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平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大师,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  相似文献   

2.
三、荀子的《劝学》荀子(公元前286—238)名况,又被称为荀卿、孙卿,战国时赵(今山西安泽县)人,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荀子》一书。荀子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派(主要是儒、法两家)的观点,综合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儒家学说为体,  相似文献   

3.
陈星 《基础教育论坛》2013,(Z2):140-140
<正>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的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在自然观方面,他  相似文献   

4.
荀子(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生率年不详。他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当时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出现了封建主义的大一统趋势。战国以来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只剩下秦、齐、楚、韩、赵、魏、燕七个大国。当时,地主阶级取得全国统一政权以代替封建称雄割据的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5.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游历讲学。先到齐国,其时,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荀子在其中“最为老师”并三次任学宫祭酒。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是孟子以后最大的儒者,同时批判地吸取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成果,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批判地发展了孔子的“德治”学说,特别是“齐之以礼”的思想,建立起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著有《荀子》一书。为了实现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荀子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地位和修养等一系列问题。首先,…  相似文献   

6.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7):I0002-I0002
7.荀子一、生平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学家。他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至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之间。他曾几次去当时学术活动中心齐国的稷下,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他曾依楚春申君为兰陵(今山东莒南县)令。春申君  相似文献   

7.
<正>二、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亦称孙卿。他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度与孟子齐名。他曾两次到齐国的稷下(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游学,并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校长)。稷下学宫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学,荀子也就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对于"情"以及"情"与"乐"关系的认识层面上,关于<诗>与礼的论述中以及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上,它们的"<诗>论"都具有一致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诗>论"的相似性、<荀子>与毛鲁韩三家<诗经>传授联系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相似性,则非常有力地印证并丰富了孔子--七十子--一七十子后学--苟孟--汉儒这一条先秦儒学经籍传授以及思想延续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刘晓平 《语文天地》2011,(15):37-38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  相似文献   

10.
荀子     
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里曾经说荀卿对于亡国乱君的浊世之政痛心疾首,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这里所说的“序列著数万言”即是指的荀卿的名世著作《荀子》。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荀子》有三十二篇,是唐朝杨根据汉朝刘向整理版本编定而成的。《荀子》是一部深邃的思想著作,对于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到了汉代,人们为了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卿。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喜欢儒术,曾经两次游学于当时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1.
春秋四名人:老子、孔子、左丘明、孙子。战国散文四大家: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现实形成了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德育思想。荀子的德育思想不仅对当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及教育家。荀子思想源于儒家,他极度推崇孔子,赞颂孔子,提倡礼义、仁义,是孟子以后儒家又一位大师。然而他在某些方面是批判地继承儒家的思想传统,是儒学中的革新者,他既受到道家、墨家、名家的影响又吸取了诸家之长。他...  相似文献   

14.
博仔 《湖南教育》2004,(3):12-13
名家小档案: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因其得孔子思想之嫡传,对孔学贡献最大,故在历史上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教育思想关键词:性本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相似文献   

15.
荀子名况,字卿,又叫孙卿(约公元前三一三——二三八年),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后来赴秦国参观学习,在楚国作过小官,著有《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他是战国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根据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对反动的孔孟之道进行了较全面,有力的批判。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法家思想,对于泰始皇统一六国、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在小学五年级课本上,载明春秋时期是自公元前七二二年开始至公元前四八一年止的二四二年,战国时代是自公元前四○三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止的一百八十多年,那麽春秋止的公元前四八一年至公元前四○三年(战国开始)中间七十八年将叫什么时代呢?为什么不连接呢?同时课本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与许立群著的“中国史话”中所载的战国时代开始为公元前四五三年(即周贞定王十六年)又相矛盾了,到底是谁对呢!(福建永春锦斗中心小学徐其勋)答:“春秋”时代这个名辞,是由孔子“春秋”一书得名的。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春秋”一书,始於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终於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共二百四十二年。一般人称此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这就是小学五年级历史课本所载春秋时期起迄的根据。“战国”这个名辞,或以为源於刘向所编“战国策”一书;但“战国策”中载苏代说燕王噲云:“凡天下之战国七”。可见当时已有“战国”这个名辞。战国时期以韩、赵、魏三冢列为诸侯为起端,最早记载见於“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7.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尊号为卿,汉时称孙卿。赵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详细生平无可考。15岁游学齐国,后赴楚国。曾任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斯。著有《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著名的弟子有韩非、李斯等。荀子总结与批判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有许多新颖性、先进性。如肯定自然运行法则的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相似文献   

18.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春秋、战国的起迄(?)代是怎样确定的?(文登六中于雷等)答:新编的中学课本“中国历史”和小学课本“历史”,关于春秋战国的起迄年代是这样说的: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的221年是战国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作“春秋”,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把“春秋”,所叙述的这一时期叫作春秋时期,这是一般的说法。但是鲁隐公元年上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还有四十多年。课本的年代按西周、春秋、战国这样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文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论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