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一、提出问题 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中设计了“乙醇、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的实验:在2支干燥的试管里各加入2mL乙醚,向其中1支试管加入1mL乙醇,向另1支试管中加入约1.5g苯酚,振荡。再向上述2支试管中各加一小块(绿豆大小)吸干煤油的金属钠,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该实验试图通过金属钠分别与乙醇、苯酚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快慢来比较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活性。我们按照上述要求进行了多次实验,但结果均出乎意料:金属钠沉入乙醇的乙醚溶液底部,且产生较多的气泡;  相似文献   

2.
<正>1问题冯占武[河北省围场县卉原中学(068450)]"探究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要求学生做3组实验,第一支试管加1mL的过氧化氢酶+1mL氢氧化钠+2mL过氧化氢;第二支试管加1mL的过氧化氢酶+1mL盐酸+2mL过氧化氢;第三支试管加1mL的过氧化氢酶+1mL蒸馏水+2mL过氧化氢。实验结果:第三个试管有大量气泡产生,第一支和第  相似文献   

3.
一、人教版(化学第二册2003年6月第1版)实验实验:在3支试管里各加入6滴乙酸乙酯。向第一支试管里加蒸馏水5.5 mL;向第二支试管里加稀硫酸(1:5)0.5 mL、蒸馏水5 mL;向第三支试管里加入30%的氖氧化钠溶液0.5 mL、蒸馏水5 mL。振荡均匀后,把三支试管都放入70℃~80℃的水浴里加热。几分钟后,第三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消失了;第二支试管里还有一点儿乙酸乙酯的气味;第一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没有多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1对铁锈蚀条件的探究铁锈蚀到底与哪些条件有关呢?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图1铁锈蚀(1)将一支大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把1根洁净干燥的铁钉放入其中,然后向大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能吸水的固体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用橡皮塞立即塞住试管口放置,如图1(A)所示,使铁钉与干燥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不与水接触。(2)在一支大试管中放入1根洁净的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经迅速冷却的蒸馏水(以除去水中溶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装置:(见图) 二、实验操作 (1)在导气管的下端缠好多股细铜 丝,使铜丝之间有一定孔隙。为了使铜丝 不致滑落,导气管开口处应烧成喇叭口形, (2)如图将仪器安装好,在支管试管 里注入5毫升乙醇,在另一支试管中注入 新制备的Cu(OH)_2悬浊液,并放在烧杯的 冷水中。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二册第170页设计了学生实验"实验六乙醇、乙醛的性质".该实验是"在试管里加入2mL乙醇.  相似文献   

7.
龚涛 《化学教学》2003,(5):7-7,3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用品 具支试管、小气球、橡胶管、夹子、细绳、医用注射器 稀硝酸、铜片、碳酸钠固体 3实验操作及现象 (1)向具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将铜片和少量碳酸钠固体放入小气球中,排出气球中的空气并用细绳系好后套在试管上(如图1).  相似文献   

8.
1 改进前实验全过程用半透膜制成一个袋 ,往这个袋里注入淀粉胶体 1 0毫升和食盐溶液 5毫升的混合液体 ,然后采用如图 1所示的方法 ,用线把半透膜袋的上口缚好 ,系在玻璃棒上 ,并把它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里。几分钟后 ,用两个试管各取烧杯里的液体 5毫升 ,往其中一个试管里注入少量硝酸银溶液 ,往另一个试管里注入少量碘水 ,然后观察两个试管里发生的变化。图 1缺点 :( 1 )半透膜是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 ,不经济。( 2 )实验操作比较复杂。( 3)半透膜不容易购买。2 改进后实验全过程把淀粉胶体 1 0毫升和食盐溶液 5毫升的混合液体注入自…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是否在有水存在时才能与过氧化钠反应 ?”这个问题实验室里可通过以下实验加以验证说明 :图 11 按图 1装置 ,在干燥的试管Ⅲ中装入Na2 O2 后 ,在通入CO2 之前 ,应事先把弹簧夹K1和K2 夹好 ,目的是 :防止试管Ⅲ内的Na2 O2 和外界相通时发生吸潮现象。2 试管Ⅰ内的试剂X若为浓H2 SO4时 ,打开弹簧夹K1、K2 ,加热试管Ⅲ约 5分钟后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插入试管Ⅱ的液面上 ,可观察到带火星的小木条不能剧烈地燃烧起来 ,而且Ⅲ内淡黄色粉末未发生变化。故可得化学结论 :过氧化钠与干燥CO2 不反应。3 试管Ⅰ内试剂若…  相似文献   

10.
1 实验装置 2 操作方法与讨论( 1)取一支与大试管等长的无底小试管套入大试管 ,并将其插入广口瓶中。再向小试管中注入6mol/L硝酸 ,使酸液面低于管口约 0 .5cm处保持稳定为止。最后 ,一只手提起一根捆有铜丝的头发丝 ,将铜屑放入小试管一定深度 ,另一只手立即塞上橡皮塞 ,如图中①所示。( 2 )迅速提起小试管 ,使其下端略低于大试管酸液面 ,并用试管夹将其夹住搁在大试管口上。( 3)当反应进行到小试管内酸液面脱离铜屑时(如图中② ) ,仔细观察气体的颜色为无色 ,说明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一氧化氮 ,而不是二氧化氮 ,据此可制取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11.
1 提出问题有这样一道习题 :“取一支大试管 ,加入 1 5ml的水与苯 ( ρ =0 87g·cm-3 ) ,静置。取黄豆大小的金属钠 ( ρ =0 97g·cm-3 ) ,轻轻放入这支装有水和苯的试管中 ,试推测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2 提出假设一部分同学认为反应现象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相同的。一部分同学认为反应现象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存在差别。3 验证假设3 1 实验用品金属钠、苯、蒸馏水、小刀、滤纸、玻璃片、镊子、 50ml小烧杯。3 2 实验步骤3 2 1 取两只 50ml的小烧杯 ,向一只烧杯中加入 2 0ml蒸馏水 ,向另一只烧杯中加入 1 0ml蒸馏水和 1 …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实验操作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图1),观察现象;然后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图2),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13.
把"木炭与氧化铜反应"作为一个研究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效果理想.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按照改进方法如①把木炭改为活性炭;②活性炭与氧化铜配比:活性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在1:(7~13)的范围内;③把研细混匀的活性炭和氧化铜平铺在试管底部,加热实验,现象不明显.一次无意中用乙醇把混合物调成糊状后加热,1min出现现象,继续加热至2min,试管内壁出现铜镜,试管内黑色混合物变为红色.  相似文献   

14.
朱心奇 《化学教学》2003,(6):11-11,10
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是学习乙醇重要性质的传统实验.中学、幼师等化学教材安排实验操作是:"在试管里加1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该实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即证明乙醇生成乙醛的现象不具有可观察性.观察是思维的触角.由于学生生理的个体差异以及乙醇气味的干扰和乙醛浓度较低,仅靠闻乙醛的气味来判断乙醛的生成,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增加该实验的可观察性,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通过制备Na2[Cu(OH)4]试纸,使乙醇氧化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合二为一,克服了上述缺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把铜片(4)卷在螺旋状电阻丝外边,即成了反应器内芯子, 二、实验操作 ①将2毫升乙醇(无水乙醇或95%的乙醇)注入“V”型具支试管里,然后把已做好的反应器内芯子插入“V”型具支试管。 ②装置如图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有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够被空气氧化成乙醛的内容,但未给出乙醇制乙醛的实验。在同册学生实验[实验四]中,实验步骤1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不深。为此,笔者经过多次实验,采用下列实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附图所示。图中打气球用来鼓动进空气,具支试管内装无水乙醇15mL,硬质玻管或去底的大试管内装绕成螺旋状的铜丝,以从电线里剥出的细铜丝为好;吸收管内装蒸馏水8mL,用来吸收乙醛,锥形瓶内装冷却水。  相似文献   

17.
黄诚 《化学教学》2006,(1):64-64
贵刊2004年第4期刊登了刘书贤老师的文章《关于“乙二酸使蓝墨水褪色”的看法》,对于刘书贤老师的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1实验验证(1)取一块实验用纱布,蘸染上蓝墨水(上海墨水厂生产的英雄高级纯蓝墨水),露置于空气中一夜后,剪成相同的三份。(2)取三支洁净试管,分别编1、2、3号,各放入一块纱布。(3)向1、2、3号试管中分别注入3mL蒸馏水,0.5%(质量分数)的酸性KMnO4溶液,2%(质量分数)的乙二酸与乙二酸钾混合液体,浸泡15分钟。(4)取出纱布观察纱布和试管内溶液的变化,并记录如下:①1号试管溶液变蓝,纱布略微褪色;②2号试管溶液紫红色褪去,纱…  相似文献   

18.
例题 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钢铁制品生锈的条件 ,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他们准备了以下实验用品 :刚洗涤的 4支试管、3枚铁钉、植物油、久置的蒸馏水、镊子、滤纸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为    .做实验时 ,发现铁钉上有锈 ,为了迅速除去铁锈 ,他们进行了下述实验操作 :①取一支试管 ,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试管 ;②向试管中倒入 2mL稀盐酸 ;③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当铁钉上的锈消失并变得光亮时 ,将试管内废液倒入废液缸内 ;⑤用镊子夹取铁钉 ,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在酒精灯外焰上烘干铁钉 .(1 )你认为上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应…  相似文献   

19.
按现行高中化学 (必修 )第一册教材进行《氯水在光照下分解》实验时 ,因装置中盛氯水的烧杯、水槽都是敞口的 ,而溶于水的氯气易挥发 ,所以 2 - 3天内容器中氯气几乎挥发完了 ,这样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 ,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也不利 ,实验时虽能观察到气泡产生 ,但难以收集到足够的氧气 ,加以验证。为克服以上不足 ,可改为如下装置 :1 实验用品仪器 :烧瓶 (2 5 0mL) ,试管 (约 2 0mL) ,烧杯 ,塑料管 (小孔 ) 2根 ,单孔橡皮塞 ,双孔橡皮塞。药品 :新制的氯水 ,蒸馏水。2 实验步骤(1)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在烧瓶中加满新制的氯水 ,在试管中加满…  相似文献   

20.
正"铜与稀HNO3反应实验"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的内容。该实验对学生进一步了解HNO3,NO和NO2的性质,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均有重要意义。一、原实验方案的不足教材将该实验直接置于试管中进行(图1)有以下不足。1.现象不明显,气体往往在液面就会被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