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唐朝时期波斯、大食、西域等国商人纷纷来华贸易,而这种景象的出现与当时唐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交通以及统治者的开明政策分不开。同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对唐王朝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隋朝建立后,为进一步解除来自于西北的突厥和吐谷浑的强大威胁,进而开通西域,安抚诸夷,保障丝路贸易,将河西作为重要的战略基地,全力以赴进行经营.在此过程中,积极加强河西的民政建设,完善边防保障体系,大兴屯田,发展农牧,开展互市,繁荣民族贸易,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河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匈奴帝国对汉帝国的军事压力,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和排斥是欧亚大陆丝绸贸易形成的主要原因。西域诸国单一的经济结构,使西域国家和商人充当了陆路丝绸贸易中介和转运的角色。同时由于印度社会对丝绸的需要和其地理位置,使印度成为欧亚大陆丝绸贸易的海上中转站。丝绸贸易的中介国家可以凭借地利和地域优势,靠丝绸贸易敛财,使丝绸贸易呈现出不平等贸易的特征。由于贸易路线上的大国的政治军事势力不断变化,从而使中介国家和地区深受影响,成为威胁欧亚大陆丝绸贸易正常维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隋朝内地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朝内地与西域关系述略李惠兴隋朝是在国家分裂割据近300年以后重新建立的统一南北的封建王朝。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国家统一的局势得以稳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得到了发展。隋炀帝即位营建东都洛阳后,洛阳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在经济、文化方面也成了全国...  相似文献   

5.
唐代安西都护府渭干河西岸遗址群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兹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是当时西域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其政治、军事、交通、贸易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军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库车、新和、沙雅、拜城所处的渭干河流域是龟兹中心地域.新和县、沙雅县位于渭干河西岸,唐代46处古城、烽燧、佛教等遗址分布在该区域,是一处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体系遗址群,其中主体部分在新和县境内。,丝绸之路文化和龟兹文化的研究涵盖军事、政治、经济、屯田、文化等领域,其中古城遗址的信息更为丰富和重要,尤其是军事、政治、贸易体系建设方面的调查及研究需要加强,文章对遗址群的地理环境、形制、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5世纪后期,欧亚大陆丝路东段的商胡与僧侣、教团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北魏灭掉北凉后,丝路东段贸易中心从河西姑臧转移至平城,河西佛教僧团也一并移到平城,丝绸贸易和大兴佛事对物资的消耗是北魏迁都洛阳的重要经济因素。北魏迁都洛阳后,大批西域商胡来到洛阳从事丝绸贸易,而洛阳的北魏工商货殖之民与官僚权贵从繁荣的丝绸贸易中赚取了大量财富,他们随之将赚取的大量黄金珍宝等投入到兴造寺塔等奉佛活动中,使洛阳和中国北方佛教大盛。而西域商胡、北魏各界投入到奉佛活动的大量黄金等贵金属物资,与欧亚丝路西段拜占庭、波斯、嚈哒及粟特商胡间的战争和经济往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中国明代时期,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使臣走私贸易曾经十分活跃,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藩属关系,两国使臣的走私贸易也具有了不平等性质。作为个人行为,明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虽然具有"掠夺"性质,给朝鲜政府和人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痛苦,但这种个人行为却与有着政府背景的朝鲜使臣的走私贸易共同解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在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客观上起到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流,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社会的的开放。  相似文献   

8.
两汉盛世,由于汉王朝和其他国家及地区发生了联系和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全国交通,并开拓了中西道路交通,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西方之间的政治交往、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这条通道在《汉书·西域传》中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就是汉通西域道。甘肃便成了通往中亚南北两条商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穿过今甘肃东西全境,长约两干多公里,尤其是河西走廊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河西走廊的敦煌是中西交通的总枢纽,汉武帝为巩固西北边防,确保丝路东段河西道路畅通,从而设置河西四郡。  相似文献   

9.
宁夏固原地处西北内陆,控扼丝路要道,南北交会,贯通东西的地缘特点决定了其在中西方丝路贸易中的纽带作用。结合固原境内的文化遗址、遗存、文物与史料,聚焦历史上的固原丝路贸易,可以揭示固原历史文化演进的新视角:伴随着丝路贸易的繁荣和中西交往的密切,欧洲、印度、西域文明与中原文明在这里汇合,奏响了一曲激越的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最强音,在固原土著文化与丝路贸易的演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固原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希腊、罗马,非洲的埃及,亚洲的缅甸和印度的联系,是通过丝绸、琉璃、宝石等商品的贸易而进行的。由于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是丝绸,因而这种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究竟有几条呢?恐们许多人都会说是两条,即北方丝绸之路(西域丝路)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这种答案是不全面的,因为事实上还存在着—条比这两条丝绸之路还早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本文所要讲是这条丝路的开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镇级中心地和规模较大的草市,在空间规模上大多达到或超过了县级城市,并呈现出类似州县城市的社区结构和街区布局特点。在社会管理方面,也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一般乡村的行政、税收、治安、户籍、役法等制度。同时,市镇的文化教育日趋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重商逐利、追求富裕的观念颇为流行,竞奢好侈、尚慕虚荣的风气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2.
隋朝幽州军事防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州作为隋代东北重要边镇,不仅是防御突厥的军事重镇,而且是守御高丽的重要据点和兼控河北的战略要地,因此隋王朝对幽州的军事防御不断巩固加强,最终在隋炀帝大力建设下,在东北构筑了以幽州为重心,联系北边,兼控河北的军事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在俺答封贡、明蒙关系缓和、北部沿边地区实现和平的大背景下,在宁夏镇也兴起了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蒙汉民族互市贸易。但是,明代后期宁夏互市贸易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九边其他地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官市占主导地位、民市不发达、明政府限制互市的政策、“市本”不足,而且往往被拖欠或挪作他用以及战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在今河北省的大城、文安、黄骅以及河间的北部、天津市的静海县一带设置章武郡。章武郡至隋初撤,期间存370余年,是中原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章武郡治始置地方,自唐以降,存在大城与黄骅两地矛盾的记载,至今一些专业人士还存在模糊认识。考证章武郡治地方,要放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及地理状况中,进行考察、甄别,如此才能科学地辨别出何地是章武郡治始置地方。  相似文献   

15.
清代湖南商贸有三个基本的表现形式:转口、过境与市肆,由此形成了湘潭、郴州、岳阳、常德等几个商品集散中心。明代以降的经济发展,是形成这种贸易与特征的社会背景。这种商贸一方面满足了清代湖南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的需要,一定程度活跃了城乡经济,催生了一批市镇,在西南边境经济与内地经济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商贸的发展又是单一的,带有政府强制性的行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基本上为外省之人,本省之贾亦或难见方志史传。  相似文献   

16.
:北周武帝改革与后周世宗改革相距 40 0多年 ,但双方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是背景相同 :都处于社会长期分裂、人民极度厌战的动荡年月 ;二是内容相同 :都进行了严惩贪官、澄清吏治的政治改革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经济改革 ,整顿军队、增强武备的军事改革 ,并采取了毁佛举措 ;三是作用相同 :都开启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 ,北周武帝改革为隋统一铺平了道路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长期战争局面。蒲极因与潼关处在同一战略枢纽地区,日益受到各政治集团的重视。军事地位的上升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为其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蒲圾的个案分析反映出:军事地理方面的因素对我国古代某些地区城市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突利可汗在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 ,隋文帝册封其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 ,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 ,隋炀帝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宇文泰实行六官制度的目的并不是标榜神州文化正统,而是要笼络五大宿将以巩固西魏的统治。六官制度绝非单纯模拟尚书省的制度,它整合了西魏大统十二年以后的中央文官系统和部分武官系统,而叉稍作调整,这是一套形式特殊实质却并不特殊的官制;杨坚代周以后,六官制度早已失去了初创时的背景,而且其弊端也更加明显,所以隋朝初建,即将其废除。六官制度的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的主要渊源还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改革以后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