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之精髓,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传统道德的塑造,中国武术功夫的修炼皆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可以说中国剑术理论,就来源于道家思想。本文就“道”与中国剑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道”与剑客之魂 剑,是中国古代“武侠之魂”。武林高手在谈及武学修养时大都和剑法有关。剑客在剑法修炼时为了达到出神入化境界,几十年如一日地居于深林之中,游于无人之野勤修苦炼。因此,剑同他们生命紧密相连,有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学典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内蕴,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文化精神.中国武学典籍"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文化气度和"崇德尚义、修身为本"的文化规训,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坚韧的生命力.从"文化积累和武学传统的认同"和"话语价值与武学精髓的传播"两个维度来看,中国武学典籍有着独到的文化功用,为中国武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该文阐明了"南少林"拳法之起源与流变,揭示了"南少林"拳法是以道家武术理念改造"北少林"拳法的结果,为"道"、"佛"之共创。"南少林"拳法青出于兰而甚于兰。是为中国"物理"拳法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4,(4):55-58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气论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观的角度阐述了少林武学与道家功法之间的融合关系。研究认为:道家功法中的"缘督"、"守静"、"导引"、"吐纳"、"听炁"、"心斋"、"坐忘"、"存神"、"守一"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观;由禅定、禅观、禅风、禅法等引申出来的禅语开辟了中国古代禅学思想的先河;少林武学流派由僧稠开创具有时间、武术、禅学造诣上的科考依据;道家功法的气论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观,以及禅学思想的禅观、禅定、禅风之法对少林武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丰富了少林武学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学技击、技理和技法风格。  相似文献   

5.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道德至上、修身为国的体育价值取向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基调;道家思想塑造了空灵澄澈、恬然淡泊的体育人文情怀和致虚守柔、刚柔相济的体育智慧;儒家“有为”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在体育实践中可以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6.
童旭东 《武当》2010,(12):30-31
三、孙禄堂先生武学贡献 孙禄堂在历代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修与实践,揭示了武学的最终究竟,以及构建了如何达到武学的最终究竟之梯,完成了中华道艺武学体系的构建,使中华武学的文化成就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7.
余功保 《武当》2013,(7):37-39
孙禄堂是中国武术家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职业武术家,他将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跨越了一个个高峰,通过武术的修炼,由技进乎道,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形践表达,以生命运动的形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境界。研究孙禄堂及其创立的孙氏武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是深入把握孙氏武学灵魂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研究、习练孙氏武学乃至中国武学,体验生命以及人生的必然走向。归结孙氏武学体系,有六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武术,武德     
从历史上看,武学有两方面:一是一些名人高手大多出自佛、道两家,他们要求身心双修,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达到强身健体,积精养元,把握阴阳平衡,以清静无为积精养元为根本,使元精内守真气存之,达到天地人浑然一体,出神入化的境界,达到与大自然真正和谐。修得四季常青,枝叶繁茂,智慧开悟,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9.
周和平 《武当》2004,(7):30-3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内家武学传统功夫,可谓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古圣先贤法天则地,求诸人身,天地人合一,集修身、养生、技击于一体,而成中华武学:内家武学一道,法融三教,理通百家,是称国术.乃为传统文化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10.
孙氏武学产生于本世纪初,是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孙氏武学首次历史性地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修身实学,孙氏武学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孙禄堂武学进行研究,以期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为孙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章着重探讨了道家思想对体育文化的双重价值影响,一方面是道家思想中有许多关于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以后的道教,对于以吐纳导引为特征的气功与武术等中国式的健身方法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道家文化天生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当道教武术养生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提出武当道教武术主要是通过精神修养、呼吸修炼、形体锻炼这三种途径来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体育哲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性思维法分析和阐述了柏拉图的体育思想,其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用体育和音乐铸造完善人格的人才观;提出了身心二元论哲学观;倡导体育不是为技术而是为身心合谐的体育哲学观;第一个提出了学前教育的意义;提出妇女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庸思想是以追求社会历史价值为目标、彰显内心之仁与践行之礼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它给中华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思想与活力,塑造了追求得意忘象,天人合一,自然洒脱的武术精神;弘扬了崇仁尚义、践行的武德;拓展了以易理融入拳理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通过历史研究法、比较法阐述了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源于不同的思想起源 ,指出中国体育养生思想注重人对自然的适应 ,强调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 ,养生手段上以绵缓运动为主 ,能量代谢以上聚能为主。西方体育养生思想则注重人对自我的挑战 ,强调运动 ,以耗能后的超量恢复为其养生基础。  相似文献   

16.
究其实质,颜元学说之所以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扭转乾坤的显赫地位,就在于一种“以身为本”思想决定了不是心的冥思静想而是身的行动实践成为其为学的终极宗旨,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体育优先”的思想前所未有地得以确立,而且也是对体育所尚的“武勇”之主旨的积极推举。因此,颜元思想既代表了对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后儒“重文轻武”积弊入室操戈的大力抨击,又以其对周孔原儒的“文武相济”古老传统的回归,而对今天历史新时期传统文化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表明了,正如当年章太炎首倡“儒侠”、梁启超发掘“中国武士精神”以期重振我们民族雄风那样,一种“援武于儒”主张的提出不失为今天新儒学构建、文化自强自信精神构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从身心关系角度,回顾体育运动与身体活动的历史关联,用现象学身体观分析目前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体育活动产生的错误认识。认为:当代思想中对身体的再认识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但应防止其本质特征的消解;体育的本质在于对生活的意义,而非身体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广东地区大学生的体育健身价值观与健身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广东地区大学生体育健身的首位动机是“增强体力与健康”,其体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健身健心、增强体质”;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实际行动尚有差距。据此,从提高大学生对健身意义的认识,拓宽体育教学思路,充实健康形象教育内容,加快体育场馆、器材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吴蕴瑞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以及在长期高等体育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为核心和特色的体育思想及价值,进行较为深刻的论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儒道家哲学思想的独特视角,探讨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运动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同时基于在体育全球化影响下太极拳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提出儒道家思想视野下发展太极拳运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