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学作品是为读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作品”为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尹红斌 《语文天地》2010,(11):21-2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无不与隋感体验与反应过程交织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小学音乐教学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学生心灵与音乐问理解与沟通的桥梁,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纽带”才能更好地实施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音乐研究中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哲学家、音乐美学家和音乐家。结合具体的音乐表演实践,在对西方音乐学界有关音乐内容和形式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现音乐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语言不但存在着感性的形式,也存在着情感的内容,且其形式与内容在音乐的呈现中并不是对立而是协调、统一地存在于音乐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程英 《教育导刊》2003,(12):14-16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早在《乐记》中,我国就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说法。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意大利著名的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源于情感,直觉即表现,归根结底是情感的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发展观,一般地涉及到三个方面,即对发展的认识、定位与评价。第一方面即如何认识发展,是发展观得以确立的基础与前提。这涉及到如何定义与理解发展,“所谓认识发展,就是弄清发展的原因、动力、方向、后果等问题,形成对于发展问题的一些根本性的观念,作为我们研究的总指导原则。”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即认为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即“自由人的联合体。”这并非如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发展就是向西方看齐的现代化,它缺少一种自主的宏观理论作指导,流于形式上的西方中心论,这种仅仅依赖政治系统进行的研究,忽略了其中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是把发展仅仅视为社会的单一的物质发展。而将人的发展祛除于外。  相似文献   

7.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优秀作曲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至今被人称颂。其中海顿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早期作曲家代表.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是中期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而贝多芬被称为“乐圣”,是古典主义音乐晚期的代表人物。所以说这三位大师代表着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三个时期,我们对他们的音乐作品创作风格的了解,也是对整个古典主义音乐的完整了解。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唯物论思想,是在和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的唯心论(魏晋时期)、主张“神不灭”的宗教唯心论(南北朝时期)作斗争中发民起来的。在魏晋时期,曾经有过一阵注解“易经”和”老子”的运动,他们吸取了老子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注解。这运动代表了当时的豪门世族的要求。他们想把当时整个政治放在豪门世族手中,使君主“无为”,仅仅成为他们的工具。这个要求反映在哲学上便成为唯“无”哲学。它的代表人是何晏、王弼、荀粲等。他们曲解老子哲学,只提到“有生于无”,故意丟掉”有无相生”,并从而认为”无”是老子思想的中心;同时又说“圣人体无”,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中心。何晏以这个意义去注解“论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个时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以“人权卫士”自居,把人权作为他们的专利品。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有权对人权作理论解释和法律解释,只有美国的人权模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普遍适用的人权模式。他们在各种场合高谈“人权”关心“人权”,并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去干涉别国的内政。是不是只有发达国家才有人权,发展中国家就没有人权?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人权,社会主义国家就没有人权?当然不是!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人权,而在于要什么样的人权!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存在根本区别。一、在人权产生的根源及其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和一切权利一样,“人权不是天赋的,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无论是作为一种理想,还是作为法定权利,它的产生、实现和发  相似文献   

10.
音乐思维是指人们在对音乐现象(或行为)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中,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智力操作为手段,对相应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汉斯利克认为人在声音变化和发展的敏感方面的才能,则是音乐思维的区别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音乐思维是指人们在对音乐现象(或行为)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中,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智力操作为手段,对相应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汉斯利克认为人在声音变化和发展的敏感方面的才能,则是音乐思维的区别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有些青年文艺爱好者中,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西方现代派文艺作品,是“当代文艺的瑰宝,代表着时代的方向”,并断言它们一定会“统治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的文坛”。据此他们认为“《红楼梦》的写作方法已经过时”,连“鲁迅、高尔基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学习的”了,还振振有词地宣称“八十年代的青年愿意接受的只有西方现代派的描写方法及其深刻的表现技巧”。不仅如此,有的“理论家”还不惜贬斥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新文艺,以制造“理论依据”;他们摇旗呐喊;“时代变了,今天一代人的审美理想和标准变得不可琢磨。一些昔日放着光辉的美丽词语,在读者眼里引不起一点回光。过去我们含着眼泪唱出来的歌变得那样廉价”。另外,他们又把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表现方法,吹嘘为普遍的定律;“人的大脑活动方式是流动的,跳跃的,纷杂不连贯的,作家应当遵循人的正常思维活动方式来写作”。似乎乔伊斯、福克纳、沃尔夫等西方现代派作家,非要成为我们的楷模不可。西方现代派文艺,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不妨来简单地剖析一下。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前后以辜鸿铭、杜亚泉、粱漱溟等人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革新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复杂品格;文化民族主义对传统儒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不仅仍然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且对西方社会有益;在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民族主义不仅作为一科学术思想,还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甚至政治倾向作用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对于艺术“形式美”法则的研究,西方美学家曾以必要的重视。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对称说”起始,直到近代实验派美学家们从心理、生理的角度来研究形式美和艺术形式审美感受以及现代各艺术流派从“多角度”强调所谓“纯形式美”,历经时间可谓长矣。无疑,他们对于艺术形式美的某些规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是一种价值无法估量的资源。教师良好形象的塑造,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个人职业形象的塑造和管理主要表现在: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素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素质的提高,在趋向“关”的角度上的结合,教师才能不仅仅作为教师,也作为“人”,对学生、学校、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师形象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浩珍 《教育探索》2006,(9):103-105
教师对于21世纪的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良好形象的设计,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良好形象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外在形象的设计和内在素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外在形象的设计和内在素质的提高在趋向“美”的角度上的结合,教师才能不仅仅作为教师,也作为“人”,对学生、学校、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一种审美理论的“心理距离说”是由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于1912年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将审美活动从心理距离这一角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概括,正式提出了审美的“心理距离”原则,从此,距离审美原则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史学界有人撰文认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反对用‘半殖民地’采表述社会性质”,作为表述国家地位的“半殖民地”概念不能纳入社会性质的范畴。笔者经过考证,确认以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将“半殖民地”纳入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范畴。笔者认为:将“半殖民地”应当纳入社会性质,理由是:只有用“半殖民地半封建”才能反映出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无不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近代以来,国家与社会同构,即半殖民地国家与半殖民地社会在表述上没有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一流大学”并不仅仅意味着极高的学术声望、诺贝尔奖等荣耀,它同样是西方知识型的“理性”排斥非西方知识型的“癫狂”的工具。以消解自身为代价,单向融入西方知识型中,盲目追逐“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在符号,这对中国高等教育是极其危险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考虑中国的“一流大学”究竟应当具有何种价值特征了。  相似文献   

20.
钟玲 《嘉应学院学报》2002,20(5):119-119
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国人的美的观念是心理感受 ,是一个体验过程 ,因而是时间的、游动的、连贯的 ,西方人的美的观念则是空间布置 ,是形式关系 ,即所谓的对称、完整、平衡、比例等 ,这些因素始终受西方美学家的特别的重视 ,甚至企图用数学的方式来提示美的关系 ;中国艺术中的最高境界是“韵”,它植根于人的内在生命律动 ,生命中的节奏之中 ,它紧紧地依着于人的生命感受和体验 ,与感性生命结合得特别紧。中国人的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诗言志”三个字是最精炼的说明。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 ,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亦不多 ,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