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闻界》2018,(3):94-96
<正>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政治上考察报刊,但也经常"单纯从出版角度来谈"报刊经营。[1]首先在政治上要获得成功,同时用前者的成功使经营上有所收获,是他们从事工人报刊事业的两方面的目的。1850年,他们就新创办《新莱茵报评论》而写道:"只有编辑部能够以后一期跟着一期间隔时间更短地出版,这个企业才会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而在经济方面也才会有很大的希望。"[2]在报业经营方面,马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党报思想 毛泽东的党报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马克思新闻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创始人后,把激进的民主主义报刊思想推进为共产主义报刊理论,确立报刊作为无产阶级的"批判的武器"、"破坏现存制度"的工具的思想.而后,马克思又在<新莱茵报>期间确立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坚持无产阶级报刊的鲜明的阶级性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晚清十余年间,各地创办的白话报刊达14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无锡白话报>、<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京话日报>等,其中又以<安徽俗话报>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工作是从创办<莱茵报>开始的,并且始终与新闻工作紧密联系,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人民报刊等的思想.这些思想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马克思新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时下,旧闻类报刊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报刊市场上. 笔者近儿日随便在报摊上就买到了其中的几种:<老年文汇报旧闻博览>,满洲里报社编辑出版的<旧闻萃>、广播信息报主办的<旧闻新录>、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北方周末报旧闻荟萃>、湖北广播电视报社出版的<旧闻史话>、西安日报社主办、西安商报社编辑出版的<旧闻参考>、科技信息快报社出版的<经典旧闻>、<酉阳报旧闻博览>、江西商报社出版的<旧闻新播>、<山西商报旧闻摘>以及完全以旧闻为主的<大江报人物博览>、<广西老年报历史档案>、<西安商报往事回顾>、<科学生活报传奇解密>、<人力资源报·旧闻>等等.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过渡时期的典型人物,中国走上现代的发展道路,建设现代的立宪政治、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是他的一生的奋斗目标.他的政治思想时激时缓,文化亦中亦西,力求学贯中西;在学术上,亦新亦旧,力求新旧贯通.梁启超是清末民初风云世界中的一颗璀璨的巨星.纵观梁启超的一生的活动,从一开始就与报刊密切相关.他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至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正式脱离新闻界止,"报馆生涯"先后达27年之久.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巨大影响也是通过报刊传播开来的.因此对梁启超的评价,笔者将其定位在宣传家.作为一位宣传家,梁启超的巨大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宣传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到1903年间,他在日本从事报刊活动这段时间.梁启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从报>、<新小说>三大报刊.这三大报刊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的青年.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2):105-106
<正>"舆论纸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报刊和舆论关系的一种喻证,完整的表述是"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德文原文为"die Zeitungen als das Papiergeld der?ffentlichen Meinung zirkuliert"。[1]这一论断概括了报刊和舆论关系的特点,是他们舆论思想的经典阐述。"舆论纸币"的概念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国际述评(三)》一文。这篇国际时评写于1850年11月1日,刊载于当年马克思主编的杂志《新莱茵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创办的《新莱茵报》是最辉煌的一章,它那用红色油墨印刷的最后一号。象一面呼啦啦飘扬的红旗,召唤着继往开来的一批又一批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新莱茵报》后的第五十六个年头,在东方的日本出现了又一张报纸的终刊号,同样是红色油墨印刷,与《新莱茵报》完全一样的告别辞:别了,但不是永别!他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精神,兄弟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们还要回到你们身边!《新莱茵报》的精神,在东方首先由日本的无产阶级报刊继承了下来,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报刊的活动也是亚洲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端,因而,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是新闻史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斌  季为民 《新闻大学》2023,(1):1-15+118
主持《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编辑权和经营权的新闻实践,在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莱茵报》一直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如果只强调政治环境的影响,则不能完整理解该报的处境和立场。文章从报刊经营的角度去考证解读,以此作为研究《新莱茵报》的有益补充。面对资金短缺、激烈竞争、盈利压力等市场问题,马克思以市场规律制定经营策略,并得到市场认可。这是报刊在政治上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从1940年到1949年,周文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晋绥边区从事党的文化工作,负责编辑报纸和刊物,创办了<边区群众报>;先后担任<边区群众报>、<抗战日报>(后改名为<晋绥日报>)、<晋绥大众报>的社长以及一些刊物的主要负责人.他办的报刊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  相似文献   

12.
<尚贤堂(新学)月报>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创办的一份期刊,戊戌变法时期主要发行于北京地区.由于丁韪良曾代理主编过<华北月报>,<尚贤堂(新学)月报>又出版于李佳白主办的"尚贤堂"内,故通常将<尚贤堂(新学)月报>看做<华北月报>的续刊,同时作为"尚贤堂"的机关刊物.本文从丁韪良的传教思想及各报刊著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尚贤堂(新学)月报>与<华北月报>并无承继的关系,也并非"尚贤堂"的直属刊物.最后对<尚>的创办原因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曾参与编辑或撰稿的报刊有<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晨报>、<时事新报>、<庸言>、<大中华>、<解放与改造>等,一生积累了大量关于报刊编辑和学术研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报刊审读刊物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开展行政管理、加强报刊监管的一个重要载体.报刊审读工作对于正确和及时引导舆论、把握导向,确保报刊出版单位认真遵守出版法规和宣传纪律,提高报刊整体出版质量,促进报刊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石油报近几年注重对<河南报刊审读>的学习,善于用审读成果指导编采业务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山庄 《传媒》2000,(5):18-20
近几年崛起的通俗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肩负着愉悦大众寓教于乐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曾经针对<莱茵报>编者缺乏思想主见的状况指出,必须让<莱茵报>领导撰稿人,随着娱乐片和游戏、综艺、竞赛等节目在文艺圈亮出引人注目的旗帜,人们关注报刊传媒的文艺评论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7.
当代地方工人报心该坚持什么样的办报指导思想?作为工人报报人,联系实际,学习《新莱茵报》办报实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方针的理解,并产生若干思考。一众多新闻学者认为,欧美从出版定期报刊到19世纪末这300年间的新  相似文献   

18.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8):119-12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每年一进十月,就又到了各地报刊大征订的季节.近日翻看邮局赠阅的<2007年全国报刊简明目录>后,怀着浓厚的兴趣在邮发的8000多种报刊目录中徜徉,其中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各地的作文报刊最多,不下近百种.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10月中旬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屹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报刊业改革、发展和管理工作态势,结合贯彻总署新修订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切实做到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推动报刊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