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找回自己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 , 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 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 , 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 , 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 , 他们得“找回自己”。 中国民间也有一种说法 , 就是个人客死他乡后 , 就需差一个人一边提着灯笼一边叫着逝者的名字 , 慢慢走回家乡 , 每逢有桥有水的地方 , 还得提醒逝者要小心走好。 这种奇异的风俗也有积极意义 , 在文明程度并不发达的时代 , 反而有更多的人在关注个人的灵魂。而现代社会 , 大家都在忙忙碌碌 , 很少有…  相似文献   

2.
《江苏教育》上曾刊登了一篇题为《让我们的灵魂赶上脚步》的卷首语,大意如下:一支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请了当地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导。时间紧,要赶路,这些土著人十分厉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健步如飞。一连几天,考察队顺利前进,大家非常高兴。第四天早上,当考察队又要出发时,土著人却不走了——好说歹说,就是不愿出发。队员们很奇怪,这几天大家相处得很好啊!土著人头领解释说,按照他们的传统,如果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我们的灵魂赶不上自己的脚步。"  相似文献   

3.
随着加拿大土著人传统教育形式日益被现代化、正规化的教育所取代,土著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一方面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智慧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掌握各种现代化手段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得更好。为了进行土著教育改革,加拿大政府和土著人本身都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共同探索适合土著人特点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以满足土著人掌控自己命运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虽然澳大利亚土著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是由于外界对他们知之甚少,或者因翻译之故,其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鲜有研究.本文基于土著人特殊的居住环境,发现他们的语言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其语言特征也有别于其他语言.笔者认为,土著英语的出现是澳洲土著人自己民族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摄影师安东尼来到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土著人居住区拍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与那些土著人一起狩猎、捕鱼、采摘,同吃同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些土著人亲切地称他是:"我们的兄弟"。他们会将自己捕获到的猎物,割下一块肉,送给安东尼品尝。看到安东尼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们会感到格外开心。其间,安东尼拍摄了大量非洲土著人的生活习俗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他在非洲生活的真实情景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正>一.我的体会从一个故事开始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深处有一片美丽的绿洲,这里的土著老百姓,几千年来从未走出过这片沙漠。他们尝试过无数遍,但就是走不出去。一位英国的冒险家很奇怪这种现象,因为他用了三天就从外面走了进来。为了解原因,他让土著人牵驼带粮,寻找道路,自己跟在后面观察。结果土著人走了15天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这位冒险家明白了,土著人之所以走不出去是因为他们一走进沙漠就失去了方向,一直在原地打转。他告诉土著人,每天晚上朝着北斗星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联邦是一个民族多样性显著,高度重视教育,土著人教育发展显著的国家。澳大利亚政府面对土著人发展的境况,以本国的历史为基础,以整个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为支撑,在尊重土著人与非土著人之间的差异的前提下,针对土著人教育发展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措施。澳大利亚土著人教育优惠政策彰显出了作为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的澳大利亚追求民主平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土著人是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人,但他们的祖先从哪里来的还无法确定。通常被认为他们是从东南亚经印发尼西亚来到澳洲的。典型的土著人是中等个儿,细长的四肢,浓浓的眉毛,深陷的眼睛,宽大的鼻孔,长长的头型及低突的脸。土著人的肤色处于浅棕褐色与深棕褐色之间,他们的头发是深棕褐色,有直发、波浪发和卷曲发三种。如今一般认为,五、六万年以前,土著人就开始在澳大利亚生活。有些专家则认为,早在十万年以前,土著人就已经居住在澳大利亚了。  相似文献   

9.
哥伦布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在新大陆遇到的第一批当地人:他们没有带武器,也不知道武器是什么。当我给他们看剑,他们竟无知地抓住剑刃,割破了手指。哥伦布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在土著人面前演示发射大炮。大炮的威力使得土著人匍匐在地,害怕极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各地分布着约5000个土著人群体,千百年来他们沿袭着古老的风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世界上的土著人估计有1.5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4%,分布在60个国家。土著人一般居住在现代人很少光顾的地区,如亚马逊地区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土著人的生活有着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支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请了当地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导。时间紧,要赶路,这些土著人都很厉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健步如飞,一连3天,考察队都很顺利地前进,大家非常高兴。可是第4天早上,当考察队又要出发时,土著人却都不走了——好说歹说,就是不愿出发。队员们很奇怪,这几天大家相处得很好啊!土著人头领解释说:按照他们的传统,如果连续3天赶路,第4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我们的灵魂赶不上自己的脚步”。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迄今没有一所土著民族大学.此类大学缺失的原因有待探讨.在是否有必要给土著人建立一所民族大学、土著人是否真的都想建立这所大学以及土著人是否有能力管理一所真正的大学等疑问背后,其深层的原因是种族主义的变形及延伸:虽然不再有旧种族主义的行为暴力,但新种族主义文化排他性的本质却更深刻也更隐蔽.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政府制定和实施了许多不同的政策来处理土著人的问题。这些政策以对土著人殖民化开始,随后改变为对其排除,后又改为将其同化,最后以给予土著人自治权而结束。本论文介绍了土著人独特的文化;评述澳大利亚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土著人采取的四种不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土著人的影响;最后回顾土著人在争取平等权利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并探究了他们现在所处的境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考证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历史变迁及生存历程。土著人起源于史前时代,由东南亚迁徙而来,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固定的家园和住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美妙的原始艺术。欧洲殖民地进入澳大利亚初期,曾对土著人实行野蛮屠杀。土著人的进化和他们同白人的同化与结合构成了现代文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澳大利亚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土著居民发展的福利和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5.
英国科学家从澳大利亚土著居住区,邀请来15名土著人到英国做客。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英国科学家们让这些土著人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科学家们相信,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土著人一定会非常留恋,再也不愿意回到过去那种近似原始状态的生活了。可是,让科学家们大跌眼镜的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些土著人就厌倦了,嚷着还要回到过去那种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6.
白石岭人     
在海南省,白石岭算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景点。那里不仅有山有水,还住着一个神秘的族群——土著人。我们跟着导游,坐着缆车上了山。导游说:“这些土著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居住在这里了,他们是从缅甸、云南迁移过来的,至今还保留着他们自己的语言和风俗。我们进去的时候,问好的方式是:嘴巴张成‘O’形,用右手一边拍着嘴巴,一  相似文献   

17.
欧洲人称袋鼠为“坎戈路”。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当年探险澳大利亚东海岸时,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以跳跃方式前进的庞然怪物,十分惊讶地用手比划着问当地的土著人:“这是什么动物?”土著人回答说:“坎戈路”。于是库克船长把这个庞然大物“坎戈路”存在的消息带回了英国。袋鼠也由此得名而被编入英国词典。然而,库克船长哪里知道,“坎戈路”在土著语言里是“不知道”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点击脑细胞     
一个岛上有两个土著人部落,住在岛东侧的部落的人专说谎话,住在岛西侧的部落的人专讲真话。一天,有个传教士来到岛上,他只用一个问题就判断出他所面对的土著人是否说了真话。  相似文献   

19.
“土”“白”之争据地质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大约5万多年以前,来自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岛屿的原始人类驾着独木舟跨海来到澳大利亚,成为最早定居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土著居民肤色灰黑,以狩猎和采集野食为生。土著人以小游牧家族或部落的形式,散居北部。现今北领地科卡杜国家公园方圆数百公里的山洞中,还有大量被火烧过的彩色石头的发掘。十分遗憾的是,土著人的生活情景早已随着历史的烟云飘荡得渺无踪迹了。大约500年前,有一些漂洋过海的探险者从澳洲大陆北边浩瀚的波涛中跌跌撞撞地闯入澳大利亚。1688至1699年,英国人威廉·皮…  相似文献   

20.
夏威夷群岛包括约20个岛屿。19世纪初,夏威夷国家有土著居民20多万,檀香山是它的首都、王宫所在地。瓦胡岛上的珍珠港是夏威夷的天然良港。 19世纪初期,美国殖民者开始注意夏威夷。最早来夏威夷的美国殖民者是传教士。他们来到夏威夷,以传教为名,经营商业,进行殖民掠夺,推行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干涉夏威夷的内政。掠夺夏威夷的檀香木、珍珠母等特产;侵占土著人最肥美的土地,种植甘蔗,把土著人沦为自己的甘蔗种植园的奴隶;开办糖厂,对中国和日本的工人实行半奴隶式的强迫劳动制。许多美国传教士及其子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