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社会是一个明显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环境,由于网络社会的特殊性,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其道德认知和情感表现出一些出新的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本文参考了以往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揭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开创了新领域,网络社会呼唤着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课题。高校必须以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塑造网络道德主体、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培育网络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采用学校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加强硬件建设与加强软件建设相结合、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网上交往活动与现实交往活动相结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等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对6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城乡来源差异不显著;(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文理科专业差异不显著;(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会因网络交往参与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不再只是人们传统交往的通信工具,它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借助的手段,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也随之面临严峻的考验.要解决大学生因使用网络而出现的"道德人格危机"问题,就应该正视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争取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网络交往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6.
信息网络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也给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带来了很大影响。在网络交往中,高职生网络道德缺失的行为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高职生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构建高职生网络道德体系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7.
网络交往是科学技术条件下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模式.本文从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失范和成因分析入手,初步探讨了如何进行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行为规范的冲突、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以及网络社会中个体思想行为的异化,给现有道德伦理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困惑我们的不是网络社会道德本身的失范,而是在虚拟空间中如何交往、我们对网络文化的道德认知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反思态度。因此,重塑网络道德规范的关键就是塑造网民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网络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网络诚信与现实社会诚信的关系入手,描述了网络失信的表现,探析了网络诚信缺失的根源,即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滞后;网络社会的双刃剑效应;网络使用者自身诚信意识淡薄;现实社会道德滑坡在网络交往中的投影.以其对网络诚信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群体伦理作为调节类伦理、群体伦理和个体伦理三者关系的中间环节,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对社会群体依赖作用程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人的自由需要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群体伦理要想更好的发挥调节作用,理应向类伦理、个体伦理发展。这是由其现实依据,哲学依据;以及其客观化过程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现实存在的传统道德规范适用于网络伦理.因为,第一,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构建是以实在的现实世界的人为主体,它是人的创造性的劳动的结果.第二,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果,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贯穿着道德规范发展的足迹,它有能力调整网络活动,规范网络行为.第三,网络世界的参与者生活在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在潜移默化地约束他们的行为.第四,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现实世界而单独存在.网络世界可以适用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范畴:责任、宽容、良心、幸福.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生态伦理成为可能的合理性建构就是"人是目的"。对"人是目的"的合理解读应该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应理解为对人的欲求的满足上,而应是人的需要满足。人的欲求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现实性、享乐性,人的欲求往往掩盖了人的本质需要,那就是人最终作为种的形式、作为类的存在物延续下去的需要,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实的欲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虚假的需要,最终导致人的自我否定。本质的需求才是真实的需要。当人类以此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生态伦理就有了现实的根据,生态伦理便成为了人的伦理最终也成了人的内在自觉了。  相似文献   

14.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在1930年创作的一部展示现代实用伦理与传统伦理冲突的意识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独具匠心地运用多声叙述、内心独白、双声等多种叙述技巧来表现传统伦理被现代实用伦理异化和替代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道德选择的现状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选择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道德领域中的种种冲突日益明显,道德选择问题也就更急切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我国当前道德选择的突出特点是:道德选择可能性扩大,道德选择状况呈现多层次性,道德选择主体意识觉醒及非理性选择现象的存在,这是由道德价值冲突,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等原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时,“韦伯命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本文从“韦伯命题”这一问题切入,探寻新教和儒教伦理与其社会的关系,并反思我国社会转型期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7.
浅论企业伦理及企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讨论企业伦理及企业经营中的利益关系入手,提出了企业伦理经营假设,阐述了企业经营应该建立于企业伦理假设的基础上,并进一步说明合乎伦理的企业管理,强调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外网络伦理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网络活动中伦理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网络伦理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网络伦理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国外网络伦理教育的主要做法,研究其对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的启示,试图解决学生中越来越多的网络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的基本伦理关系,而伦理教育又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是伦理至善的。当前,因伦理关系异化而激发的矛盾事件越来越多,个别事件甚至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生与其导师之间的伦理张力主要有三种:职业伦理与私人伦理,人格平等伦理与人身依附伦理,自然代际伦理与文化代际伦理。从根源上看,当前师生伦理关系异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传统师生伦理观念的影响、制度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影响等。在破解对策方面,可以尝试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伦理,用工匠精神涵养教师的专业技术,强化研究生导师自律性服务精神的实践认同,用规则促进和谐伦理氛围的养成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比较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现实中,由于统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和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不完善造成了幼儿教育从业者的“规矩困惑”,这不仅使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受到影响,也阻碍了学前教育队伍的整体建设。因此,加强和完善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