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查《汉语大词典》可知:“撕打”表示扭扯殴打,从字典引例可更加明确“撕打”的含义,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一脚踢开门进去,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撕打一顿。”李斌奎《天山深处的“大兵”》:“犀利的穿山风,像脱缰的野马在混沌无垠的大戈壁上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0,(4):16-16
洪丹在2010年2月22日《南方日报》撰文:教育部在今年的年度工作要点中表示,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更提出除了“要钱花”,还要在“花好钱”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14,(11):18-19
《法制晚报》(2014年8月18日):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减负”;《中国江西网》(2014年7月28日);江西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作业考试不再“百分制”;《北京晚报》(2014年2月18日),天津出台最严减负令…… 说实话,现在一读到某地“学生减负”的新闻,内心总觉堵得慌。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晨报》2005年2月28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这样的:“乍暖还寒供暖缩水,哈市居民要求双倍退还热费”。  相似文献   

5.
杨书平 《现代语文》2006,(12):13-13
《咬文嚼字》2005年第8期第14页有篇文章名为《“抢婚”抢错了对象》,指出《齐鲁晚报》上的文章《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事情是这样的:《齐鲁晚报》某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的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一四川女子和一山东夏津男子结婚后,关系一直不和,女方就借回娘家探亲之机一去不回。后来女方回到夏津,向当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男方召集了10多名亲戚朋友赶至法庭表示拒绝离婚,并强行将女方带回家中。《咬文嚼字》上的文章《“抢婚”抢错了对象》认为《晚报》上的这篇文章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并追根溯源地指出抢婚应该是在没有成婚的情况下,通过“抢劫”的方式逼迫女子成婚。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第二册《时钟》(作:高尔基翻译:张佩)一,第七部分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矛盾重重、尔虞我诈、互相交恶的世界上一切都很简单。”翻译的这句话中,“互相交恶”在用法上存在毛病。  相似文献   

7.
说“吐槽”     
先看两个例子: (1)放牛吃草,“吐槽”到老。(《新民晚报》2011年3月18日) (2)两位“国帅”隔空吐槽。(《新闻晚报》2011年2月14日) 这是两个新闻标题,都有“吐槽”一词。那么,“吐槽”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正文,例(1)和《弯家有娘初长成》这本书有关,弯娘“用放牛吃草式的天兵教育法则.与弯弯小手牵大手一起长大”.  相似文献   

8.
张广乾 《语文知识》2005,(12):27-27
《杂文报》1686期(2005年2月25日)6版《“过滤性病毒”一例》中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对皇权的生疏,而是对民主的无知,对权利与义务的陌生。” 很明显,这个句子犯了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我们最缺的”怎么能是“对民  相似文献   

9.
《羊城晚报》2015年2月8日B6版《抄袭,你也配?》一文提到:“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也特好这一口(按:指抄袭)……另一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是从同时诗人李嘉祜之诗‘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中直接取用来的。”(按:关于王维抄袭李嘉祜诗句一事,流传甚广。)但是,细加考察,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宗千古冤案。...  相似文献   

10.
《今日快报》2001年4月9日曾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坐位”“座位”能否通用,小学语文教材有错误?》。文章说,一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分别用“坐”和“座”、“做”和“作”组词,并加以区别。有一名学生组词“坐位”,于是,同学们有的说错,有的说对,说错的同学称应该是“座位”;说对的同学称书本上是这样组词的,互相争执不下。为此,记者找到了新版六年制一年级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见到了习题中的“坐位”一词,并就此电话采访了该教材编著室的负责人。该室负责人称:“座位”和“坐位”两个词都正确,《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坐”与“座”可以通用,只是“坐位”一词大家用得较少不习惯而已。  相似文献   

11.
戴素英 《河北教育》2006,(11):24-24
这种写法不规范。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农历月日应用汉字表示。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不能写成“8月15中秋节”。根据规定,干支纪年的月日也用汉字表示,例如“庚辰年九月二十九日”不能写成“庚辰年9月29日”。  相似文献   

12.
“可”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副词,它经常用于数量结构之前,也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大约”、“约数”。中古汉语中,“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位置不十分固定,既可以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可方”就是这种用法的体现。《搜神记》中“可方”或并非“辟方”之误。  相似文献   

13.
常用的汉语词典都把“当下”一词确定为副词,其语义及用法也一目了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当下”意为“就在那个时刻:立刻”。例如:“我一听这话,当下就愣住了。”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版)中,“当下”表示“就在当时”。例如:“主任当下作出了决定。”  相似文献   

14.
汉人一致称道: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5、6期)一文,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否定这一史实,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15.
刁世兰 《学语文》2008,(5):45-45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的主持人朱军曾经贻笑大方。将毛新宇的父亲毛岸青称为“家父”。他对毛新宇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此语一出,观众哗然,指责朱军“太没文化”。更指责央视怎么能让这样的节目过关播出。(《朱军(艺术人生)口误称毛岸青为“家父”》,网易.2007年4月23日)  相似文献   

16.
请看高语第三册中的三个句子: 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这三个句子中的“可堪”、“哪堪”、“不堪”,从表面上看,“可堪”是“可以能够”;“哪堪”是“哪里能够”,亦即“不能够”;“不堪”就是“不能够”。“可堪”是表示肯定的词语,“哪堪”是表示疑问的词语,“不堪”是表示否定的词语。“哪堪”与“不堪”同义,“可堪”与“哪堪”、“不堪”反义。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在这里,“可堪”要进行反训,即从反面理解,它与“哪堪”、“不堪”是同义词,它是以肯定的语气表示否定的意思,“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在教材中,需要反训理解的,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可待”是“岂待”,就是“不待”。  相似文献   

17.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誓不相隔卿”中的“相”字的释义,笔者曾见到过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认为该句中的“相”字,表示偏指一方,可不译出;一种认为作副词用,引申为“互相”、’‘彼此”;而有的则干脆回避,未予提及。究竟孰是孰非,本文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按第一种用法,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有回五个“相”字也是“表示偏指一方”分别译为“我”、“你”,而惟独“誓不相隔卿”中的这个“相”字也是偏指一方,却不译出不能使人信服。第二种用法把该句中的“相”字归入副词类,解释为“互相”,显然是…  相似文献   

19.
陈洪茂 《语文知识》2006,(12):22-22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也称堞、女垣、埤蚬、睥睨,如李贺《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楼乌起。”《说文》:“堞,城上女垣也。”《水经注·毂水》:“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傅若金《登岳阳楼》:“阑干映水迥。埤垸与云连。”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12,(9):17-17
孙曙峦在2012年8月31日《合肥晚报》撰文指出:“今年暑假我们的QQ群非常热闹,家长们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在QQ上跟我了解咨询。”南京某知名小学班主任张老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