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如下记载: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相似文献   

2.
档案不仅是历史文献资料所系,而且向被视为建立政权的首要任务。《史记·萧相国世家》叙汉王刘邦攻入秦都咸阳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王图书也。”由于萧何掌握了秦王朝政府的全部档案资料,熟悉了情况,才能使刘邦定天下,建立西汉王朝。由此可知档案工作的关系之重要。 旧时代只有官府有管理档案的职司和档案设施,现代社会资讯日繁,中央和地方政府之外,几乎凡有规模的工厂、学校等企事业单位都有档案设置,乃至一些大家巨族还有家庭档案。档案俨然成为全社会的事业,不仅用于保存价值的历史资料,而且对各项业务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图书的整理保存。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官府藏书处是周朝的“藏室”,传说老子曾任过“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秦(始皇)拨去古文,焚灭诗书”,使正常的图书发展惨遭厄运,造成“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的恶果(《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朝建立后,图书事业很快振兴起来。汉初,丞相萧何攻入咸阳后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高祖刘邦为藏“秦之图籍”,专门在长安未央宫内建造石渠阁、天禄阁及麒麟阁等。(《三辅黄图》)汉武帝时对图书也格外重视,官府不仅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而且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图书机构,史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内有廷  相似文献   

4.
一、怎样正确区分“图书”与“文献”?第一,“图书”与“文献”都属于多义词。就“图书”本义来说,约有四种含义:一是因古人在图画书籍上皆以钤印存识,称私印为“图书”,系由“图书印”转化而来。二是“河图洛书”的简称;《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三是指地图、法令、户籍等文书;《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所载:“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四是泛指书籍、期刊、画册等出版物。目前图书馆界所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1980,(3)
图书,顾名思义就是有图之书。图,就是书中的插图。书中有插图,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过:“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惰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可见,那时虽然沒有发明印刷术,但给书籍插图,已开了先例。印刷术盛行后,书中有图更为多见。在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所刊,卷首就有一幅精美的佛说法图。到了宋、明,绘图书籍更盛,水平也更高了,如《三国演义》的附图达二百四十幅之多。清代也有《避暑山庄图咏》以  相似文献   

6.
一、文献的概念在汉语中“文献”一词的出现似乎比“图书”早。前者见于《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而后者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若把这两个字分开,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所载“河出图,洛出书”,但尚未连成一个词。据宋代朱熹的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其又是指历代典籍和熟读典籍有学识的贤人。可见“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两个因素。元初,马端临以“文献”一词作自己著作的  相似文献   

7.
1 所渭校园书市,就是由校图书馆在校园内组织承办的图书交易活动。让学校各方面的图书持有者在交易中实现互借,互换,租借或转让,把各自手中的“旧书”,“死书”变为“活书”,“无用之书”变为“有用之书”。挖掘利用校园内各种潜在的藏书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劣书、伪书、注水书的出版数量进行压缩,并不是简单地对图书品种做"减法",而是为长效图书、经典传世之书的出版扫清道路,净化出版物市场。  相似文献   

9.
图书,顾名思义,包括图和书,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主要财富和依据。“图”是形象的展现,“书”是文字记载。宋郑樵在《通志》中这样写道:“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若欲成天下之事业,未有无图谱而行于世者……”。尤其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前沿阵地——咨询部门,忽视“图”或“书”都是不行的。图,包括图片、照片、图样、绘画,以及各种形式的图。有人将上述资料统称为“图像”资料,《图书馆学大辞典》将“图”解释为“绘画”。笔者将“图像”资料改称为“形象”资料,使其概念更确切,针对性更强,以区別于一般的图像,又将要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阅读世纪》发表署名文章,以《图书缺图片》为题,对中国出版界不重视图书插图提出意见。文章说,不重视图片,似乎是中国书刊的一个“传统”,中国过去出版的名人回忆录,除了封面有著作者的尊容之外。全书就再也找不到多一张照片了。 文章说,图书图书,最好是有图之书,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全中国大陆出版好多图书,往往是缺图之  相似文献   

11.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改造灵魂的工具。”……这是一些伟人、名家对书的作用的评价,也是告诫我们,出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确保图书的质量,以利于传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人类和社会的进步。然而,我们现在图书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书籍插图为何“悄然隐退”了■蔚蓝徐康在《前法影录》中这样写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故有“图书”一说。就我国的古版书籍而言,那一幅幅精致细腻的线描插图和与之相得益彰的版式,到今仍为我们图书装帧设计的典范。就现代图书而言,《红岩》、《静静的...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工作常用文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常使用的文章体裁。它主要有“图书评介”、“图书馆志”、“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本文对它们的写法分别作以介绍。图书评介图书评介是对某部书或某书刊中的文章、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的评论。  相似文献   

14.
“保留本”,有的也称“保本存”、“库本”,各馆使用的名称不一,这是指一些图书馆藏书,特别是在建国后出版的藏书中,主要用于保存,极少或基本上不向读者借阅的部分图书。据笔者所见所闻,国内有许多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设立了“保留本”书库。一般情况下,这种图书不予外借,以备特别急需借阅,有的借阅还要单位介绍信,其实是普普通通之书,就因为是放在“保留本’书库内之故。这对充分发挥图书作用来说,“有书”等于“无书”,可算是个损失。产生这种重藏轻用的原因很多,有的馆认为,既设“保留本”书库,就得长期妥善保存图书,免除遭受绝种之  相似文献   

15.
出书特色概观乔台山(一)出书特色的概念、内涵、表现是什么?所谓“出书特色”,即是“书”的特色和“出”的特色。出书特色=图书内涵+外在形式+运作方式+标志书。图书内涵包括:题材、体裁、语种、作者等项,是图书所承载的信息总和。外在形式是指载体本身,包括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审慎、仔细的分析,认为王俭《七志》正文“七志”部分所著录图书为“今存之书”(即王俭撰《七志》时能获知的所有存于刘宋时期的图书),故《七志》又被称作《今书七志》。  相似文献   

17.
图书图书,有图有书,自古而然,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正文之前都配有人物绣像即可算做一例。近年的图文书实际上也经历了两个阶段:“为图而文”和“以图配文”阶段。前者的经典之作当推《老照片》,其后继者《红镜头》更是红透了半边天,以后的同类书都纷纷把镜头或图片对准中华大地、五洲寰宇、世界万象,多  相似文献   

18.
流通与指导     
重视图书流通中的指导,就是要在图书流通过程中,对读书倾向及时作调查,做好阅读指导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一、设立荐书、评书园地:一学期来,我们分别以“爱书吧!”、“英雄的奉献”、“美的聚会”、“科苑”、“书刊评介”、“竞赛之窗”、“书友、笔花”、“影视、书评”、“我荐读者一本书”等为题出了专栏,荐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多出好书是出版界永恒的主题。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出版界就是用自己出的书,来体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来实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目标。今天,多出好书这个永恒的主题需要更加深化:出版界要努力多出精品图书。 精者,经过提炼而产生的精华也。精品图书当然是好书。但是,好书是相对于质量平平的书、平庸书和坏书而言的,而精品图书则是相对于一般好书而言的。精品图书,是思想深刻,学术或艺术水平高,编校印装精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图  相似文献   

20.
“图书”一词起源较早,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目前可以确证的是它出现于西汉初期。“图书”由单音词“图”与“书”组成,“书”的本义指“书写记录之物”,“图”本义指“地图档案”,二者均有档案之义。本文对出现“图书”一词的早期文献及其版本进行考辩,并对其组成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图书”一词的原始含义为“图籍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