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庆欣 《贵州教育》2009,(21):35-36
学校一位语文老师要带课外出交流,这次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的课是对方学校安排的,采用的是“同课异构”.选取的教材内容是人教版第四册的《纸船和风筝》。执教老师感觉接课压力大,因为这一课是经典课文,有不少人开过这一课.甚至包括一些名师、大家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压力?笔者分析:  相似文献   

2.
片断一: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师:想听老师读读课文吗? (教师配乐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陶醉于教师的范读)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好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和这课的生字是好朋友。你们要想也把课文读好,首先就得认识这些生字朋友。请把你刚才标△的字多读几遍,自己读完后,再跟同桌互相检查,看是不是把这些字都读准了。老师相信大家会想出办法把这些字记住。 (生自己识字,同桌互读互听) 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本课的生字读准。电脑依次出示:脚、步、悄、丁、冬5个课文第一小节的生字,指名认读,又把生字放在诗句中让学生认读。之后,出示第一小节,让学生练读。  相似文献   

3.
王茜 《现代语文》2010,(9):44-45
《风筝》是人教版的一篇文章,在课前提示里写道:“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很明显主题是体味亲情。然而很多老师把重点放在风筝上,展示风筝的图片,讨论制作风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4.
师:课前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了。你们一定都认真预习了,发现这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最大的不同了吗?生:都是写同一种植物——荷。  相似文献   

5.
2013年山东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语文学科有一组同课异教的课一一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是一篇很多名师都有过公开教学的课文,2008年1月“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也曾把这一课作为研讨课例。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时候,这篇课文怎样教出新意?我们从这篇课文的同课异教中又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山东省这两节同课异教的课,由山东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集体研讨打磨.分别由潍坊市寿光世纪学校毕英春老师和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辛翠焕老师执教。两节课均为第一课时。从下表可以看出,这两节课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7.
笔者有幸观摩了国际华语小学语文优秀课展示,来自北京的王文丽老师的《风筝》一课深深地折服了我,让我切实体验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实实在在,简简单单!现采撷三个小片段与同仁赏析:片断一:词语教学实实在在,生动有效学生初读课文时向老师提出"憧憬"这个词,教师板书:憧憬。学生齐读一遍。  相似文献   

8.
四月十八、十九日,我听了斯霞老师在二年级试点班教了“一个伤员的愿望”一课,得到很大的启发。四年级要用三课时才教完的课文,斯霞老师教给二年级的学生只用了两课时,而且效果良好。这是我想也没想过的事。在教学方法上,斯霞老师突出课文重点,抓住关键,把课文分成两大段,并且把分析课文和分段结合起来,把概括课文和总结谈话结合起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效果又好。听了这两节课,使我解放了思想,学到了多快好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聪 《教书育人》2008,(8):68-68
这节课上三年级第15课《争吵》。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上课前,我就准备了这本书。当我向学生介绍时,有些学生好奇地说,老师,您把这本书里的这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听,看看和我们的课文一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这学期,为了更好地集中研讨一些问题,教研组要求校教研课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同一年级段的老师同上一篇课文,分别自主备课。教研组长安排我们五年级教研课的课文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定下这篇课文后,同办公室的老师颇有微词:这样的课文太  相似文献   

11.
这节课上三年级第15课《争吵》。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上课前,我就准备了这本书。当我向学生介绍时,有些学生好奇地说,老师,您把这本书里的这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听,看看和我们的课文一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理想的风筝》是人教版第10册新入选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全文以“风筝”为线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充满深情地回忆了曾经教过自己,并已年过50、身体残疾的刘老师。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抒发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阅读这篇课文,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同时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难点是理解课文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教学时,可以用阅读提示中的方法,质疑问难,然后带着各自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大家讨…  相似文献   

13.
上课四层次     
正教书数十年,听课无数,唯有一堂课给我以全新感觉和美的享受,也把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重新审视语文课,认识到上课确有"层次"之别——我把它们分为:原创课、特色课、功利课和作秀课。先说说那堂课吧。双鬓斑白的老师提着一把小提琴进课堂,上的课文是《荷塘月色》,这便有了小小的悬念。引领学生熟读了课文,对其文眼文脉作了精到点拨之后,老师拿起小提琴对大家说道:多年来,  相似文献   

14.
本真一点     
曾参加一次大型公开教学活动,听一位老师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老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学生提了"你指的是谁?""这条鱼是什么样的鱼?""这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四个问题,然后老师让学生读书回答。学生提的前三个问题,是只要读一遍课文就能弄清的,学生课前读过课文,应该知道。为什么还提这几个问题呢,迎合老师呗。  相似文献   

15.
最近,学校里举行青年教师赛课,有硒位教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了雷暴的秘密,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画》的课图是谜底,诗是谜面。把图和诗联系起来,理解谜面(诗句)的意思,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设计的整体指导思想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唤醒学生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回忆,在图文对照、反复感知语言(诗句)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尹波 《宁夏教育》2000,(5):39-39
大家还记得1999年7月13日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银川上课的情形吧?语文课上,于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练习把课文读通顺。学生齐声朗读之后,还有三四名学生在朗读。他们见周围其他同学都停了下来,虽然自己还没读完也赶忙停了下来。这时。于老师走过去热情地鼓励他们说:“别着急,勇敢点。继续把课文读完。”在于老师的鼓励下,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上午,我想随堂听小吴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时,我打电话到三年级语文组,经询问得知小吴老师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这是一篇新课文,我并不熟悉。在处理好事务后,我于第一节下课前十分钟赶到三年级办公室.借小吴老师的语文书把课文看了两遍。三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听说我要听小吴老师的课,也随同我一起前往听课。小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生学习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似乎教师牵引得太多,并没有真正地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假如这篇文章让我来上,我该怎么上呢?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回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9.
《搭石》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唐俊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湖南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竞赛暨观摩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受到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的高度肯定与赞扬。听了唐俊老师《搭石》这篇课文的教学,我的总体感觉是四个字:朴实、高效。  相似文献   

20.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2课《云房子》。举起小手,和老师一同来写课题。“房”是这一课的生字,先写一个户字头,再写一个“方”,注意,把横拉长,写完横折钩再写撇。(生书空,齐读课题)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还学写了生字,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出示生字卡片)这都是本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