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的《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政治倾向,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周德清是不满元代、向往宋代、民族意识比较强的知识分子。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本人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的分析,并参照前辈学者成果,认为《中原音韵》是没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3.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以及其中一些关键词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原音韵》音系是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4.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我国戏曲大繁荣的时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推动了戏曲批评和戏曲理论的发展,首先元人对戏曲演唱进行了论述,继而又对戏曲作家和演员以及戏曲发展进行了评述。对于戏曲剧本结构及编导理论,元人还未能涉及,但就元代戏曲论评所取得的成就看,也已非同一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伯和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薄》皆已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评的经典性文献。  相似文献   

6.
《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作,包括韵谱和创作理论两部分,由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在最初流传过程中,有“墨本”、“的本”两种版本。在《中原音韵》手稿刚完成时,曾有数十本手抄本流传江湖。周德清称手抄本为“墨本”,称最终改定付梓的稿子为“的本”。“墨本”和“的本”在对平声的分类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7.
元代河北曲家的用韵与《中原音韵》基本相符,主要用韵特点与其他地区曲家一致,这反映了元曲是根据通语入韵的。《中原音韵》反映了元代的实际语音,代表了当时的通语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原音韵》是汉语语音史上重要的一部韵书,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对《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问题分歧很大。本文通过对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现代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声调比较分析,得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正是当时的大都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音系。  相似文献   

9.
《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所著,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关于"《中原音韵》有无入声"的问题,历来已久,而且争议非常大。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表现在:有无入声;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入声。本文将从"问题的起源"、"各派别的观点及代表人物"、"问题的焦点"三大方面来谈谈对"《中原音韵》有无入声"这一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元曲四大家”的说法,自明代以来就聚讼纷纭。本文从元代“乐府”一词的含义、杂剧与小令套数内容上的差别、“忽听一声猛惊”是出自小令还是杂剧,以及元代散曲大家创作成就比较四个方面讨论了“四大家”问题,认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关郑白马”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