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体与得天独厚的介质。本文通过对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是建设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而服务侨校特色,满足华侨学子愿望等则是建设特色侨校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最后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2.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门以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掀开了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序幕。二三十年代,热衷南洋问题研究的学者又发表了一些有关华侨华人的著作。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侨华人研究只是一门不成规模的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至今,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使华侨华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华侨华人研究也应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的一门“显学”。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华侨华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来自海外各地的华侨华人学生回到祖(籍)国来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应大力发展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并通过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凝聚世界侨心。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应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认真研究华侨华人学生的特点,全面把握华侨华人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培养华侨华人学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从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高度,把华侨华人学生培养好。三是要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华侨华人学生对祖(籍)国的感情,从而起到凝聚侨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及其现代转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东南亚有关国家政府和华侨华人社会对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界定和理解,着重从传统宗教信仰的实质、对象、形式等方面对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现代转化的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力图从一个侧面说明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与现代化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此通过总结印尼的华侨华人政策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影响,从经济层面,包括华商网络、华人社团;文化层面,包括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及挖掘两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来论述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华侨华人是中印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侨务思想认为,华侨华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有利条件;我国的改革开放应当重视发挥华侨华人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也应发挥华侨华人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重视华侨华人特殊权益的保护,推动侨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五邑华侨华人史》以世界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为背景,着重考察一个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群体——五邑华侨华人的形成过程和个性,尤其是以五邑华侨华人的家乡为视角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这是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二次大战后,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分布的地域,又有着明显的突破,现在五大洲109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华侨、华人的群体生息于斯。随着华侨、华人在国际和所在国内的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华侨、华人研究遂成为世界性研究课题,我国一些有侨居史的地区,在地方志编纂上还专门开辟了《华侨志》。综览近期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笔者以为存在二个弊端,试以商榷。  相似文献   

9.
侨务资源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可多得的特殊资源。本文基于对温州市的侨务资源的调查研究,提出借鉴华侨华人的创业模式、发扬华侨的创业精神、充分利用侨务资源;搭建华侨华人与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设立华侨华人创业基金、构建"华侨+项目+团队+基地"的创业模式等形式,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华侨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蓝皮书》首发式”于8月15日在京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我国首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同志的侨务论述,高度评价了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概括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华侨华人对实现"中国梦"及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华侨华人提出了殷切期望,对政府侨务工作提出了要求。其论述具有时代性、深刻性、前瞻性、互利性、双向性特点,有许多新观点、新提法,是今后一个时期侨务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华侨华人会馆和社团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早期客家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的过程中,依据地缘、血缘、方言等组建会馆,帮助客家新侨安顿、共同祭祀神明和先人、安葬同乡,以此在异国他乡互助团结和维系传统文化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海外客家会馆和社团不仅传承原有功能,还开办新式学校培育新民、开办医疗机构、开展救国事业、服务行业发展等。这反映出客家华侨华人会馆与社团坚守文化传承的本心,赓续客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勇担时代要务,为华侨华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积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者过于依赖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概念工具,未能真正把华侨华人作为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华侨华人具体生存环境与生存策略的研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侨与侨乡的内在历史联系,揭示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同时倡导在未来的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系统收集海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研究资料库,建构以人为本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妈祖信仰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具有道教性质,但也表现出某些佛教色彩。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活动,在很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水到处,皆有华侨”。据有关资料显示,华人移居海外已有千多年的历史,约有三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世界约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不同方式的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一、提高捐资办学基建效益的意义。广东是我国的主要侨乡。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约2000万人,占全国华侨、华人的70%以上。其中祖籍潮汕的华侨、华人近1000万人,占广东的华侨,华人的50%左右。也就是说,潮汕是广东的主要侨乡。港澳同胞500多万人,大多数祖籍也是广东。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向来具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特别是捐资办学造福桑梓  相似文献   

18.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社会效应——以闽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有其良好的社会效应。华侨华人通过新式教育实践,充当了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对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作用。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可以形成一种特有的侨乡文化,促进向心力和认同感的产生。捐资办学促进了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为闽南社会的良性发展营造了积极的外部氛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广东华侨华人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和多元化,入粤华侨华人游客在年龄结构、出游动机、访粤频率、旅程安排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针对华侨华人旅游市场开发的现存问题,可以侨乡振兴、规模扩张、精益营销、区域联动四大战略举措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20.
该书由福建省教育厅杨辉副厅长主编,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集体撰写。全书共10章,依次是:清代的华侨捐资办学、民国的华侨捐资办学、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的华侨办学、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高潮、形成完整的华侨办学体系、华侨华人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