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路佳 《大观周刊》2011,(15):16-16
《文心雕龙原道》篇作为刘勰的总体思想很有探究价值,刘勰之“道”是与宗经思想和释家之道联系到一起的,本文就以刘勰的《原道》篇为解读模本,从本于《易》“道”和其“自然”属性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胡海迪 《编辑之友》2012,(6):114-116
古代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对于当今的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序志》一篇,可为当代编辑选题策划提供可贵的范例;其《附会》《总术》等诸多系统研究写作规律和方法的篇目,可为编辑审稿和稿件加工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王应麟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应麟《困学纪闻》引述《文心雕龙》,比较集中在刘勰的诗学理论,此体现他对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文论性质的深刻理解。《玉海》引用《文心雕龙》涉及文体较广,恰与《困学纪闻》形成对照。总集与类书在叙述文体流别时,自刘勰《文心雕龙》问世后,一般取代了挚虞的影响,王应麟《玉海》大量征引《文心雕龙》,进一步巩固了后世在编纂同类文献时,《文心雕龙》在编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此几乎形成了一个编纂传统。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书名体现了刘勰对"文""、道"关系的深入思考。刘勰从"征圣宗经"的立场对"雕龙奭"持否定态度,强调真正的"文心"是体现"道心",揭示出"为文明道"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淼 《大观周刊》2013,(11):10-10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本书继承了许多儒学的内容。研究《文心雕龙》儒家思想,对研究该部作品有很大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阐明了《文心雕龙》j-儒家思想的来源。然后阐述了儒家思想在《文心雕龙》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反映在作品中的许多篇目中,《文·心雕龙》继承了儒家的的许多观点0最后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7.
《宗经》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第三篇。这篇里开头的一段对经典作了说明,因它跟写作的关系不大,节去了。这篇称为《宗经》,意思是说,各种文章的体裁都应该效法经书。这点对我们说来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谈写作,并不要去效法《五经》。可是刘勰为了要说明“宗经”的理由,就推究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接触到写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详细展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美学规律。文章从《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思想入手,揭示了《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与基本文学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史传》     
《文心雕龙》里第十六篇《史传》,第十七篇《诸子》,是讲先秦两汉的散文的。我国先秦散文,就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汉的散文虽然有了发展,不限于这两类,可是最主要的还是这两类。因此,在这两篇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看法。《史传》篇里前面的部分是讲历史著作的演变的,跟写作的关系不大,这里就略去了。后面的部分是讲历史散文的写作的。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并没有将枚乘所作《七发》列入,而只收其《菟园》一篇与司马相如等十家赋并列,并称其为“辞赋之英杰也”。历来研究汉赋的人,也大都喜欢将枚乘的《七发》视之为汉赋由骚体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而刘勰为什么却要将其从《诠赋》篇中剔除出来?实际上,刘勰并不是认为《七发》不是一篇重要的作品,而是他发现自枚乘首唱《七发》以来,所形成的以“七”拟题立意的作品,既带有明显的拟作仿效的色彩,同时在数量上又形成一定的规模,故其将这些作家作品置于“杂文”一章中另辟专论。据统计,自枚乘首制《七发》,汉晋…  相似文献   

11.
陆机,字士衡,三国末年的吴国人。吴亡后到晋朝的京城洛阳,受到晋朝文坛领袖人物张华的尊重,是当时极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赋》,在我国的文艺理论上是第一篇全面而系统地谈创作的作品。杜甫《醉时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说明这是他早期的作品。臧荣绪《晋书》说他“妙解情理,心识文体”(《文选》李善注引),是对《文赋》的总的评价。后来杰出的文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里说:“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故知九变之贯匪穷,知言之选难备矣。”指出《文赋》在小的地方讲得很详尽,对于文体却讲得不完备。《文心雕龙·序志》里又说:“《文赋》巧而碎乱”。这两点批评并不确切。第一,我  相似文献   

12.
我怀着欣喜与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张光年先生的“龙学”大著《骄体语译文心雕龙》(下文简称《骈译》)。刘勰的《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体大虑周,笼罩群言”,是一部体系严密、取精用密的古典文学理论名著,堪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相媲美。张  相似文献   

13.
《左传》里有句名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话的意思是讲:说话和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是不可能流传广泛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情采"篇里一开头就说:圣人贤者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要将人物通讯写深写活,  相似文献   

14.
《征圣》《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和讨论创作的第一部专著,《征圣》是其中的第二篇。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山东莒县)人。《文心雕龙》是他在南朝的齐朝时代写成的。《征圣》篇是说明讲创作理论要从圣人那里找到根据,也就是要从儒家的经典里找到根据。这正是当时人迷信儒家经典的表现。可是由于他要从圣人那里去找根据,便提出了创作理论,再用儒家的经典来印证这些理论。这样,这篇文章里就既有创作理论,又有实例来作为印证,理论跟实例结合起来,在写作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娄和军 《青年记者》2012,(31):47-48
沂蒙老区——沂水县夏蔚镇是大众日报的创刊地,也是大众日报的基层联系点。2011年9月底,在总编室两位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直奔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在两天的采访中,大家一起帮乡亲抢修山路,到报社老房东家"探亲",和山区孩子开班会并捐赠报纸。我们在同劳动中体验百姓忧乐,在田间地头找寻共鸣。《希望,在大山深处扎根》,是一篇带着泥土芬芳的"走转改"作品。采写这篇报道,我有一个深刻体会,那就是"新闻有情,方能行远"。1500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  相似文献   

16.
铭文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文体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铭箴>篇对铭文的定义通行版本为"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而唐写本、<太平御览>和<玉海>之引文,及元、明的一些刻本此一句的文字颇有异文,这直接关系到刘氏对铭文的看法.本文从<铭勘篇"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三个部分分析刘氏所论述的铭文均包含"褒赞"和"鉴戒"两个功能.因此刘勰对铭文的定义亦应如是,即"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责乎盛德".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与《文选》的整体架构和文书档案关系密切,刘勰和萧统接触频繁,学术旨趣颇同,刘勰的文章分类理论深深影响了《文选》的编纂,这两部著作都包涵了文书档案的丰富内容,当今的文书档案史学工作者理应精读《文心雕龙》与《文选》。  相似文献   

18.
周玲 《山东档案》2004,(3):41-44
齐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除孔子孟子二位圣人外,一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刘勰祖籍山东莒县,东晋后家族南迁世代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的代表作《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典籍。时至今日,《文心雕龙》的研究蔚为大观,号称“龙学”。但撰著者本人却因生前不甚显赫,生平事迹史书记载简略,故其身世留下不少至今尚无定论的未解之谜。本文拟对其身世进行简单梳理,并希冀从中窥见传统文化下知识分子的入世出世心路历程。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年左右)一生经历入…  相似文献   

19.
“龙学”界每年都会推出数部新著,但是似乎大多逃不脱旋生旋灭的命运,研读《文心雕龙》,深切地意识到若要真正进入“龙学”研究领域,必须有长期知识学养的积累。诚如王运熙先生告诫后学,研究《文心雕龙》,既要研读原书,还要熟悉刘勰所涉及的各家作品,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刘勰专“论古今文体”(《南史》本传),而“五四”白话文运动以降,今人旧学的底子很薄,关于古代的各类文体生疏得很,因此即使要写出一篇能够贴近刘勰本意并且传神阿堵的论文,也确实非常不易!黄霖先生治古典小说和近代文学,成就卓著,在学界享有盛誉,而在“龙学”界学者名单中,…  相似文献   

20.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