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刘宋王朝的覆灭到隋统一中国这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绘画批评上最重要的成就是“六法”的总结和提出.“六法”一出,才改变了这一局面,因为它提供了一套专供衡量画艺优劣之用的准绳、尺度.由此,中国绘画批评具备了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六法"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最基本的系统绘画原则,是绘画品评的六个标准,也是绘画创作的六项原则,在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以"六法"的标准欣赏、品评这幅有着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相似文献   

3.
王力椮 《兰台世界》2017,(6):118-120
赵孟頫祖上世代均为宋代王侯高官,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其书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真、行、草三个方面。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他取法唐、五代,重气韵、讲骨法,追求自然质朴的艺术效果,批评南宋琐细浓艳或故作奇崛的创作弊端和不良习气,从而重建古朴率真、温馨蕴藉而又清新典雅的美学品格。赵孟頫博学多才、书画俱佳,因此才能够得出"书画本来同"这一重要的美学原则,开创了"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赵孟頫的书画艺术不仅蜚声当代,而且对后世也产生巨大影响,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始于东坡,自雪松敞开大门",这句话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雪歌 《大观周刊》2011,(37):113-113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视觉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代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又千变万化,而如何用笔则是对中国绘画的本质性研究。 自谢赫将“六法”提出之后,“骨法用笔”就被真正的提升到了理论的位置,而这之后的绘画作品也都秉承“骨法用笔”的基本概念来进行艺术创作。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也有多位画家、理论家在谢赫“骨法用笔”的基础上,对其改良和发展,使“骨法用笔”的意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继续引领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电视采编人员的技术素质?如何提高电视的拍摄和制作质量?我们不仅可以从现代的理论和当前的实践中寻找途径,而且还可以从我国古代画论中得到启示。谢赫是南齐著名画家和评论家,著有一篇很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名为《古画品录》。在这篇论著中,他把绘画的要求与方法归结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就是我国绘画史上著名的“六法论”。这一理论在中国历代画家的创作上起了极大的作用,它是历代画家的创作指南和评论绘画作品的典则。绘画与电视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同。绘画是瞬  相似文献   

6.
潘燕杰 《大观周刊》2011,(44):246-247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一一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阅读到批评——"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论初探郭宏安著,商务印书馆,2007我在欧洲访学时,颇留心于考察各国学术史,一路走来发觉,"学术史"是中国学者所特有的"通论学术"这一传统说法,颇不尽然。就德、法而言,学术史并非完全不存在,只不过出自个体力量的通论学术很少,兵团作战的学术史描述居多,而且多半落实在具体的学科史层面。因此,读到《从阅读到批评——"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元代国画笔墨艺术简约清逸,以极其求神写意的意境表现方式开创了中国绘画艺术新时代。元代绘画艺术不仅发扬了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下朴素之大美"的禅道思想,其中也蕴含着深邃的人文精神,这奠定了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郝雨 《当代传播》2011,(2):50-53
在媒介批评体系的特色和风格上,要特别提倡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新闻传播现实,从我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中借鉴基本概念和表现方式,如:我们将引入"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考据式批评"、"评点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内容与形式批评"等等,并把这些批评方法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造和融合,创造一套...  相似文献   

10.
六何分析法,既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也是一种创造技法。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什么样的作品适合"走出去"(what)和如何"走出去"(how)是关键,六合分析法作为一个整体为这两大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与电视媒体的热闹喧嚣相比,电视批评却时时陷入"失语"状态.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除电视批评的环境尚不够良好之外,电视批评本身的理论建构极其薄弱不能不说是更为根本的因素.如何建构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以推动健康、有力、活跃的电视批评?  相似文献   

12.
清代初年的《朱景昭批评西厢记》是一部尚未引起学界注意的《西厢》批本。它以未经金圣叹改动的《西厢》作底本,但删掉了草桥梦莺莺之后的文本,其批语则以选录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批文为主。它通过取汰金批,参合己意,确立了以结构为核心的戏曲创作观,这和它守"礼"重"法"的精神以及追求语言风格的"雅重"结合在一起,反映出《西厢》评点在入清之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广告批评归根结底是作为批评主体的人的判断和评价,离开了对人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广告批评的实质。数字时代,传播结构发生改变,广告批评主体得以拓展,批评权力重心逐渐位移,权力也随之分解。以新近发生的"张太广告事件"为例,公众、传媒人、文化学者、广告学者、广告人、广告主等批评主体,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进行广告批评时的立场和倾向也迥异。公众作为"走神"的广告批评者,在广告批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明显增大,甚至反哺媒介议程设置,而作为专业人士的广告学者,话语却常常湮没于众声喧哗之中,批评的效力被稀释。整体来看,数字时代,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呈现弥散化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建立健全广告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电视批评的基本概念入手,解析了建立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论述了电视批评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这一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认为建立科学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对于促进电视批评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推动中国电视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批评万象丛生,电视剧理论批评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电视剧创作,走向未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又将会面对怎样的局面。"4.11"文化事件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和本山传媒董事长赵本山之间的有关电视剧批评的正面交锋,给了我们一个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现状的新契机。本文从批评历史、现状与方法角度将话题直指中国电视剧批评。  相似文献   

16.
遗产电影研究:从批评术语到普适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6,(20):40-43
遗产电影研究从最初的完全意识形态化、英国化,发展为多元视角、多种方法并存,跨地域、跨文化的批评维度,并推动"遗产电影"从特定政治时代的批评术语,发展为一种可借鉴的类型理念。开展中国遗产电影批评,推动中国遗产电影类型的语境生成,有助于提升国产片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形成历史文化传播的电影渠道。国内外一系列触及我国历史文化表现的先行作品,奠定了"中国遗产电影"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提示出中国遗产电影批评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清初画家石涛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石涛画语录>(以下简称<画语录>)不仅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名篇.<画语录>以"一画"作为提纲挈领而总贯全文."一画"是石涛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的根本法则.在石涛看来,"一画"不只是指具体的方法或一根基本造型的线,而是作为万物的基始,自然的法则,绘画先有之根本.这也是石涛对自然、人生与艺术之间的一种独到的理解,同时也是绘画艺术规律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体系化的历史主义作为理论模式发源于欧洲,但是作为一种批评的方法论亦是中国自发的学术传统。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历史主义批评模式表现为历史的客观性:考据式研究、历史人物的意识形态性;阶级分析、历史的统一性;从革命斗争到民族国家三种具体形态。本文梳理并阐述了这一批评模式在中国电视剧批评中的形成与运用。  相似文献   

20.
陆地 《传媒》2011,(2):65
中国电视文艺需要批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得不太好,需要批评;二是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得好,也需要批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