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宾兼语句是指双宾语句中带兼语的句子,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全面了解这种句式的特点,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独有的一种特殊句式。对兼语式现有研究展开回顾,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征,认为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具有双重身份。兼语式由N1、V1、N2、V2四个句法成分构成,通过分析语料可发现,兼语构式的四个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压制共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兼语式的研究,对兼语式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人们不仅分析兼语式的结构特点,而且探讨其语义和语用特点;不仅从整体上把握兼语式特点,而且对一些特殊的兼语式进行深入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兼语式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分析较以往更加深入、细致,兼语式的分类研究开始为学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4.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中的兼语句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其中致使类兼语句作为兼语句的原型之一是该书兼语句中最重要的类别。按照兼语句的第一动词对《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中的兼语句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特点也作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致使义兼语句是兼语句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考察《元刊杂剧三十种》发现,致使义兼语动词有15个,并对由这些兼语动词引导的兼语句结构"S+VP1+NP+VP2"进行分析,得出S、NP均可以省略,VP2既是单个动词也是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6.
论汉语繁复句的句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义的角度可以对汉语的繁复句进行研究,语法层次的句子类别称为句模,语用层次的句子类别称为句型,而语义层次的句子类别是句类。凡是涉及到作用效应链一个环节或简单地表示判断的都是简单句,共有七种基本的简单句。繁复句则是描述了作用效应链两个或多个环节,可以分为复合句、并列句和混合句。这样对句子的语义处理可以应用到计算机理解语言上。  相似文献   

7.
预设是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语用预设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致使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在世界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汉韩致使句都包括致事、使事、致使力、致使结果四个基本语义要素,即两种语言的深层结构是相同的,但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则明显不同。本文通过汉韩致使句的致事成分、使事成分、结果成分的对比,找出两种语言致使句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9.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却很少受到关注的一种句式。有人把它叫“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有一个是兼语;有人把它叫“双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都是兼语。我们认为这种句式在句型分类上应该属于兼语句,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因此命名为“双宾兼语句”更合适。双宾兼语句只有一个兼语成分,这个兼语有时是直接宾语,有时是间接宾语,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不能同时作兼语。因此把这种旬式笼统地叫做“兼语句”不能反映它与一般兼语句的区别,把它认定为“双兼语句”,又混淆了句法结构中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的界限,二者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0.
在"非得"类取舍句中,舍弃项的隐含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句内直接隐含;二是句外直接隐含;三是句内间接隐含;四是句外间接隐含.舍弃项在取舍句中的隐含主要与句子的"组装"有关.当然,舍弃项的隐含是为避免语义重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属于语义而不是语用层面的问题,但舍弃项的隐含的确可以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对兼语式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对V1与V2的语义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兼语式的三种语义解释类型。在对兼语式语义解释类型上,V1起着决定作用,同时V2也有某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合言语行为和元语用理论分析"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语的功能,发现:从言语行为实施看,可以调控言语行为类型,调节引向言语行为和语义内容;同时为了交际目的的需要可以强化和弱化言语行为施事语力。从元语用意识看,可以强调或突出所述命题,表明对命题的态度,使话语具有实据性,发起或结束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3.
兼语式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对兼语式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对V1与V2的语义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兼语式的三种语义解释类型.在对兼语式语义解释类型上,V1起着决定作用,同时V2也有某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一直披上兼语句的外衣而隐藏了某些句法现象。本文首先从致使义入手将两者加以区分,在批驳"ECM"(例外格赋值)说或叫做"RtoO"(提升至宾语)说的基础上引入了Alboiu(2007)的"Feature Inheritance and Case Value"(特征传承)假说和"Null Expletive"(空虚指代成分)假说。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通过对显性单纯致使句的推导论证后我们得出结论,句中确实存在空语类,但它与兼语句中的PRO不同,而是一种新的空语类null expletive。  相似文献   

15.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做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它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以张爱玲小说《十八春》中的兼语句为语料,从V1的语义特点、N2的语义特点、V1和V2的语义关系三个方面,对兼语句做了简要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索绪尔在他著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语言作了深入细致的区分,认为语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言语活动(language),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言语活动指人们用言语交流传达的行为活动,它涉及到言语或说话本身的智能性质和表达功能,属语用范畴。言语指人们说出的话语,其中包含音响(能指)和意旨(所指),属语音和语义范畴。语言指话语中隐含的约定俗成的交际模式,属语法范畴。不过在索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本文全面分析现代汉语使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认为使动意义不是词汇意义,而是一种构式意义。详细探讨使动句构式的强制性因素和选择性因素,并指出这两种要素都是为了满足特殊语序的“和谐结构”的要求。认为使动句与其他致使句一样,在深层也是双动核结构,并形成5种形式的使动句句模。分析在动态使用中使动句的成分缺省问题,并论述了使动句的诸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是由locuf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与perlocutionary act组成,其研究重点是il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logic是研究illocutionary act形式化问题的理论。国内有学者将两者分别译为“语用逻辑”和“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logic研究的只是illocuf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未涉及到使用者,也更未涉及到对语境等的研究。言语行为实质上只是一种局限于illocutionary verbs的句法和语义的研究,根本不是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语用研究。作为只研究illocut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s的illocutionary logic只是一种行事逻辑,属于语用逻辑这个大的范畴。真正的语用逻辑必须研究话语发生的语境、话语与使用者的关系、使用者对话语的推理等等。因而不能将illocutionary logic翻译为“语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比较句在汉语中多以"比"字句的形式出现。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编码—传递—解码"这一过程,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现象。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语义、语用及译本对比三个方面,对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比较句进行对比分析。在句式结构上,将《罗生门》中的比较句归纳为四种类型。在语义层面上,主要对比较句的语义范畴平比、差比、极比进行了阐述。在对比分析层面,可以发现各个译本对于原句的翻译有相似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代表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特征,其中的存在类兼语句尤其是“有”字兼语句能揭示该时期语言的有关特色,体现兼语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