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文改错中出现的篇章理解错误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用词不当,但这类用词错误要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从篇章的角度去考虑。也就是说,透彻理解文章主题,或者准确把握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之后,就会发现句子中的某个词的使用造成了句子的意义与文章主要内容相反、相矛盾、无关联或  相似文献   

2.
初事翻译的同志,常常希望学习翻译的技巧。当然,技巧是重要的,但关键在于对原文的理解。翻译过程分为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才能忠实地表达n理解,主要是对原文的内容、体裁,风格、篇章。语句等的理解,互理解上下文.上下文指词语、句子和它们所处的整篇文章、整部件品中的其它部分的关系。理解上下文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翻译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厂两个方面:1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是一个整体,它们的各部分之间或以逻辑的推理、归纳,或以情感的发生、推进等为…  相似文献   

3.
何少玲 《广东教育》2008,(7):121-122
完形填空属于语言知识综合运用题型,在阅读全文并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考查考生的篇章分析能力及词汇运用能力,完型填空中所填的词与文章的上下文紧密相关。因此,解题时必须根据上下文提示,结合前后语境,进行适当的逻辑推理,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解答时,有的只需从空格所在的句子考虑,有的要从空格所在的语段考虑,有的则要从整篇短文考虑。  相似文献   

4.
英语短文改错中常见的篇章理解型错误是答题者难以把握的改错类型。要正确解答,就必须注重对篇章主体内容和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分析错误的具体类型,才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5.
有的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且不同义项之间具有一定联系,这就是多义词。多义词的翻译要联系上下文、篇章等具体的语境因素,只有这样,多义词的多个义项才能固定在句子所要体现的一个义项之上。  相似文献   

6.
唐忙珍 《高中生》2012,(15):32-33
一、细看上下文,在语境理解中确定选项完形填空题中,几乎所有选项的设置都建立在篇章理解的基础之上。名词的选择也一样,几乎90%与名词有关的题都要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蕴含的逻辑意义才能判定。如果不看上下文,解  相似文献   

7.
短文改错作为使用多年的高考英语试题的一种题型,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查学生识别错误并准确校正错误的能力;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和准确理解语篇、掌握内容及行文逻辑的能力。短文改错多数语言材料取自于学生的作品,为常见话题或学生身边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语言简单易懂,没有生僻的语言现象或繁难的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8.
唐忙珍 《高中生》2012,(5):32-33
完形填空题中,几乎所有选项的设置都建立在篇章理解的基础之上。名词的选择也一样,几乎90%与名词有关的题都要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蕴含的逻辑意义才能判定。如果不看上下文,解题时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  相似文献   

9.
初学翻译者往往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管单个字、词、句的翻译,而忽略上下文的联系与分析。结果每个字、词、句似乎与原文很对应,但通篇读来却不是那么回事。解决办法就是要对原文作深入的篇章分析。篇章分析涉及多个方面。本文只讨论汉译英中的逻辑分析。汉语是意合语言,很多逻辑关系既可用关联词表示,也可以不用;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多数要靠关联词表示。这样要作出地道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 ,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甚至是相反的。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 ?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五结合”。一、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只从词语本身来分析 ,是难以准确回答的 ,要准确回答 ,就要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例 :( 1 994年 全国高考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 ,没有根本的变化 ,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  相似文献   

11.
完形填空是检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不少学生对完形填空感到十分棘手,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完形填空的关键问题在于语篇概念。语篇概念指的是从篇章内容和结构上去考虑问题,因此,那些在个别句子中也可能是正确的选择项,如果从篇章角度看是“不可”的,自然是错误的。为了检测学生的语篇能力水平,完形填空的命题者常抽除那些在字面或结构或逻辑方面从相邻句子或段落中可以得到提示的词或词组,要求考生从左邻右舍的句子或段落中发现提示,而不是围绕孤零零的某一个句子冥思苦想,纠缠不止。常见的互为提示现象主要有:l、…  相似文献   

12.
在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推测、琢磨、感知词义方面,我总结了四种方法。一、寻找与词相对应的补充句词语在文章中总是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上下文中有些句子或是该词的具体描写,或是该词的补充说明,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大体与该词的意思相二致。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语用学中指示语的知识,从语法、照应关系和语言语境的角度来探讨话语指示语的功能和使用。使用话语指示语要考虑句子结构、照应关系和上下文语境等因素,才能确切理解其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的课文事后都安排了说说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或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类的练习。这类练习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呢?总的来说,决不能脱离文章孤立地就句说句,应指导学生把句子放在文章当中,想想这个句子是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出现的,理解词、句的表面含义,然后联系上下文及中心思想、去分析、去体会。 具体地说,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五种。 一、上下相联法 这是与上下文相联系,进而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一些难以理解的句…  相似文献   

15.
产生英译汉的望文生义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其中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英语句子和词汇在不同上下文的不同函义,以及英语语法结构的复杂性,是造成学生对英语句子的错误理解,导致在英译汉中产生望文生义的主要原因。要克服此类问题必须正确理解英语词汇和掌握好英语语法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一、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准确找出句子语病   按照普通形式逻辑的观点,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循、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想要有确定性,即要求所用的概念或判断要保持其确定的内容.如果违反了这一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维不能都是真的,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果违反这个要求,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是:一个思想或是反映某个客观对象,或者不反映某个客观对象;一个思想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二者必居其一.违反这个要求,就会犯“无所断定“(也叫模棱两可)的错误.充足理由律要求作为理由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或经过实践证明而无疑问的,理由与推断之间要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如果按这些逻辑规律来解答一些有关句子的语病,那就容易得多了.   ……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词和词组及基本语法点等的语言点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对课外篇章缺少整体把握,忽视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法及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从而出现了篇章理解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新兴的语篇教学,侧重于句子与句子组合等的学习,认为语言点与语篇是互为联系的一个统一体。它就要在注重语言点教学的同时,更应注意上下文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应通过对语言点和语篇进行生动有趣的演绎与归纳,从而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全面的认识。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结合典型课文的讲授实践,在《大学英语精读…  相似文献   

18.
<正>英语阅读理解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读"是外语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也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因此,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扫除生词障碍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因此我们平时应该要尽可能扩大词汇量、培养猜词能力。阅读中遇到生词要尽量少翻字典,养成根据篇章结构和上下文的线索猜测词义的习惯。除此之外,要格外重视单词的一词多意性,同一个单词可以同时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在某个单词前面或后面加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英译汉试题具有科技英语的一些特点。试题中的词汇一词多义、熟词生义现象比较明显,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或对词义进行引申。划线部分的理解与翻译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很强,使用“还原法”对原文中的替代、省略、变换等表达进行还原翻译。句子较长,结构复杂,采用分译法,把长句拆分成短句。很多句子的表意方式和语序体现出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和特点,作语序调整。  相似文献   

20.
阅读理解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既要抓住文章的主旨,又要抓住细节;既要理解具体事实,又要理解抽象概念;既要理解文章字面意思,又要挖掘作者意图,揣摩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内涵;既要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又要理解某些细节的意思,并且在读懂句子和文章的基础上,对所读文章进行判断、分析和推理。概括地说就是这类题注重考查阅读技能.包括理解短文大意,了解具体细节。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归纳篇章’大意,以及推断或理解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