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个圣人,一个是孔丘,一个是一生获得38个博士学位的胡适。抛开政治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从学识上,还是从人格上,鲜有出胡适其右者。他才华横溢、胸襟开阔、兴趣广博。同时,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感情。他曾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相似文献   

2.
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孔夫子是很重视朋友的,《论语》第一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相应地,他也重视交友之道,《论语》有多处谈到这个  相似文献   

3.
学则须疑     
古代学者都强调学习要善疑。如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论语·为政》),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然而对此有更为详尽论述的,要推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反复强调“学则须疑”。首先,他认为提出疑问是学习的起点,“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其次,即使学有所得,张载认为仍须有疑,才能“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再次,他还认为人们在实际行动中碰到疑难是必然的,“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行,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最后,他对“疑”与“不疑”的关系理解得很辩证。“不疑”、“不惑”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境界,它是经常疑虑,“积久自觉渐变”的结果。但是达到了“不疑”的地步,还须“有疑”才能进步。所以,“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  相似文献   

4.
胡适先生的书房里挂着自己写的一幅条幅:"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胡适先生学富五车,他自己把他所有的知识都归功于自己对学问的质疑。显而易见质疑式学习的重要性。语文作为获得知识的一门工具课,其质疑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语文教学中的"质疑",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一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笔者将根据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质疑教学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在母亲的教导和影响下,胡适的对人热情真诚、为人宽厚大度是众所周知的。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他都一律欢迎。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都可以谈,他都以礼相待,不厌其烦地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致有一次幽默杂志《论语》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有个卖芝麻饼的朋友,空闲时也读些有关政…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都离不开朋友。你遇到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忙,你有了烦恼可以找朋友诉说,你感到幸福可以找朋友分享。总之,有了朋友你就会觉得天阔地宽。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说在交往中对人要宽厚,太刻薄就没人愿与之交往了。宽厚是交得住朋友的基础。交朋友更要讲诚信,无诚则无信,无信则无友,这是朋友交得久的关键。因此,宽厚、诚信被人们称誉为交友美德。另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可称为交友好习惯的是:和朋友说“不”。能够说“不”,朋友才能交得好。平时与朋友交往,温顺随和是大家都喜欢的,也是很多人能够做…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少年有着寻找朋友的渴望,这是在成长的人的需要,他渴望找到思想、感情、要求和观点一致的朋友。”交友结伴、珍重情谊,这既是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也是他们感情发展的特点之一。交朋友对青少年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作为一个少年人应如何交友呢?交际心理学家认为,朋友应当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因此在结交朋友时,要注意结交各类型的朋友。第一,结交诤友型朋友。所谓诤友型朋友,即在朋友间直陈人过、积极开展批评的人。陈毅元帅有诗云:“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了错误,能有朋友及时指出来帮助改正,打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这…  相似文献   

8.
袁浩 《湖北教育》2009,(3):37-37
“门无杂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后多用来形容交友谨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谁能没有朋友?和普通人一样,领导干部也有人情交往。但是领导于部却又是“特殊人”,领导干部交友,不仅是个人交际范畴的小事,而且是事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的形象的大事。因此,领导干部交友就更应慎之又慎,自觉做到“门无杂宾”。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歌的写作上都独树一帜 ,有很高的造诣 ;也大都知道他的生活和创作的道路很不平凡 ,十分坎坷 ,还有一个令人愤慨的悲惨的死。然而一般人大都不知道郁达夫还是一个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善于交际、热心交友的人。他走到哪里都营造着友爱的氛围 ,友爱也伴随了他一生。他学识渊博 ,贯通古今中外 ,又无宗派门户偏见 ,因此交友范围广 ,交往品位高 ;他的交友往往堪称“文坛佳话” ,下面几则就很有意味。一是他与鲁迅的交往。郁达夫虽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 ,但当 192 8年后期创造…  相似文献   

10.
古语曰:“友者,师之半”。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是以重视交友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为其特色的。认真总结古代教育家的交友思想,对建设带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不无益处。孔子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教育家,对交友的重要性就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因为他认为朋友对个人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择友不可不慎。他提出  相似文献   

11.
从诚信说起     
我不善交友,只有一位可以称得上是至交的朋友。我是一个重诚信的人,对于这位朋友,更是一诺千金。记得去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她打电话约我陪她第二天下午去新华书店买书,本来我也有事要做,可朋友相求不可违也,于是一声OK,便在心中有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定律。第二天下午,我提前到达。当时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我就站在新华书店门口,专候朋友的光临。来时匆忙,穿衣不多,寒风很快便刺透骨髓。我的眼睛看着一个又一个的人往书店走来,希望却是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预定的时间已经过了两个多小时,我的朋友依然不见踪…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有一个名叫阮咸的人红了.阮咸为什么出名?因为他是建安时期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璃的孙子,也是当时的文艺组合“竹林七贤”之一. 人们都知道阮咸是个性情中人,他拒绝低质量社交,不随便交友,只和至交亲友弦歌酣饮.他喝酒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有一次喝多了,竟邀请一群不知从何而来的猪朋友一起喝酒.他“与豕同饮”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本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章中 ,有多处提到胡适 ,当然也有应当提到而未提及的地方。解放初期 ,大陆曾展开过大规模的批判胡适运动 ,胡适被称为“帝国主义走狗”、“买办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反动文人”、“国民党反动派的代言人”等等。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学术界对胡适重新评价 ,在许多方面得出了比较客观公允的结论。因此 ,中学教师在现今向学生授课时 ,如何介绍胡适 ,掌握怎样的褒贬尺度 ,就成为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介绍胡适首先在学术上 ,胡适是开风气之先的…  相似文献   

14.
姜帅 《考试周刊》2014,(77):165-165
<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古人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学生应该怎样交友、处理关系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好朋友是一本书,"开卷有益",让你受益终生;坏朋友是一杯酒,慢慢浸染,贻害无穷。《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季氏篇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16.
文喆 《中国德育》2010,(4):64-65
1943年罗尔纲应同乡朋友之邀,撰写个人求学经历,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师门辱教记》。原来,他1930年自上海的中国公学毕业后,前后陆续在老师胡适指导下,做了五年多的研究工作,其间还曾在胡适上海和北京的家里,住过两三年,真正成了胡适的“入门弟子”。他的正差是整理抄录胡适父亲的遗著,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刻板地读,死硬地记,做生吞活剥的书呆子。而应该让学生善疑多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疑,在阅读中多想问题,多提疑问。只有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矛盾,产生疑难,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其思维能力,增进他们的知识。不要怕学生对课文产生疑难,提出疑问。明朝陈献章说得好:“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又说:“无疑者,需教之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见长进”。  相似文献   

18.
郭冬仙 《家长》2009,(8):49-50
中学生宝瑞是个比较热心的人,喜欢帮助别人。只要别人找他帮忙,他都会答应。宝瑞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能帮上忙,面对求助,他也有做不到的时候。此时,他总是无法对寻求帮助的人说“不”。  相似文献   

19.
张载论学习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今人为学,如(?)山麓。方其迤逦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峻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学贵心悟,守旧无功。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劄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得朋友之(?)。  相似文献   

20.
设疑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门径。教者必须把“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惑,化有疑为无疑”的观点融于教学过程,循文缘情,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中增长才智。如教《山间又响马铃声》,这篇课文紧扣课题设计一系列探索性疑问:①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山间”和“又”分别是限制修饰哪个词的?②课题中的“又响”说明马铃声原来怎样?后来怎样?现在呢?课题给人留下什么感觉?③马铃声从何处传来?马铃声的消失和“又响”分别是在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