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和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社会生活是课标的基础;提高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孙艳生 《教育》2012,(19):4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这就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传统的品德教学过分注重思想内容的灌输,人为割裂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表现在教学中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本课程的"内容标准"都是从儿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7.
安秀 《辽宁教育》2011,(7):80-8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8.
陈宏 《华章》2012,(19)
小学《社会》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开设的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程,汇集了有关认识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常识,小学《社会》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加强社会实践这是实现课程宗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教活《品德与社会》课,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  相似文献   

10.
孙艳生 《教育》2012,(7):49-4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这就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学校对该课程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让品社课老师感到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教学中教师怎样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是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课任教老师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提高"品德与社会"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从课前准备,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主题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多元评价,激励学生的行为意志;课外延伸,激增学生的良好习惯五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一、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程实施做好生活准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体验道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果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仅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确立开放教学的思想观念,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提供生活准备。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随着新版课标的进一步实施,体验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犹如雨后春笋。教师们大展身手,或紧密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进行整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内交流生成教学新资源;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广辟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作出选择,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1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本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本课程的基础。在小学中三—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祖国、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出其“社会性”,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日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等多项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了学生的体验与要求,不像以前上思品课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而注意帮助学生解决的是一些比较迷茫和困惑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敦  相似文献   

19.
小学《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是针对我校小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财意识、理财能力和良好理财品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形成和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经过近几年的《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提出了“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理财,在理财与反思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理财教育理念;设置理财课进行实施。《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成为我校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制出了《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课程产品;构建了《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开发、使用与评价的有效操作体系;构建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模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材料与社会》是讲述材料科学在社会中应用及发展的一门学科。非材料专业开设《材料与社会》公选课可以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文针对高校非材料类专业开设《材料与社会》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理论为指导,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师教书育人、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