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建设生态文明,就要继承和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儒家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基础是"仁学"思想,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之道。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思想,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主张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尊重自然万物,珍惜自然资源,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信"伦理思想是在战国语境下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孟子首次把"诚"与"信"结合,赋予先天的道德意义和政治意图。它主要特点有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义"为导向,通过修养到达"大丈夫"道德人格。在现代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诚信建设迫在眉睫,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孟子的"信"伦理思想有助于突破局限,使诚信成为人们内化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儒家道德学说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主干 ,有极其丰富、深刻的道德内含。本文着重分析述评了儒家伦理思想中现显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以下简称“三德”)思想 ,说明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得到了完美结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新加坡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诚信缺失并非今日始有,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首先日益内在超越的儒家伦理思想,专注于不仅是伦理学意义,而且是本体论意义的"诚",忽视了作为外在行为准则的"信",其次,名教在统治者操纵下名与实不符,而名与利相符;最后,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对道德人格的要求与人的现实层面和社会道德现实构成巨大反差,滋生大量虚伪欺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爱物"为行为规范,强调"爱物"要取物不尽物形、"取物以顺时"。发掘和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爱物"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提倡生态道德;敬畏、热爱、保护自然;遏制现代人工具理性的过度臌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立德"是儒家的"三不朽"思想的最高层次,指以道德垂范后世,是士人立世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伦理生命价值观的最高层次。"伏膺儒术"的陆机,立德亦是他人生追求中的应有目标。陆机始终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并恪守"匡世难"的志向。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网络文明公民的塑造,儒家伦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可以为网络文明公民的塑造提供借鉴.尤其是道德理想人格及道德修养两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为网络文明公民的塑造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物欲横流,道德缺失问题也凸现出来,很多人认为当今中国已经没有了"贵族"这类群体,即便有也是以金钱身份去衡量,忽略了道德修养和精神层面。从儒家道德哲学角度出发,对比古代儒家伦理中的贵族观,也就是君子观念,寻找缺失的道德修养;同时引申出儒家伦理思想对西方贵族观的影响。最后上升到贵族的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立身处世之本;交友之道;为政之要;立业之基.由于封建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传统儒家诚信带有明显的等级与时代局限性.但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诚信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仍具有合理的可借鉴的成分,经过合理的转化、更新,必然能为当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有其自身的立足点和理论模式。儒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仁"和"礼";道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以"见素抱朴"为目的的个人修养和以"无知无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儒道两家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中,礼法不仅走向了高度的融合,而且获得了崭新的内涵。荀子吸收了法家狭义上的"法",即"刑",这是礼法融合的第一重内涵;礼法融合的第二重内涵是礼的"法"化,即礼的外在化、规范化、客观化;更为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是",礼法"被赋予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内涵。通过对法家之"法"的道德化改造,荀子不仅克服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而且也推动了"道德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过渡与转换。  相似文献   

13.
将儒学融入高校体育礼仪文化中不仅能够深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意义,而且还能够丰富体育礼仪文化的内容,使现有的体育礼仪文化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对学生的成长作用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基于儒学的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意蕴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作者从儒学对中国传统体育礼仪的影响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了当代高校体育礼仪文化现状以及儒学融入高校体育礼仪文化的意义,最后根据其现状探究了基于儒学的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思路,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儒家仁爱思想对国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起着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只有理解了仁爱思想的深刻内涵,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中的不和谐因素,提出利用儒家仁爱思想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庄儒虽为二家,但其思想多有融通。儒家的天命观中,“天”有自然之义,也有不可知的必然性之义;“命”则包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庄子的自然之“天”既来源于老子,又吸收了儒家;而具有必然性意义之“天”与包含必然性与偶然性双重含义的“命”,则直接来自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7.
“浮华”之初义,源自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的经济思维,后来扩大到社会认识的各个领域,演绎成为一种社会政治语言。“交会”一词,本源于先秦士人的“游宦”、“游仕”;西汉时儒学兴起,士人求师问学、周游四方,此后演绎为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之义。两者皆因有悖于经学传统与名教政治,而为绝对皇权所深恶,最后成为汉魏时期士风变化与思想演进之标识。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在马一浮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建构方法和思维手段,其判教的实质是从文化现象中提取出一种文化观念,即他所谓的六艺,其目的在于肯定和论证这一核心观念;另一方面,据六艺判教展示了马一浮的文化史观,表明了他对以往文化成果的宏观考察和价值抉择。马一浮通过对隋唐佛学判教风规的创造性转换,依据六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考察了以往的文化成果,在判儒家文化、判儒释道三教、判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重新对中西文化作了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构成了马一浮的文化判教活动。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的判教立足儒家,旁涉佛道,考察古今,规模宏大,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是儒学核心范畴之一,集中体现着儒家士人政治诉求和道德理想,也表征着儒学中的哲学之维。作为对君权的要求与约束,它具有政治性;作为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大本"与"达道",它又具有哲学本体意味。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中"的语义并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在先秦子学时代,"中"既有政治含义,也有伦理道德与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两汉的经学语境中侧重于政治规范意义,到了宋明时期则更多地成为一种道德哲学的概念,而在晚明的何心隐那里又重新成为一种直接指向君主的政治话语。"中"概念的意义演变与儒家士人与君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儒学经典中蕴藏着深厚的关于德性德行培养的思想资源。基于新时期大学德育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以儒学德育资源为核心的德性德行教育,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战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开展儒学经典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发挥教师垂范作用、知行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