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上春树的作品与日本文学关系密切,被誉为日本八十年代的文学旗手。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摆脱了当时日本学界一味沉重的二战话题,风格轻盈新奇,符合时代的潮流,又被称为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在整个东西方世界都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是个炙手可热的作家。从长期以来的文献整理中不难发现很多学者还是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研究其文学价值的,但是作为日本文化氛围中成长的村上春树来说,探索其文化价值还是离不开对于日本文学历史发展脉络的研究。本文将抛开既往的论述视角,通过梳理村上春树对日本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简要地谈论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并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其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关于日本作家的直接研究、评论为数不少,而对于日本文艺评论家的再次评论就寥寥无几,山本健吉(Kenkichi Yamamoto)、加藤周一(Shūichi Katō)等虽然在评论界名气很高,却很少有专门评论他们的文章。然而对于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评论却不在少数,这跟当前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关自不必说。另一方面,日本文坛上曾辉煌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与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左联,受其影响尤为深刻,甚至可以说是其在中国的投影。因此,中国的论者也多倾向于在中日两方的比较中来进行阐述。本文以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藏原惟人(Korehito Kurahara)的理论为中心,对其中一些重要评论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涌现出为数不少的历史小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从目前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有限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单个的作家作品论中,少有系统的整合研究。从形态学的角度切入研究,一是想基于作家们对"现实关怀"的不同理解与追求上,通过梳理各种形态历史小说的成因、思想内涵、叙事策略,展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复杂状貌,营构出多样的审美形态。二是试图在"历史小说"这同一概念下,寻找不同形态间紧密相连的精神特质,为其整体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描述和剖析。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以文载道"。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作品大多描绘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迁、个人成长。日本作家普遍不会将社会主题思想表现在文面上。虽然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差异,但从历史的角度,中国近代文学和日本一样,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外压下经过艰难地摸索,最终创造出能够顺应本国文化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唯美主义文学从欧洲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式唯美主义文学,改变了日本文学发展格局,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自身等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很快经过翻译家的努力宣传而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写作内容、主题、手法和目的上继承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一些东西;同时,中国作家在继承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实现了对日本唯美主义一定程度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6.
西安作家创作心态虽幽微复杂,但有迹可寻.从历时性角度看,20世纪70年代末乃至80年代西安小说创作呈现出务实求变的青春心态,而90年代以来则是颓废与复兴心态纠缠交织在一起.应从西安历史地缘文化、社会政治、世纪末情绪等多个向度入手,结合作品个案梳理西安小说作家纷乱的创作心态,探索冲出西安文学精神危机的路径,倡导借鉴京派和海派等文学流派,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安派"文学.  相似文献   

7.
"荷花淀"派是当代文学中以孙犁为代表作家的,反映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活情趣的文学流派。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定名于1980年在河北举办的"荷花淀"派座谈会上。学界对"荷花淀"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否具有存在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受杨义先生《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启发,从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对"荷花淀"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进行了理论考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满族家族历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满族家族史、满族谱牒与满族家族史的联系、满族文化习俗与满族家族史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对满族家族历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其中一部分是以总集命名的,如花间词派、西昆派、江湖诗派。而《花间集》《西昆酬唱集》和《江湖集》,正好代表了文学流派与总集的三种关系。就总集编者是否有意开创流派而言,江湖诗派界于花间派和西昆派之间:花间派的盟主、谱系和风格,基本上是由总集编者和后世的研究者根据实际的状况概括出来的;西昆派的盟主、谱系和风格,基本上是由西昆作家自己确立的;而江湖诗派的情形则既不同于花间派,也不同于西昆派。  相似文献   

10.
《中州集》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是选诗和作家小传相结合。在作家小传中,除了作家的生平事迹等基本内容外,还记载了丰富的金代文学史料,诸如国朝文派、吴蔡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研究金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1.
台阁体指馆阁作家的文风,是以职缘论;茶陵派指李东阳提拔影响下的文人,是以人缘论;复古派指倡导诗文复古的作家,是以文学主张论。很多茶陵派作家供职于馆阁,因而可以说茶陵派文风是台阁体之一种;复古派中有很多人出于李东阳之门,因而又可以说复古派的文学主张为茶陵之别调。从台阁体到茶陵派再到复古派,文学思想在寻找着革新的道路,但始终未能创造出新变的奇迹。  相似文献   

12.
傣族作家文学在傣族文学史上是处在边缘化上的,近代以来直到解放前,傣族出现由文献记载的作家及作品却是寥寥无几,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了一批作家和文学刊物及文学团体,这些作家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且视野也比较宽广,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及清新鲜明的民族风格,为傣族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对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呈现傣族作家文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1899—1972)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也是第一个摘取这一世界文学桂冠的日本作家。他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开辟了将日本的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结合的道路,创造出具有日本美和民族个性的作品,从而使川端文学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瑞典文学院称他“不仅属于日本文坛,同时也属于世界文坛”。  相似文献   

15.
六盘水至今没有文学史,文学史料缺失或散遗民间,吴学良的论著《六盘水文学长篇创作资源论纲》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白。书中对六盘水文学尤其是长篇创作的历史梳理是卓有成效的,为后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书中对六盘水文学长篇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发表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为六盘水作家的创作能走出六盘水、立足于贵州,在全国有一席之地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界对于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研究已有三十三年. 从最早的作家、作品评介发展至广泛使用西方新兴理论框架阐释,研究正逐步深化,研究成果辈出. 本文拟对这三十三年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按时间发展阶段对国内的汤亭亭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作家主体、批评和文本三个角度对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梳理,指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忧虑、国民道德的重塑和民族文化的张扬上,与同时发生在西方社会的更偏重于个人的人文精神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是隶属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研机构,是在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作家研究机构。“中心”特聘中国作家协会蒙古族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特·赛音巴雅尔为“中心”主任,聘请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金星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包明德等为“中心”顾问。“中心”以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收集、珍藏、展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作家为己任,将努力把其建设成为我国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基地。“中心”自筹建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亲自为“中心”题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占荣、校长陈中永亲自主持并召开了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中心”主任特·赛音巴雅尔同志为“中心”的建设积极奔走,曾奔赴多个省、市、自治区联系作家、征集作品。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紧张等备,“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于2005年9月15日如期举行,同时与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展和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出席揭牌仪式暨作品展和研讨会的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建成,自治区政府党组成员、顾问周德海等有关领导。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主持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陈中永教授致开幕词,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作家们的光临,并祝贺这次揭牌仪式、作品展览和研讨会圆满成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展开幕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宣部文艺局助理巡视员路侃代表中宣部文艺局宣读了致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的贺信。贺信里写道,欣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展开幕,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召开,中宣部领导十分关心,中宣部文艺局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是我国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对于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外文学视野中开辟自己的创作之路,在广泛的中外文学联系中耕耘自己的创作园地,这是路遥的作家意识中最具有自觉性、激励性的心理因素。由此,他与我国古典文学、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精神联系。他对古代文学的一些叙事模式,进行了必要的当代置换;他对新文学一些代表作家的积极师承,使他融入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之中;他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经历了从自慰走向借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师法走向自我的过程。从中外文学的广泛联系中,路遥显示了自己执着的追求:一,在世界性文学联系中寻找自我;二,崇尚文学巨匠,师法其上,追攀大家;三,挚爱并坚持开放的现实主义;四,探求艺术表现技巧,逐渐形成史诗风格。  相似文献   

20.
尾崎红叶是日本明治文学起步阶段的大文豪。本文以时间为纵轴,分别以1960年代以前、1960至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至今三个大的阶段对日本的红叶先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辨析,全面呈现日本学界140年中的尾崎红叶文学研究的变迁貌态,这对于当下更为准确地阐释和研讨尾崎红叶文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