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机器人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艾萨克·阿西莫夫《我,机器人》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Thomdike,1874-1949)是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末,他通过著名的饿猫打开迷箱实验研究了动物学习尝试-错误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桑代克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人类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颖清教授首次从理论高度对生物全息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但他对"生物全息律"的定义违背逻辑原则。"生物全息律"不是一个定律,而是至少包括如下五个定律在内的一组定律:细胞全能性定律、遗传势定律、叶—株空间特征关联定律、斑条性状分布定律、穴位分布全息律。  相似文献   

4.
牛顿运动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研究理论的基础.牛顿运动三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把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运用自然类推和逆向求索的方法论揭示、阐发了一个基本的心理学观点──精神节约论。所谓精神节约论即指:人应当以最小的精神付出获得最大的实际效果或行为效果。在此基础上又将精神节约论的具体运作概括为九条定律,即守静律、寡欲律、守中律、爱身律、自知律、弃智律、俭啬律、处柔律、贵言律。  相似文献   

6.
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时感到困难,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作法,一是混淆研究对象,二是分不清适用范围,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定律的基本思路,让学生从概念上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逻辑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词首先由严复介绍到中国,同时严复还用“名学”来称呼它。但实际生活中的逻辑远比有名辩之学称谓的形式逻辑来得广泛。可以以现实生活中活的逻辑来充实形式逻辑的不足,在理论领域提出实用逻辑及其诸范畴。实用逻辑范式总是与一件事情、一项工程的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涵盖了判断、操作、补救三个阶段,遵循自我律、戒律、补救律三大定律。实用逻辑三定律已经由各国宪法与法律普遍采用,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同时也能检证出很多原则原理、知识体系、工程策划、政策法律的缺陷与不足,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逻辑规律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而不是什么思维的规律、符号的规律。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逻辑规律不仅包括非推导逻辑定律(如,不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还包括推导逻辑定律(如直言三段律、“必然”“可能”的推导律等)。应该说,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逻辑规律是广泛的。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生态学理论的产生背景 对人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347年)和亚里士多德(Afistode,公元前384年-322年)就曾对人的回忆行为进行研究,且提出了三大联想定律(相似律、对比律、接近律)。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庄子等)的思想当中,不乏对人行为的研究和探讨。人类发展到17世纪。人们开始研究行为的原因。笛卡儿(Rene Deseartes,1596—1650)曾提出“天赋观念”说。遭到洛克的批判。洛克认为人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10.
开普勒第三定律又称周期定律,它是描述行星环绕太阳运动快慢的规律.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第一册第103-104页表述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及其数学D3表达式R^3/T^2=k,并指出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开普勒常量.但教材没有给出开普勒常量k的值,也没有说明其值决定于什么.本文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知识,分析k值决定于什么因素,并说明开普勒定律常量在天体问题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然而逻辑基本规律的现有表述并不科学。史天治提出了广义矛盾律,同时对逻辑基本规律进行了新的表述。新表述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公式,二是客观规律,三是思维法则。同一律适用于词和命题,矛盾律和排中律仅适用于矛盾命题,广义矛盾律适用于互斥性命题。表达逻辑基本规律应以客观的语言形式(词和命题)为基础,而不是以主观的思想事物(概念、判断、推理)为基础。论文利用逻辑基本规律解决了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时下流行的关于思维规律前三律在三值逻辑中失效的观点,本文从辩证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认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为了保证人们正确思维的普遍规律对人类思维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不会在三值逻辑这一具体的思维科学领域内失效;但刻画这三条规律的人工语言表达式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思维科学中应用不同的表达式去刻画。二值逻辑中刻画中这三个规律的语言表达式在三值逻辑中失去永真式的特殊地位,不能证明这三个思维规律在三值逻辑中失效。  相似文献   

13.
德国民法是世界立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国民法对中国民法的重要影响已是法学家的共识。德国民法在以下方面对中国民法产生了影响:翻译德国法律、《中华民国民法》编纂模式及主要内容;德国民法的思想精神影响了我国民法的发展;我国民法在祖国法律的统一问题、法律移植问题、抽象物权行为理论问题、民商分立问题、五编制问题上借鉴了德国民法。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明发端于古希腊,并首先得到古罗马人的实践和阐扬。自此,法治的理念和理想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不同的具体形态成为现实。并成为现代社会各个国家追求的共同目标,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法治在我国具体实践的关键在于:其一、依法行政,即行政权不得超出法律的规定。其二、加强执政党建设。其三、完善市场经济规则,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际法律冲突来源于一国之内不同的法域,但是在我国则形成了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特点,这种特殊的区际法律冲突影响着我国区际私法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文章通过对美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办法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明代律学的成就多方面:律例关系理论的确立,成为明清两代制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明刑弼教"理论的改造和深化,使"刑用重典"、"律外用刑"合理化;律学理论、注释律学、律史学等分支学科发展,使律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律学理论与应用律学的融合,为更好运用法律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注释律学对罪名、刑名新诠释,进一步深化了制律理论。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高度概括性、原则性和组织性。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需要宪法性法律来保障和实现。作为宪法性法律的人民法院组织法是宪法最直接的延伸,集中反映了宪法关于审判权的规定,但其规定太过原则化与其宪法性法律地位不相适应,没有起到细化宪法规范和保障宪法实施的作用。为了能保障宪法中有关审判权的实施,甚至保障整个宪法的实施,人民法院组织法应从两方面加强:完善对宪法原则规定的细化规则,使宪法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从宪法实施的基础着手,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从结果预防上保障宪法中审判权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学界及司法实务界存在的将某些不法行为设立犯罪纳入刑罚的呼声及可能导致的“泛刑”倾向,笔者以吸毒、卖淫嫖娼这两种犯罪学上的“无被害人犯罪”为例证,在考察国外相应立法及刑事政策基础上,结合刑罚的负价值对其予以否定,并由此引发出“刑法应谦抑”的命题,主张通过充分调动诸如伦理道德、侵权行为法、行政处罚法等替代措施来规制这些具有相当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作为最后手段的刑罚仅在“不得已”之时为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法的起源的定义入手来探讨法的起源问题,特别分析了法的概念和本质及其与法律的区别;针对传统的法的起源,对国家说提出了质疑;结合法的本质特征,提出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核心执政理念,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