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礼潮 《寻根》2005,(5):106-109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几乎遍及四川每一个地区,如西部的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荣县志》、简阳《汪氏族谱》、仁寿《李氏族谱》等典籍;南部的民国《泸县志》、民国《南溪县志》、泸州《王氏族谱》等典籍;东部的新修《南川县志》、新修忠县《叶氏宗族谱》、咸丰《云阳县志》等典籍;北部的光绪《李元仁墓碑》;中部的民国《资中县志》、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内江《黄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民国《宗氏族谱》等,均有元末明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人川的记载。区区一个小乡,为何竟有如此高的人口输出量?  相似文献   

2.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有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唯独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于清初。本从四川地区存在一个明代洪武大移民时代,毫无例外会出现强制移民现象,而清初四川不具备推行强制移民政策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四川地区把“解手”传说归源于清初,是由于混淆了发生在明、清历史上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性质,是“附会”历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清代四川经济在战乱之后的复兴和发展,与大量移民入川和其较高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入川移民数量历来说法不一,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考察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对移民素质进行了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葛剑雄提到根,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故乡,想到祖先的故乡。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千百万移民及其后裔往往已经不知道祖先真正的出生地,只记下了他们迁来的地方。这些移民的发源地已经被移民的后裔视为故乡,成为他们心中的根。直到今...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拜读了孙晓芬女土的新作《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为之大喜。这本书是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的姊妹篇。两书内容相通互补,堪称四川客家移民史的开山之作。 在时下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在有的人眼里会认为历史典籍是陈籍,可在孙晓芬眼里,不仅发现遗珠,还掘到文化矿脉。她广集博采,终于写出《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从社会学角度画出一副四川种姓的基因图谱,流动的清晰蓝图,特别是前人步行万里去垦拓,堪与《圣经》上摩西率众出埃及之悲壮相比。此书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已获公认。但孙晓芬并不…  相似文献   

6.
山东枣林庄与麻城孝感乡、南雄珠玑巷和洪洞大槐树等著名的移民出发地、集散地相比,实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要不是去淮北调查,我们也不会知道枣林庄.由于朱元璋是濠州人,明朝开国后,他就在故乡设立了一个跨淮河两岸的凤阳府(治今安徽凤阳县).凤阳府虽然辖境极大,但因长期受到战乱、灾荒、瘟疫的三重打击,已经残破不堪,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土著人口还相当稀少,估计不过13万.根据文献记载,从洪武三年至七年(1370~1374),官方对凤阳府至少组织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来自江南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府和山西北部的弘州、蔚州、定安、武朔等地.迁自江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凤阳府城及临淮、怀远、定远、五河等县,迁自山西的移民则集中在灵壁、虹县、  相似文献   

7.
1603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授予一位知名新教人士德蒙在大西洋地区10年的贸易垄断权,条件是德蒙承诺每年向加拿大移民60人并支持他们在印第安土著中的传教活动。1604年,德蒙带领78名殖民者来到现在美国缅因州和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交界处圣克鲁瓦河河口的一个岛屿上过冬,这些殖民者多为绅士、工匠和水手,其中包括法属殖民地的先驱者塞缪尔·德·尚普兰。  相似文献   

8.
李映发 《寻根》2009,(2):43-46
四川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9.
浅析四川移民的两大族群及其文化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各省移民文化与巴蜀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族群与文化重组与整合,最终出现了湖广人与客家人两大族群以及嫁接型移民文化和移植型移民文化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拜读了孙晓芬女士的新作<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为之大喜.这本书是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的姊妹篇.两书内容相通互补,堪称四川客家移民史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1.
8月中旬,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首届四川客家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广东、陕西、北京、重庆以及四川省内的近200名代表、来宾,云集蓉城,共同讨论有关客家学研究的话题,极大地改变了四川客家研究长期寂寞的状况。大会共收到20余篇论文,现将有关学者在大会发言及论文中交流的学术观点作如下综述:一、四川客家源流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四川客家人90%来源于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移民的主要输入地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一些代表对四川客家人移民四川的时间、源头、原因以及数量等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自英国移民踏上这片土地之日起,已先后有来自世界120个国家、140个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亚谋生和发展。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社会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严奇岩 《寻根》2007,(5):19-21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川客家人的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四川客家主体是来自清前期"湖广填四川"中闽、粤、赣边区的客家移民的后裔,其中以广东移民最多,所以四川客家多自称为"广东人"。  相似文献   

14.
朱贵安 《寻根》2010,(4):127-129
明初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广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达210余万人。在这210余万人中,有近百万是饶州人。江西的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相似文献   

15.
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客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性,与闽粤赣客家相比,表现为1.演进阶段不同;2.族群关系不同;3.文化表现形式不同;4.客家身份不同。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四川客家研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四川客家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逐渐形成热潮,并于本世纪初达到高潮,总体来看,四川客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果多为表象描述和动态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童恩正最近40年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发现有了很大的进展。仅就铜器时代而言,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出土的大量资料,为我们研究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初这一时期之内西南土著民族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极为...  相似文献   

17.
在汉王朝开通南丝路以前,南丝路上的商品贸易采用的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主要出土于大型滇墓中的海贝不能满足构成流通货币的三大条件,所以并不具备货币的职能。汉王朝开发西南夷将该地区带入了汉王朝经济圈,汉式货币得以在南丝路沿线的汉移民与土著民族中流通。到东汉晚期,随着土著民族文化的消失,南丝路沿线基本上完成了商品交换形式的变更。蜀人与滇人相同的用贝方式,是蜀文化南传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在配合三峡大坝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峡江地区发现大量汉唐时期的遗址,遗址的增加表明此时峡江地区人口也有大幅的增加,再结合文献上所记载的人口增长,本文认为汉代峡江地区有大批移民徙入,移民的徙入和峡江地区的交通、盐业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馨远 《寻根》2003,(1):115-120
河北素有发达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也是人口密集地区。但在明朝初期,河北却成了今山西、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河南、陕西以及内蒙等省份移民的入籍之地。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造成、移民对河北究竟有什么历史作用呢?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全国地名普查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多方研究。本文所指的河北,基本是以现河北省界为基准,为能更符合历史状况,仍含今北京、天津二市辖区范围。一、移民的历史背景元朝统治时期,其社会经济虽有发展,但存在着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尤其是蒙…  相似文献   

20.
王珂  李龙 《寻根》2002,(6):87-89
固始,中原南部一个并不起眼的山区县。从地图上找,它只是那么一点点,然而在中国移民史上,却相当重要。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几乎都与中原有关,在这几次大的移民浪潮中,固始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晋末年,“八姓入闽”就有河南光州望族的痕迹;唐初移民,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固始宗亲进入了福建,在漳州一带落户生根,这是固始人在东南一带聚居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