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著作之一。尼采在书中细致地阐释了他对于古典希腊艺术的美学思考。他从悲剧的起源到发展再到消亡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日神和酒神"理论,并以批判的精神对苏格拉底主义进行了深刻剖析。尼采所推崇的酒神和日神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冲动",正是促生悲剧的绝对动力,从这种幻象与本源的不断激烈的碰撞中,悲剧就此诞生,而人性也得到复苏和彰显。  相似文献   

2.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应对自然界生命物体及人类自身的一种态度,张爱玲通过《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的塑造,述说了在一个男权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女性对权利和物质追求及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金锁"压抑后卑微的生命个体悲剧、"爱情"破灭后绝望的生命需求悲剧、"人格"分裂后枯萎的生命个体悲剧的解读,当生命中基本的生存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七巧逐步走向"疯子"的道路,哀其不幸,怒其不省,但却又是人性悲剧命运的永恒主题,而更具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呼兰河传》中所隐藏的对生命的追逐,正是萧红人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萧红在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美学悲剧创作中,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因自主意识受到阻碍而迸发的情感抗争付诸笔端,寄托在凄婉悠长的文学里。本文从对《呼兰河传》文字片段的解析中,挖掘潜藏在萧红悲剧人生中的“达芬奇密码”,琢磨“性格即命运”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体育观赏由浅入深可以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面。在悦志悦神层面,体育观众既能从获胜者的身上体验到紧张感、崇敬感、奋发感等令人震撼的美感,并由此产生激发内心的理想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还能从失利者的身上体验到震颤感、畏惧感、超越感,从而进入一种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合一的境界。只有进入悦志悦神的人生体验层面,观赏者才能超越胜负,超越自我,体验到体育的崇高与悲壮,从而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5.
俄狄浦斯与哈姆莱特都通过个体的毁灭实现了自身的永恒,强烈的悲剧意识背后潜藏着不朽的生命力.但是,二人共有的悲剧性中实则存在着相异性——俄狄浦斯与其所处的环境渗透着酒神精神,他自身神性与人性的双重性加重了他的命运悲剧;而哈姆莱特及其所处环境融入了更多的日神精神,延宕的性格特点及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性格悲剧.俄狄浦斯在“必然”中挣扎,哈姆莱特在“或然”中毁灭.  相似文献   

6.
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通过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探讨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申明了其“审美至上”的美学理想,肯定了真艺术的作用,并藉此希求通过复活真正的希腊艺术精神,高扬生命的价值,拯救颓废的灵魂,在反拨“理性至上”原则的基础上为我们把握真理提供了另外一种新鲜的向度,从而体现了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左传》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各国歧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状况的历史著作.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背景下,外交言辞、军事战争、君主王权等成为其主要的叙述对象.然而,《左传》在叙事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胆识过人的勇士形象,并以其言语和行动表现出了他们的忠君、知恩图报、勇武、果敢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左传》中的这一类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8.
约伯的事迹见《旧约.约伯记》,约伯无辜受难的命运和哈姆莱特的悲剧都源于神代表绝对法则对人意志和罪过的试炼、惩罚,神对人圆满状态的破缺,神的公正和大能。  相似文献   

9.
莫言《生死疲劳》通过蓝千岁、蓝解放、“莫言”三个叙述者的第一人称讲述填补宏大叙事中语焉不详的普通个体生存状态等历史空隙,重构有别于主流正史的“个性化历史”。蓝千岁和蓝解放的“交谈性叙述”讲述蓝脸的单干故事,蕴含荒诞历史对个体自由的剥夺;蓝千岁“叙述自我”裂变成几个“经验自我”追忆西门闹六道轮回的悲剧命运,蕴含荒诞历史对个体生命的摧残;“莫言”作为叙述者,其“介绍性叙述”质疑历史的无情和人性的扭曲。三个叙述者的讲述凸显“个性化历史”中的人性因素,藉历史的荒诞造成普通个体的悲剧来反思荒诞历史进程中扭曲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杨争光的小说《谢尔盖的遗憾》,关心社会个体矛盾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存在,通过对谢尔盖的悲剧命运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冷峻的叙事风格,包孕着人性探索的悲悯情怀。纯客观的叙述方式,使杨争光的作品于无声处散发着生命的感泣,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相似文献   

11.
在新文学不同时期的小说《杨五奶奶》、《洪流》、《饥饿的郭素娥》中,强悍女性的命运都充满悲剧色彩,具体表现为身体的受罚与生命的毁灭。这充分体现了妇女解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辛,也联结着现代文学改造国民性的恒久母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成长引路人是成长小说的三大特点之一。本文试图分析在《女勇士》中影响主人公、引领主人公成长的三类引路人。  相似文献   

13.
尼采和魏晋风度都有"酒"的思想主题。尼采的酒神精神贯穿了其哲学思想,"酒"是魏晋风度的核心。从"酒"角度分析两种思想,得出两者产生于相似的时代环境,都认识到了生命的悲剧本质,同时又有着理性与非理性、个人主义与非个人主义的差异,它们都对自己的时代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的代表作。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背景下,时人对人生无常、生命易逝有较深刻的感受。干宝钩稽史料,记述故事,在《搜神记》中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主题、生存意识和生命价值的关注。这种生命意识的体现不仅映射出魏晋时人对生命的追求态度,而且还展现了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相处的界限问题以及对生命升级模式的幻想。诸此观念充分体现了当时浓重的“贵生”意识和文学所具有的修德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个体与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师陀的小说创作也显示了他的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建筑。可以说,死亡的悲剧是师陀小说悲剧意识的最终指向,他以不同形式的死亡来向我们展示悲剧的终极状态,而其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死亡都体现出了滑稽与荒谬性,将我们引向生命的纵深与终极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师陀小说死亡悲剧意识的分析探讨来进一步认识其小说的深层意蕴和内涵,体味师陀对生命的终极思索。  相似文献   

16.
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来比较《枕头人》与《阿甘正传》里的悲剧原型。《枕头人》中的卡图兰和《阿甘正传》中的珍妮有着相似的悲剧,都能在希腊悲剧神话中找到原型。卡图兰和珍妮有着相似的命运悲剧以及童年创伤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生命美学的理论,对中世纪奥古斯丁及其《忏悔录》进行审美观照。从信仰崩溃与对上帝的吁求、声色欢娱之罪感与禁欲苦修之虔诚两个视角,对蕴藏于《忏悔录》中的生命精神进行了阐释,揭示出在痛苦生命体验过程中的西方中世纪人神对流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18.
美学家苏珊·郎格说:“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途程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的节奏。”①读屈原的作品,思考之余,发现我国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走过的人生旅程,与这种悲剧的节奏竟然那么合谐。不少的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悲剧之父却是伟大的屈原。”②而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那“与日月争辉”的形象,永远闪耀着悲剧的崇高壮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悲剧即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就现实生活来说,悲剧是以生命换取正义和真理,因而最为震撼人心。就艺术形式来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锋塔的倒掉》),唤起人们对真、善、美事物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体现人类情感神圣的一面,强烈地激发美感。因而历来被艺术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视为崇高的艺术,美的艺术。悲剧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传统分类法,古代悲剧包括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伦理悲剧等;近代悲剧包括家庭悲剧、平凡…  相似文献   

20.
《洛丽塔》的女主人公洛丽塔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源于生命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家庭的悲剧、亨伯特的囚禁和奎尔蒂的欺骗等等。创伤使洛丽塔既无喘息之机,又无逃脱之路。在经历一系列创伤之后,洛丽塔的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也逐渐丧失。直到最后,洛丽塔才慢慢走出创伤的阴影,主体意识也得以构建,但因为洛丽塔无法从创伤中痊愈,等待她的注定是悲惨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