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承载和体现文化的各种形式的出版物是海外读者了解我国文化的渠道之一,出版物直接出口、输出版权、国际合作出版和建立海外出版机构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四条可选路径.鉴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走出去”对我国出版机构的重大战略意义,选择最适合路径来解决问题或促进发展成为了我国出版机构所需要进行的决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出版"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各大出版集团,出版社、文化机构和版权代理机构等都积极发展与规划.我国出版业在版权贸易、实物出口,印刷出口、文化服务贸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出版行业"走出去"下一步发展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新 《出版参考》2011,(36):32-33
通过多年努力,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走出去"工作步伐逐渐加大,并取得很大进展。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出版业"走出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思考和探索"走出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增强国家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需求日益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并且明确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的要求.可以说,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出版界的使命.各大出版机构都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尝试、探索、开拓"走出去"的新途径,力求提高"走出去"的成效.本文着重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出版机构如何把控几个关键"人"的因素,从而实现多方合力,切实推进"走出去"工作.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外国读者想了解中国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然而,中国出版业要想"走出去"依然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何创新"走出去"出版模式,拓展传输渠道,提高书籍质量,在时代背景下加大出版"走出去"工作,提高中国文化国际知名度,加强中国国家话语权,这是目前出版业亟需解决的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我国出版"走出去"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社会责任.自"丝路书香"工程实施以来,出版"走出去"的战略支点从欧美国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照下,尽管出版"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离"走进去"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文化强国视阈下,出版"走出去"应进一步做好海外市场的受众细分工作,在受众本位思路的指导下,加强深耕内容建设,在翻译工作中融入跨文化传播理念,尤其应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走出去".在为海外用户提供文化内容和阅读服务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路小静 《出版科学》2008,16(2):46-49
近年,在政府和出版企业共同努力下,我国出版物"走出去"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出版企业更新观念,加大外向型图书开发和国际合作出版及中文版图书的翻译力度,大力培养国际人才,以使我国出版物能真正"走出去""走进去"。  相似文献   

8.
数字平台建设是深化出版融合、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的关键,是新形势下出版"走出去"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出版企业需要把握资源、技术、机制、功能的实用性四个要素,从数字出版产品供给与海外用户需求、数字出版产品营销推广与服务生态、数字出版"走出去"商业模式三个维度重构出版"走出去"数字平台,重塑出版"走出去"生态价值链,深入推进出版"走出去"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出版"走出去"新的产业链格局.  相似文献   

9.
马会峰 《出版广角》2019,(15):33-35
中国文学"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国家主管部门、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应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出版"走出去"日益提升到国家的文化战略,各级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力量推动图书实物出口、版权和资本"走出去"。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之际,我们以专题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宝贵经验,展示我国大众出版、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在"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以期给诸位同行带来启发与思考,探索更多更好出版"走出去"的新办法、新举措。《拓展出版"走出去"渠道,提升国际文化传播力》一文汇集了6家出版社"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展示了"走出去"方式的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国内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翻译作为出版"走出去"的桥梁和纽带,化解了文化交流的语言隔阂,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翻译也是制约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瓶颈因素。当前,深刻分析翻译与出版"走出去"的关系,找准出版"走出去"中存在的翻译问题,进一步厘清破解我国出版"走出去"中翻译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已成为出版界、翻译界和文化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珺 《出版参考》2013,(7):26-27
2012年是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布局年"。在全行业不断努力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持续推动下,新闻出版走出去在政策制定、渠道建设、版权贸易、数字出版等方面都有新进展,立体化格局初步显现。一、各项政策纷纷出台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一方面继续积极出台专项政策,不断完善和细化新闻出版走出去政策,另一方面广  相似文献   

13.
华文出版创新是文化传承与积累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与文化软实力,推动华文出版"走出去"步伐。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新的时代不断赋予华文出版新的创新要求。在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文化创新与出版创新有效结合,推动华文出版的新突破,是值得出版人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华文出版要通过本土文化创新、引进出版物的本土化改造以及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等策略实现华文出版创新,以推动华文出版的发展,增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我国众多出版机构不断加强“走出去”工作,积极开展出版国际化的探索和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为出版国际化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以少儿出版“走出去”为例,就推动出版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出精品理念、传播理念、互鉴理念、交流理念四个方面的理念创新,以此构建外向型出版新理念。通过产品精品化、传播精准化、互鉴项目化、交流学术化、推广多样化五个维度拓展出版“走出去”路径,可进一步提升出版国际传播效能,推动新一轮出版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十三五"以来中国出版积极探索和运'用多种途径,"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背景、动因、机制等方面的基础上,回望"十三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经验、模式与路径,讨论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毕磊  钱晓文 《传媒》2012,(4):15-16
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学习、研究中国,这为我国报刊"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对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很多报刊社在"走出去"过程中探索出新模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随着出版“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各大出版集团、出版社、文化机构和版权代理机构等都积极发展与规划。我国出版业在版权贸易、实物出口、印刷出口、文化服务贸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出版行业“走出去”下一步发展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以下简称"经典中国")作为国家级出版"走出去"重点工程之一,自2009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出版机构的热烈响应,激发了各出版机构参与出版"走出去"的积极性。"经典中国"见证了中国出版从"让我走出去"到"我要走出去",从"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造船出海"的变化历程。截至2019年,"经典中国"累计资助258个国内出版机构,1505个代表国家水准、传承中华文明、反映时代风貌的外向型图书,以版权输出或合作出版的方式在65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出版,涉及49个外译语种,有效提升了我国出版物版权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丰富了国际图书市场中国主题图书的种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增强国家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需求日益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并且明确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的要求。可以说,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出版界的使命。各大出版机构都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尝试、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主题出版"走出去"是主题出版和"走出去"的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当前,主题出版"走出去"已成为主题出版和"走出去"的工作重心之一.文章在阐述主题出版"走出去"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主题出版"走出去"的路径,并探讨主题出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