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宇瑛 《大观周刊》2012,(29):36-37
李清照(1084—11557),号易安居土,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她自少便有诗名.她的诗、词、散文均有非常高的成就。要数在词方面造诣最高。据全宋词载录李清照词共47首.其中又以咏花词为最多.竟有35首写到花.而“花”“酒”又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藏书     
李清照(1084——1151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为宋朝时著名女词人。擅长诗词、散文,尤其词。《一剪梅》、《醉华阴》、《声声慢》、《菩萨蛮》、《蝶恋花》等都是她的传世名作,还著有《词论》等。同时,李清照又是当时的一位藏书家。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碰到口语和音韵的问题,并且要求处理好,因为这些将直接影响听觉和视觉的效果。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父母文化学术修养的熏陶,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于作画。李清照  相似文献   

4.
我国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公元一○八四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卒于公元一一五五年(绍兴二十五年),享年七十多岁。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她的词以委婉含蓄、清秀新颖著称。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寂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均为佳处。她在散  相似文献   

5.
陈稚瑶 《出版参考》2021,(11):71-73
地方方言的词汇系统中,存在大量来自普通话的词语,它们在形、义上与普通话相同,仅在读音上有所区别——这类词即"对音词".方言词典如果只收录地方特色词汇而不收对音词,可能影响词汇的系统性;而如果收录大量与普通话释义一致的对音词,又可能造成内容的冗余.本文以《闽南方言大词典》为例,探讨方言词典是否应该收录对音词、如何处理对音词以及辞书数字化背景下方言词典对音词收录的新的考虑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这个词在河南方言里是个核心词,它的使用频率极高,河南人时时刻刻都在用它,犹如“贼”是东北话的标志一样,它显然成为了河南方言的标志。与普通话里的“中”相比,河南方言里“中”意义比较复杂,而且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也非常特殊。本文旨在对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用法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季淑凤 《出版科学》2015,(6):98-103
指出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出版,并最终入选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经典地位.李清照词呼应了美国诗学传统、社会思潮与学术旨趣共同产生的阅读诉求;而多元化的译者文化身份,以及由此衍生的杂糅翻译策略使美国的李清照词译本呈现多样化特点;最后,美国高校及其他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李清照词译文(本)理念新颖,可读性强,凭借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的经典地位.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伟大战略在外译选材、译者队伍建设、翻译策略抉择、海外出版社对接及译作经典化构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李清照不予置评,颇令后人不解。《人间词话》论及词学问题广泛,涉及词人众多,而鉴于李清照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无论或褒或贬,似乎都应该被纳入《人间词话》加以评论。李清照之被王国维忽略,其间应有值得探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方言电视与话语权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鸿 《新闻界》2002,(4):35-36
在近20年,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表达方式的更迭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作品的勃兴,方言评书、方言小品、方言电视剧、方言电视栏目,乃至大量使用方言词汇的聊天节目蔚为大观。发轫于信息闭塞、地理隔绝时代并臻于繁荣的方言艺术在一度沉寂之后,在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却又挟现代电子传媒之威东山再起。在全球化语境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方言艺术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背后,方言作品呈现了何种民间意识形态?方言电视这种叙事话语表述了何种文化诉求?方言作品勃兴的当下文化语境是什么?在21世纪的今…  相似文献   

10.
苏文娟 《大观周刊》2011,(27):27-27,30
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男权文化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却有着极强的女性意识,她的词以鲜明的女性笔触抒写女性坦率纯真的心灵,卓然自成一家。本文认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欣赏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②青春的觉醒,大胆热烈地追求爱情;③突破传统观念,极力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11.
据徐北文先生的《李清照全集评注》,李清照的词现存六十多首,诗现存十几首,包括存疑和残句。这些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两宋之际最杰出女性的特殊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李清照的特殊情感历程,勾勒出作为女性作者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册上,有一个格外引人瞩目的名字,她就是李清照!她不仅以诗、词、文并擅的卓越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技压群芳,独领风骚,而且以一个女性作家的身份跻身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文学园地,奠定其比肩须眉、创"体"名"家"的文学地位;她既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又是一个杰出的批评家,她的一篇《词论》以大胆新颖的文学见解和鲜明自觉的理论意识,为中国古代词学批评和词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建树。在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中,尤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在词史上的地位,早在她所生活过的南宋时代即已较普遍地得到士大夫文  相似文献   

13.
在多样化的中华文明中,不同的方言所传递出的地域特色是普通话无法表现的。方言既是我国多彩文明的直观展现,更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载体,在当代社会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播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言文化的当代价值重估,语言价值,是指作为交际系统的语言提供特定的语言成分,形成特定的结构关系,实现特定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成分及其关系为主要前提条件。不同方言的民族特色恰恰为当代标准化的日常交际生活注入了色彩斑斓的底色和妙趣横生的幽默。  相似文献   

14.
林卫军 《东南传播》2014,(8):102-104
方言节目是以本地方言作为节目特色的节目形态,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一个重要的节目类别,它的产生有其必然的社会条件。方言是区域内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载体,承载了地区内的人文民俗、文化传统。它作为本地居民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区域内居民拥有共同语境的先决条件。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攀讲》是一档福州本地民生类方言节目,创办于2008年3月,"攀讲"一词来源于福州方言,意思是"天南海北的聊天",而相同的语义在北方的方言里叫做"唠嗑"。《攀讲》的栏目名正是利用了方言中的共通性,过于简单的方言词汇就能让熟悉福州方言的观众立刻明白节目的主题。方言节目除了具有一般电视节目的观赏性之外,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宣传和本地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梅 《新闻前哨》2023,(6):44-45
在一些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地区和一些特殊场合,主持人在普通话节目中对方言的点缀运用,能起到迅速拉近受众距离的效果。正确认识,学习和善用方言,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节目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方言词汇中有些特殊的词语,往往是古语词的留存,本文以《微州方言探秘》中的方言词汇为参考,来看同心方言词汇,两种方言词汇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倒序词现象的存在.同心方言词汇中,保留的不少颇具特色的古语词,大多只存在于同心回民话中,有着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内涵,但宗教文化的影响仅仅使这些古语词得以保留下来而并非使之产生.  相似文献   

17.
位于章丘市百脉泉公园西北隅的"清照园",系为纪念出生在明水的"一代词宗"李清照而兴建。占地1.8万平方米,由"风、花、雪、月"四大园林景观组成,系根据李清照诗词意境及其生活年代的风土人情立意构建,以泉水为魂,以仿古建筑为基本景观,即吸收了苏州园林之精华,又呈现鲜明的宋代建筑风格,人文气息浓郁,是一处"园在水中、水在园中、景在词中、词在景中"的山水人文园林景观。章丘的"清照词园"在全国的四处清照园(济南、青州、金华、章丘)中,无论规模与品位上堪称"中国第一词园"。  相似文献   

18.
顾小玲 《大观周刊》2012,(19):31-31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实现各种目的而使用着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汉语在各个地区的流传中,形成了具有了每个地区特色的汉语方言,本为从语音这个角度,对通化方言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漱玉词》是我国北宋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李清照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诗文都很有气魄和独创性,但其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她的那些真挚清新,脍炙人口的词作,不仅蜚声当时的词坛,而且对后来的词人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漱玉词》具有这样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她符合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体现我们共同的审美理想,探讨这一审美理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基本特  相似文献   

20.
你的美丽让你带走——李后主 词中三李,李白、李清照、李煜。说实在的,我更喜欢李后主。 政治家与艺术家不可兼得,最常见的是政治上的庸人与艺术上的巨人,或者反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