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人报社自1995年8月新班子调整后,一年来,报社在武汉市团市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要讲政治”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从抓管理抓队伍人手,加强团的舆论阵地建设,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团市委的中心工作,抓住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推进新闻改革,使报纸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使报社的工作上了一个台阶.去年初,报社确立了“务实、求精、创新”的年度工程指导思想,并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加强了新闻改革的力度.实践告诉我们:一张报纸办得如何,要看它是否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看它是否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虽然,这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其关键还是要看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如何.  相似文献   

2.
“新闻明星”是广大读者和群众对以往有些领导干部动不动热衷于“报纸上有名,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的一种嘲讽。报社和广播电视部门对此有看法、没办法,稿件、图像若处理不好,一个电话过来,谁也担当不起。至于广大群众和读者,更是对此意见很大,希望尽快改观。  相似文献   

3.
在报社,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社会上无人知晓,在报社地位并不高,但权力却不小.他们是新闻报道在接触读者之前重要的评判者,而且他们用版面作出评判,往往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报道接受与否和接受的强度.这就是现代报纸的美术编辑,也可称为版式设计师.他们最重要的职责,简单地说就是"规划版面",他们不仅仅是报纸的"化妆师",更应该是懂得如何营销新闻的"推销员".  相似文献   

4.
报纸版面是报社发布信息的载体,是报社面向读者的窗口,自然也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第一个重拳出击力量.随着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膨胀,视觉文化在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地位愈加凸显.报纸必须在版面上下工夫,做到"五步三秒"之内争取受众的"眼球",才能获得可观的发行量以及受众的行为和情感忠诚.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闻竞争程度的加剧,报纸上的信息量增加了,但同质化问题却日趋严重.为了做到当日新闻资讯的完整,各家报社纷纷作出规定,对漏报新闻进行处罚,使得在有些地区,报纸上的新闻同质化更加严重.由于覆盖区域有限,新闻资源不足,常常是发生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都会同时成为同区域报纸的新闻.由于供稿渠道类同,这些报纸的版面安排、稿件处理多是大同小异,在短兵相接的市场竞争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介绍了《四川法制报》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刊登《安岳有人非法购买选票当选乡长》的群众来信,引起一场诉讼的经过。 编辑部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登出批评性稿件,同时要求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尔后再在自己的报纸上登出否定上述稿件内容的“调查结果”。这种做法有人视为“侵权”,有人视为“改革”。虽然由于一票“倒戈”,报社没有输掉这场官司,但它却也让人感到了几分惊险。 本刊认为,人们对这个案例是是非非的思索和争论,不会因为法院的判决而停止。无论对于新闻界和法学界来说,它都将成为人们常常提及的一个话题和案例…  相似文献   

7.
陈敏 《新闻实践》2008,(11):51-51
不出所料,今年"十一"黄金周前,中国青年报于9月28日在头版下方又登出了"告读者"启事,告知报纸从10月3日至5日休刊。类似的休刊启事屡见不鲜,以前的"五一"黄金周和春节期间,都有报纸选择了7天全部休刊或者部分休刊。对于报纸在节假日期间休刊的问题,早已有读者表示不满和抗议,甚至有读者起诉报社并胜诉。但是为什么如今部分报纸依然可以我行我素,发个小小的启事就自行休刊?  相似文献   

8.
据人民日报内部刊物《编采业务》透露,该刊编辑室按照编委会的意见,和报社各个部的同志一起,从最近两年来的人民日报上,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和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上,选择了100多篇写得较有特点的新闻,经过几轮筛选,选定20篇左右,加以简单评点,登在《编采业务》上,供报社同志研究、参考。该报总编辑谭文瑞还为此写了一篇短文,请大家都来研究一下新闻。报社编委会下这样大的功夫,在全报社提倡研究新闻(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新闻,消息),这是改进报纸,提高报纸质量的扎扎实实的举动,是值得在新闻界称道的。  相似文献   

9.
"卖点"的市场背景市场上流通的一切商品,都必须适销对路才能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我们的报纸,也不例外,无论机关报、专业报、市民报……都有个适销对路、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的问题.报纸的"卖点"命题,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办好新闻栏目,是各家报纸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对经营版面新闻专栏,可谓甘苦备尝. <辽河石油报>经济版的"记者观察"、"科技群英荟"、"市场开拓者"等栏目,为采编人员提供了"抓鲜鱼、抓大鱼"的机会.栏目开办八年来,发稿30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新闻奖项.不仅使报纸版面增色生辉,也成为提高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演兵场".  相似文献   

11.
在前不久出版的上海一家报纸上,赫然登出《<深圳青年报>可看可吃》的奇闻。时隔不久,我们又从上海和北京的另外两家报纸上看到了同样的消息。看到报纸接二连三地刊登这一新闻,我们好奇心强的几个年轻人便兴致勃勃地议论开了,都说要写信给《深圳青年报》,去买张“可看可吃”的“周末报”来“尝尝味道”。谁知,信还未来得及发出,就见《羊城晚报》头版登出了辟谣的消息,说那条“新闻”,是“某印刷  相似文献   

12.
武志勇 《现代传播》2006,3(3):102-106
"邮发合一"是一种邮政与发行业务相结合的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确立了"邮发合一"的报刊发行体制.报业生态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报业整体影响力大幅提升,发行数量增加、读者范围扩大、投送速度加快;报纸发行自主性减少,预定和计划发行成为发行的主要形式,征订时间、订阅时段、发行费率、给报社的缴款方法都取决于邮局;报纸发行范围行政属地化,新闻舆论监督功能受到局限;报社本身的发行功能基本丧失,报纸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减弱,内容、风格同质化严重;报纸发行工作政治任务化,摊派发行与强迫征订屡禁不止;邮局长期垄断导致报纸发行服务质量、效率下滑.  相似文献   

13.
刘燕 《青年记者》2006,(12):79-80
新媒体的崛起使报纸面临严峻的挑战,发行工作,作为报纸重要生命线成为报纸发展战略的重点.所谓“有效发行”是指在报纸的行销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并能直接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吸附力的发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报纸做好有效发行,实现广告、读和报社的良性互动将成为报社发行的一大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新闻     
南国早报聘请专职“挑刺员” 据《南国早报》报道:过去,广西《南国早报》由于报社人员碍于情面,相互捉错的行动时热时冷,不能持之以恒。今年开始,报社采纳读者的“金点子”意见,公开欢迎与鼓励读者给报纸“挑刺”,在报纸上设专栏,随时刊登读者给报纸提出的意见和差错。同时,报社又从外单位聘请有水平又热心“挑刺”的6位读者作为固定的“挑刺员”,给予报酬,赠予报纸,让“挑刺员”天天精研细读,认真挑毛病、挑差错,最后报社根据挑出的差错查明是谁的责任就扣谁的分数。 三家晚报、都市报 新总编到任 据《中华新闻报》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5.
按照传统的发行观念,报纸需要有较大的实际印数才代表报纸有较大的读者群,也才能产生影响力,美国ABC机构就是做这方面工作的.国内各家报社在向广告客户推荐时,发行量也是一个证明报纸影响力大小的最重要指标.而最近两年纸张频频涨价,很多报社为此叫苦不迭,视为影响报社发展的一个"拦路虎".  相似文献   

16.
如今,报纸越变越厚,是不争的事实。与厚报时代相呼应的是,“新闻立报”颇为流行,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报纸副刊日益变薄,有的报社已经取消了副刊部,有的虽有副刊版,也挡不住日渐式微的趋势。但是在“报纸减副”的喧嚣声中,《淄博晚报》却逆势而为,不仅继续发扬传统的副刊优势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两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1985年<洛阳日报>脱离邮发渠道首创"自办发行",到2005年全国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社约800家,虽然只占全国报纸总数的40%,可这些报社创造了80%以上的广告份额,其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好于"邮发"模式.短短20年,自办发行从边缘到中心,成为当前市场化报纸的主流发行方式,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自办发行目前正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各家报社的发行渠道各自为政,发行渠道浪费严重;虚报发行量,发行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屡禁不止;发行成本居高不下,低价销售、礼品赠送之风愈演愈烈,形成"低价死循环"等等.这些难以治疗的症状迫使我们反思:自办发行将要走向何方?如何拯救混乱不堪的自办发行市场?我们认为,自办发行需要超越和创新,需要开辟一条"后自办发行"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周宁 《军事记者》2006,(2):13-15
近几年,随着现代报纸的发展与繁荣,使得各家报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这种竞争,不只是反映在办报理念、报纸质量、报纸发行等方面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优秀人才的竞争上。那么,现代报纸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哪一类新闻人才更受报纸青睐?为此,笔者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报纸进行了调查。新进报社采编人员工作现状近年新进入报社的采编人员,主要是高校大学生。他们应该说还是比较出色的,但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国情等不甚了解。正如《新华社每日电讯》报总编辑解国记所说:“如果说他们哪些方面不适…  相似文献   

20.
从当前报纸市场情况看,新闻的雷同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而"这是通稿""这条新闻明天各家都有"更成为一些新闻来不及做进一步谋划和加工就见报的理由.雷同化甚至还不仅仅反映在当天新闻上,有的报纸第二天所报的新闻正是其他报纸前一天所报的同样内容.缺乏原创性已经现实地影响到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