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典美学“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美学观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是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对这种功能的局限性上把握语言的,注重语言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自然美学观受制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民族与西文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正是这不同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哲学传统,造成了中西自然美学观的差别“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一种和谐的统一的亲密关系。中国三大哲学学派:儒家、道家、佛教禅宗,都讲“天人合一”,但侧重点不同。儒家讲“天人合一”,是从政治、伦理的立场出发的。孔子说“知天命”、“天生德于予”,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都企图将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归之于“天”,他们的“天”就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形而上学化。后来的董仲舒附会阴阳五行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和天人感应系统,让政治秩序和自然规  相似文献   

4.
禅宗语言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言意之辩、社会历史演变、禅宗自身内部变革、参禅人员构成转化、外部世俗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经历了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返归“不立文字”的思想转变。本文即从从禅宗语言观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日常化、俗语化、非理性、自证性等实践与艺术表征入手,分析其“不立文字”的思想根源即禅宗“般若”语言观,最终指出“不立文字”应与“不离文字”形成辨证圆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和艺理论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社会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入世”精神指导下,提倡艺为社会,艺为人生的艺术观,把艺作为现实政治伦理目的工具;道家在追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境界时,把人生引向审美和艺术;禅宗则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生艺术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当代新易家的理论建构为 :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 ,也不是道家 ,而是通贯儒道二家的“易道”。易符、易图、象数是“易道”的载体和表达形式。易学与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消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消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当代新易家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7.
山水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充分体现了“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两大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共同产物。本文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及佛教中禅宗思想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家,最初也叫道德家,因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作为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地位与儒家并肩,影响自然不言而喻。道家的起源与黄帝、伊尹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也可能与殷商文化紧密相关;春秋末年,以《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形成;战国时期道家兴盛并形成三派;秦汉时期或崇尚法家或推行儒家,道家则除了文景盛世之外整体处于被打压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魏晋玄学,让以老庄为主的道家思想复活,之后不断明行潜藏地影响着其他思想流派,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范宇 《华章》2013,(23)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国家,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代艺术的表达。音乐、书法、绘画、艺术形式都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理念。儒家和而敦厚的审美观念,道家静而玄妙空灵的色调,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神、写意的表现观念,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都有着具体的体现。本文试着从儒家、道家等的思想观念对古典音乐的风格影响入手,对中国古典音乐风格的文化特征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从先秦的老子、孔子到清代的王夫之、戴震等,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反映的阶级利益不同,个人的生活往历亦不一样,但他们都十分注意各自的伦理思想体系中的筑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纵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可以看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并且深深地淀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修养理论,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儒家的道德修养模式和道家的道德修养模式。(关于佛教的道德修养理论,其主要部分可以纳入道家的道德修养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