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力的训练。2、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力的训练。 2、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8,(7)
【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型与课时】课型:学法体验课课时:一课时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学习诗句,激发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中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吟诵、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体会意境,培养审美创造力,体会诗中画意、诗情、哲理交融相汇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解读诗歌,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阅读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要发挥它们在诗歌阅读中的惊人作用。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在散文和诗歌的阅读方法上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们教诗,与教其它文体一样,是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要按照诗歌的特点去教。必须分析诗的意境、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学习诗的艺术手法、结构、语言和修辞等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诗的声凋、节奏,音韵等形式美。这里,我仅就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问题,略抒己见。一、只有通过想象、联想、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诗歌,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诗歌艺术形象的主要形式则是意境。诗人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意境的过程中,想象和联想是其主要的思维方式。要再现诗中的意境,必须通过想象、联想。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朗读方法,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能力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及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教学难点]感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入  相似文献   

9.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看图作文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图,理解图意; 2、培养确定文章中心的能力; 3、围绕中心把文章写具体; 4、启发学生联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依据两点 :(1)“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 ;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的要求 ;(2 )本课“自读提示”中的要求 :“注意诗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为了落实这些要求 ,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含英咀华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培养和提高阅读品质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过程】1.背诵《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  相似文献   

12.
高中新课标对诗歌课堂有这样的评价标准:"诗歌课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喜欢诗,爱读诗,真正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在古诗歌教学中做一些有效尝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单元教学目标识记:识记各诗精彩的词句,背诵词二首,辨识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比喻和象征的区别。理解:了解各诗的思路特点。分析诗人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理解象征在诗作中的表意功能。理解直抒胸臆与托义于物的抒情方式. 运用:运用所学过的修辞知识,分析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的表达效果.运用所学过的诗歌基础知识,分析本单元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感情的特点。评价:评价各诗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单元教学重点分析本单元诗歌如何通过一定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诗学历来都强调的一种艺术境界,要求诗歌创作中使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物境互相交融、和谐统一。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可激起欣赏者无穷的审美联想。因而,在诗歌教学中应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歌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展现诗歌形象,启发学生的丰富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进入诗的艺术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诗歌教学只停留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文本。诗歌文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者对诗歌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本。诗歌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对诗歌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17.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材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二、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安排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惠燕 《辅导员》2013,(24):42-42
<正>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在初中经典诗歌教学中,教师的巧"留白",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带动思维的转动,强化和延长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的画面美,大胆想象诗中所呈现的意象,实现学生、文本、诗人三者间的对话,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情感,更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语文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2.了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感悟诗歌意境。4.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感悟诗歌意境。[教学安排]一课时[教法学法]诵读法想象法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