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但这一属性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即使在我们编辑队伍中,把编辑工作只看作“为他人作嫁衣”,或认为编辑对来稿在专业上能够把关就够了,文笔如何无所谓者也不乏其人。孰不知,一名合格的编辑应做到“能编会写”...  相似文献   

2.
编辑就是编辑,过去,编辑的辛勤劳作换取了为人“作嫁衣”的专业特征,有人以为这是对编辑工作的曲解,是对编辑的贬意之词.我以为,这是对编辑的美称.嫁衣使新娘更加漂亮、楚楚动人,但未必所有的裁缝都能做到选料精当,作工精细,样子美观、得体.而一个好编辑却能像娴熟的裁缝一样,使作者的文稿锦上添花,所编的出版物具有  相似文献   

3.
“为人做嫁衣”——这是对编辑工作形象的描绘,也是对编辑默默奉献精神的称赞。“嫁衣”做得怎样,新娘体会最深。笔者的许多朋友是骨干通讯员,聚到一起的话题,常常离不了“嫁衣”。有的对某一处改得好,赞不绝口;对编辑的感谢、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也有不少是对“嫁衣”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为人做嫁衣”——这是对编辑工作形象的描绘,也是对编辑默默奉献精神的称赞。“嫁衣”做得怎样,新娘体会最深。笔者的许多朋友是骨干通讯员.聚到一起的话题,常常离不了“嫁衣”。有的对某一处改得好,赞不绝口;对编辑的感谢、钦佩之情溢于言衷。也有不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作者写的,无论在谋篇布局、主题表达的构思上,还是在状物拟人、抒情言志的手法上,不同的作者各有各的特点,体现出行文的不同风格。文稿到了编辑手中,要认真审读,勘误,查对引文,然后顺着作者的行文思路、语气文势进行修改加工,慎加圈点,尤其对文章的“文眼”,更应慎之又慎。就是必须改动的地方也要使作者心悦诚服,从改动处获得启迪,更要在文体的风格上与原作保持一致,甚至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如果把作者的文稿比作“新娘”,编辑只能根据“新娘”的特点来做嫁衣,把“新娘”打扮得更漂亮,而不是要改变“新娘”本身。  相似文献   

6.
说到编辑工作,使人会油然联想到这样四句老话:一曰“为他人作嫁衣”;二曰“当无名英雄”;三曰“剪刀加糨糊”;四曰“知识分子羞于谈钱(酬)”。笔者在踏入编辑行列之前,乃至在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编辑之后,始终对上述四句老话很以为然。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版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萌生了一点匪夷所思,并且感到这似乎还涉及到编辑理念的更新问题。因此愿以一孔之见,来个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抑或是为了提高编辑的知名度,让默默无闻的编辑从报刊背后走上前台,每每翻阅报刊总不难找到诸如“本栏责任编辑×××”的字样。尽管依然是为他人“做嫁衣”,但至少让穿“嫁衣”的人和看“嫁衣”的人知道这“嫁衣”究竟出自谁人之手。不过这往往也带来了另一种麻烦:“嫁衣”做得好了,皆大欢喜,起码作者心里明白,此稿编辑所花心血大小;一旦偶有不慎,出了问题,作者埋怨,读者骂娘,  相似文献   

8.
把编辑说成“只会画数码字的记账员”,是我从事这个职业来听到的最觉心悸的贬损。说这话的,还是我一位亦师亦友的至交。关于编辑,说法多啦,“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他人作嫁衣”、“助产士”、“清道夫”、“剪刀加浆糊的操作员”,褒奖或贬抑,假意或真心,不时掠过耳边,过去就算了,内心是无所谓的。道理很简单,不管是捧到天上,还是踩到脚下,编辑就是编辑,这  相似文献   

9.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10.
“嫁衣”的分量孔章圣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其职业道德的崇高或卑劣,却直接关系到"嫁衣"的质量,甚至左右"他人"的前程与生命。"嫁衣"的原材料--作者的创作,是他们的心血、有的甚至是一生心血的结晶,成衣当然隐匿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嫁衣"的"工...  相似文献   

11.
大约是受时风影响的缘故吧,近年来,新闻界有些同仁,那脑瓜儿也“开窍”多了。要不然,怎么会干这“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呢? 编辑历来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尊称。整日辛辛苦苦地编呀、改呀,甘当无名英雄。因此,在三百六十行中,编辑历来是受人尊做的。然而,有个别编辑却不让人尊敬。他当“裁缝”又不甘愿做“嫁衣”,一拿到“质地”较好的“料子”,就想干那“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你原来的结构是一、二、三……,我就改它为A、B、C……;你说是“土豆、牛肉,加咖啡好。”我就改为“牛肉、土豆,加咖啡妙”。如此这般“加工”一番,使作品“旧貌”换了“新颜”,那么作为“合作者”的编辑,署个名儿也  相似文献   

12.
杨柳 《中国编辑》2011,(5):67-68
有一种职业,专门为他人作嫁衣,自己从不当新娘,这种职业叫编辑;有一群人,既要有学者的才识,又要有商家的智慧,这种人叫出版人;有一类单位,既要肩负"传播知识、繁荣学术"的文化责任,又要勇挑"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经营责任,这种单位叫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13.
“为人作嫁衣”是人们对编辑工作的形象写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编辑也开始为自己缝制得体的衣装。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直接参与著书立说,以一种新的方式完善和挑战传统的“编路”。其实,编辑写书本来不该是什么新的问题,但过去“左”的路线之下,编辑写书被当作“不务正业”“种自留地”而受到批判,现在很有重新评价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话,那么,文摘编辑就是“在嫁衣中选嫁衣”。初做文摘编辑时,思想上并没引起多大重视:文摘无非“摘”文而已,有何难哉?所谓“剪刀加糨糊”是也。何况还有“吃人家嚼过的馍”一说。谁料,接手半年来,逐渐感到,他山之石不是信手拈来,文摘编辑当好不易。应该说,有的文稿编辑可以做见仁见智的修改。而文摘编辑却不得随意引申、附会、拔高、扩展,必  相似文献   

15.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16.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17.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18.
手高眼不低     
做编辑有年,我已习惯于用朱红毛笔涂改别人的稿件,为他人作嫁衣,并以此为乐事。但做编辑的同时,我亦做作者,写诗、写散文和随笔,写完寄给一些报刊去发表。亦编亦写,会使自己逐步地变得眼高手高,手高眼更高起来。曾有朋友说:编辑之写不好文章或不会写文章,这不重要,因为这无碍于他剪裁删削别人的稿子。但我却常作如是观:不会写文章的编辑,即使他再用心,却注定难成这一行之高手。因为不写文章的编辑看稿时多  相似文献   

19.
从1958年毕业走上编辑工作岗位,至今已有38个年头了。尽管中途有一段时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编辑岗位。如今青丝转为白发,编辑这行当,对我可算是情有独钟了。 教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这是尽人皆知的俗话了。但只有晨钟暮鼓,临窗伏案,辗转求索的人才能真尝其甘苦之乐。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20.
问:我经常给报社投稿,但至今还没有与编辑见过面,你能否谈谈编辑的心理? 答:你想了解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们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行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学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的,而且对于鲜活的货(稿)也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不能因为一篇应该见报的稿没见诸报端,就笼统地说编辑没水平。人们常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天天为“他人做嫁衣”,确实如此。他们辛勤的劳作应该受到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