年间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效率处于上升趋势;滁州市、宣城市和马鞍山市经济发展效率一直保持DEA有效;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效率仍存在提升空间;六安市经济发展效率长期未达到DEA有效水平。另一方面,考虑径向和角度的CCR模型比非径向、非角度的SBM的测评效率值高,存在一定程度高估偏误。与理论相符;同时SBM模型测度经济效率长期变化的波动幅度明显,而CCR模型对经济效率的波动有一定程度的掩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旅游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以CNKI收录的旅游扶贫研究文献为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来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一步研究的空间.2000-2015年中国旅游扶贫研究文献呈不断上升趋势;文献著者及著者机构分布显著集中,著者机构多为高等学校;文献期刊来源较为分散;文献内容多关注行业指导和政策解读,而相关基础理论分析较少;对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发现研究集中分布在乡村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利用基于库车县、沙雅县和新河县三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等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计算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并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52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年潜在蒸散量增势为12.34 mm/10 a,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过程,且后期的增幅大于前期的减幅;四季中,春季增势最为明显,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增势最弱;夏季潜在蒸散量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年潜在蒸散量在1989年发生增加突变,并在2001年达到显著水平,且存在28年的大周期和16年的小周期。  相似文献   

16.
运用空间计量软件GeoDa对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数量上,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长迅速;在空间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苏北城市的体育指导员发展水平高于苏南城市的发展;江苏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水平,自2005年后开始有向负的空间自相关性发展的趋势,即存在空间扩散效应。表明:江苏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局分布差异在扩大,局部分布差异正在逐渐减少,并显示由过去的南高北低的发展差异格局逐步转变为以南京为中心和连云港为中心两个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城际之间的分布更加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景区网络关注度是游客潜在旅游需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时间和空间分布能够反映潜在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以安徽省万佛湖景区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景区2011—2020年百度搜索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万佛湖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万佛湖景区网络关注度时间分布呈上升趋势,季节性差异大,年内春秋季关注度高,冬夏季关注度低,节假日游客数量大幅上升,节前达到峰值,节后快速回落,年内各月分布较为不均衡;空间上主要集中在省内、长三角地区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和北京等地区,省内主要集中在合肥、六安两地,空间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公共服务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交通、住宅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学开展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从主城区人口集中指数、人口集聚度指数、不同圈层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单中心与多中心人口密度分布模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空间重构角度探讨1982-2010年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如下。1)近30年来主城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一直在增加,人口分布的向心性较强,人口郊区化现象不明显。人口分布集中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2-200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为低速增加阶段。从人口集聚度指数来看,人口分布集聚特性明显且人口集聚沿主要交通走廊呈条带状特征。2)各年份人口密度随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趋于减小,人口密度在0~3 km最大,在3~6 km处出现快速下降趋势;高人口密度街道分布有渐趋内移之势,低人口密度街道有渐趋外移趋势。3)单核心模型的回归表明:主城区4个年份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不尽相同,1982年与2000年反函数模型模拟效果较好;而1990年和2010年三次函数模型模拟更优。多核心模型的回归表明:2010年主城区双中心结构初露端倪,主中心在影响人口分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次中心在集聚人口能力方面较弱。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大同盆地暴雨洪水特性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其洪水特性为:洪水来势猛,峰位高,量值小,持续时间短,挟沙能力强,年际变化大。  相似文献   

20.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从1952-2000年以实际人均GDP为指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变化呈发散趋势。然而,根据不同时段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不同把整个时期划分为若干不同时段,则发现1952-1966、1979-1990、1979-2000年等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b 型绝对和条件收敛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b 型收敛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