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白蛇故事世代累积的集大成之作,其下场集唐诗自成特色,涉及72位诗人、96首诗作。本文以方本《雷峰塔》传奇为切入点,初步探讨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集唐诗,并深入发掘方成培《雷峰塔》下场集唐诗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文人对白蛇传故事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在民间传说与冯梦龙、黄图珌等文人书写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方本《雷峰塔》中的白蛇形象具有完整、复杂、真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将流传已久的白蛇故事演绎得完美尽善和感人至深,剧中的白娘子已大大褪去以往白蛇故事中的蛇精妖气;在我国传统的清明、端阳、吕祖诞辰和观音寿诞这几个节日中,白娘子如凡闹女子一样为追求甜蜜爱情和幸福生活而奋不顾身和顽强不屈。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称鲁迅杂感为“文艺性的论文”。论文需要严密的逻辑文艺需要生动的形象鲁迅的杂感就是这二者的美妙结合。下面针对《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白蛇娘娘的故事”一段的教学,谈步如何使学生体味鲁迅杂文文艺性论文的特点。这段白蛇娘娘的故事,意在说明“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的原因。故事突出白蛇娘娘的善良,对幸福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抗争,所以写白蛇娘娘变成女人来“报恩”,法海将许仙藏在金山寺,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作者指出这个神话故事出自于(义妖传),写这一笔的真意不是为了考证.而…  相似文献   

5.
从案头的话本小说到氍毹的歌舞传奇,白蛇故事总是占据着重要一隅。清代方成培的传奇《雷峰塔》,吸收了黄图珌本与梨园旧抄本二者之长,不仅在剧作艺术手法上更为成熟,且对宗教意蕴的把握亦恰到好处。方本《雷峰塔》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一出悲剧,它双层的意蕴建构更应被看作是一出悲喜剧。方本在大量戏曲改编之作中尤显珍贵,它超越以田汉为代表的现当代同题材作品,优于自清代以来各版本的《白蛇传》,堪称这一戏剧题材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白蛇与许仙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白蛇因迷恋许仙,被法海老和尚压在了杭州西子湖畔雷峰塔下。但最近我国考古人员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并没有发现白蛇娘娘。去年2月,考古人员对雷峰塔遗址进行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共出土了500多块、大约3万多字的石刻佛经和大量的金、银、铜、铁等质地精美的文物。前不久进行了第二阶段挖掘——开挖地宫,考古人员从约1立方米的“百宝坑”内取出了包括青铜器、木器、玉器、头饰、丝织物、皮革、青铜佛像和可能装有释伽牟尼头发的铁盒在内的59件珍贵文物和印有开元通宝字样的古钱币。其后又从铁盒内取…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通过“雷峰塔”、“法海”、“白蛇娘娘”三个艺术形象,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崩溃、封建顽固势力必然覆灭的历史规律,显示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通过“雷峰塔”、“法海”、“白蛇娘娘”三个艺术形象,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崩溃、封建顽固势力必然覆灭的历史规律,显示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根据当时杭州西湖边上雷峰塔倒掉一事,联系民间传说白蛇传故事写成的一篇杂文。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自由幸福的向往,指出反动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这篇短小精悍的杂文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 鲜明的爱憎色彩是这篇杂文最主要的语言特色。文中所写的法海和尚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雷峰塔则是封建统治的象征,鲁迅对他们是非常憎恶的。而对受到迫害的善良、勇敢的白蛇娘娘却充满了同情。因此,文章中凡叙述到法海或雷峰塔时,字里行间便流露出憎恶的感情,或进行辛辣的讽刺、嘲笑。“雷峰夕照”本来是西湖十景之一,应该说是美的。可是鲁迅偏用“破破  相似文献   

10.
白蛇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白蛇故事以及"白蛇"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其中唐代《博异志》、宋元话本、冯梦龙《警世恒言》及当代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对白蛇故事的记载都极具特色。分析不同时期白蛇故事的变化,可以探求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特质和人民内在的追求与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11.
白娘子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蛇妖期形象、半人半兽期形象、美和爱的化身。方成培受到清中叶个性解放思想的激扬,在《雷峰塔》传奇中,把白娘子塑造成为一个美丽、坚贞、忠于爱情、有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中国女性的典型、美和爱的化身,从而使白蛇传故事的主旨由宣扬色空观念、人妖不能共处转变为对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歌颂,这是白蛇传故事发展的巅峰。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包含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社会对女性、对情欲的宽容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作为古典文学中人蛇之恋的典范,透露着人蛇之恋在伦理社会中的处境与其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千古诗仙唯李白,李白在中国诗坛旷古绝今,遗作九百多首,诸体皆备。李白乐府诗是成就最高的重要部分,其一生诗作精华尽付于此。李白的乐府诗和汉乐府颇为不同,朴实而又奢华,飘逸而又瑰丽,通俗而又典雅,豪放飘逸、壮浪雄奇,本文将从唐代乐府对汉乐府的接受和传承入手,重点对李白乐府诗与汉乐府诗的语言风格进行比照,并在此基础上对李白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李益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大历贞元时期,他写了不少很有社会影响的乐府诗,在唐代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就目前李益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界大都从边塞诗这一题材入手,而对其占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章就李益的乐府诗创作展开论述,首先对李益乐府诗加以整理分类,继而对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评估李益乐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雁足传书并非汉代苏武事,而是发生在元代山西陵川郝经出使南宋时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元史·都经传》及元明清三代各种文献资料,都有明确记载清代许云峤因慕郝经忠贞,遂作《雁帛书》杂剧,敷演郝经出使南宋被南宋拘禁,因雁足传书而归的千古传奇,体现了郝经不辱使命,忠贞不二,成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与人格情操太行深处小小陵川县,养育了郝经这样一位忠贞传奇人物,这是陵川的骄傲与荣耀。  相似文献   

18.
《谢小娥》故事始见于唐传奇《谢小娥传》,唐代李复言又将其改写为《尼妙寂》,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以及清代王夫之《龙舟会》杂剧也都演绎谢小娥事。从小说到杂剧,《谢小娥》故事的情节内容不断地扩充完善,结构设置也越加跌宕起伏。谢小娥和李公佐是故事中着重表现的两个人物形象,且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的变化,使得故事的创作主旨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美女蛇"色诱"男人到白娘子为爱"殉情"的过程。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文对这一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奠定了美女蛇由"欲"而"爱"的基调,影响此后《白》的发展。其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增减,吸收了前朝蛇妻故事的一些因子,同时对前朝蛇妻故事的情节作了重大更改,运用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三叠式"手法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二是主题思想的转折性变化,前代蛇妻故事主要突出了"美色害人"和男子应该抗拒"色诱"的思想,冯文虽然也点明了教化主题,但正文中却体现了白娘子对许宣并非出于"情欲"而是饱含"爱情"的思想感情。正是冯梦龙本人的文学思想与情感倾向促使了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巩固了冯文在《白蛇传》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曹植、李白诗中的"侠客"意象进行分析比较。"侠客"一词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意。曹植、李白分别是三国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白马篇》是两位诗人描写侠客的代表作,虽同名,但两人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不同,表达的思想也各有千秋,通过分析两人《白马篇》中侠客形象的异同点,探索其存在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