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钟书的化境说建立在中国传统译论基础之上,同时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他对中国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进行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化境理论.将传统翻译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钱钟书对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对现代中国译论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其著名的八部译作可谓家喻户晓。通过对它们的详读可以发现,为了译介域外学术思想和阐明自己的思想,严复通过其译作中的译例言以及和好友的通信等手段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多年来,很多学者专论或者涉及过严复及其翻译思想。“信达雅”似乎成了其翻译思想的全部。但细究严译名著,发现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它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3.
阿瑟·韦利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他所译的《诗经》在英美国家有较大影响.他所译汉诗颇具诗名,甚有特色.国内学者多从音韵节律分析其所译古诗,缺乏整体把握.现试图在生态翻译学的关照之下,以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基础,从译者选择、人类学视角、翻译过程三个维度对译诗进行考察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苏艳 《培训与研究》2008,25(6):117-119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近年来引起了我国读者的关注,相关代表作品陆续被翻译并出版。不同的译学范式为阅读和分析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带来不同的角度。本文借鉴吕俊的译学范式和Thomas 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来分析不同范式下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7.
奈达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他的主要翻译实践在于圣经翻译,由此演化出他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对于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翻译理论的诞生对于翻译学建设十分重要.但是他的译论远非完美,本文将对奈达译论做一番梳理和评介.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不仅是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翻译家,但目前他的翻译思想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探究了季羡林的翻译实践活动,总结了季羡林翻译观的五个主要方面。最后指出.季羡林的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他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9.
易安词及其译者研究由来已久,但王椒升在国内翻译界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他不仅翻译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经典散文,还是李清照词的少数几个全译者之一,他的宋词翻译在国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梳理翻译家王椒升的生平与翻译活动,作为译者他矢志不渝,他的译著质朴传神,他的翻译思想体现在"以诗译诗"之中。王椒升认为译者必须懂诗、写诗,然后才能够译诗;但是翻译诗词绝不能被格律或形式所束缚,思想的表达要优先于形式。译作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要注意保留原诗格律、形象,特别要再现诗中的意境、气氛,意为译诗必须像诗,即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在我国翻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作论三个方面时他的译学思想进行探析,认为郭沫若的译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译者的主体地位和译论依据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成仿吾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人们对成仿吾的关注主要是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抛开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的身份,从一个翻译家的角度来探究成仿吾的译诗观、译诗的翻译思想,并力求对他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作品作一客观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尤今·奈达,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给中国译界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引发了中国译界一轮又一轮的学术争论,尤其是他翻译思想的一次次修正或转变甚至在中国译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本文分析了促成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某些因素以及对中国译界造成的一些影响。认为奈达思想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有理论的、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以及个体的诸多因素。指出应该科学地看待翻译理论的作用,客观看待奈达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杰出翻译家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推动我国的戏剧演出、研究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拟以朱生豪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翻译思想,探究其翻译策略、原则、风格及其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彰显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翻译界的影响,以便继承他的翻译思想,积累翻译理论研究的资料,丰富我国的译学宝库。  相似文献   

14.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佐良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译诗观、标准观、文化观、译者观和文体观等,建构了系统的译学思想,学习研究他的译学思想,对繁荣今天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思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探讨韦努蒂译学思想中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接着详述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分析其倡导此翻译策略的目的及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将韦努蒂的归/异化翻译与传统的归/异化翻译进行比较;最后分述韦努蒂译学思想的价值与问题。对韦努蒂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翻译理论,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7.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8.
肖普勤  黄凤枝 《文教资料》2005,(24):179-181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通过介绍、评述奈达的翻译思想,研究他翻译思想根本转变的原因和中国翻译研究者对其理论的反应,使中国译界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和了解如何进一步推动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症候阅读是近些年译学界经常使用到的术语.本文就此术语展开讨论,揭示该术语从阿尔都塞到劳伦斯·韦努蒂的演变过程,并解读了韦努蒂以"症候阅读"法试图改变阅读译文的方式,认为韦努蒂有关英美翻译史的研究,自始至终是运用症候阅读的英美翻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鸿凡  曾薇薇 《海外英语》2011,(10):234-235,243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20世纪西方译学巨匠,他的翻译思想包含了对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诗学研究及文化研究,融合了操纵学派和文化学派的理论观点,打破了传统的译学研究范畴,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该文论述勒菲弗尔不同时期的翻译观点,并指出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