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茅盾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他为建立和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促进新文学的健康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绩.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茅盾,在他350余万字的文论中,作家作品的评论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评论时间之长,论及作家作品之多,是自有新文学以来独一无二的.据统计,茅盾一生评论过的作家多达313人.有的是在综合评述或其他文艺评论中结合着评论的,有的则是专论.系统地、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和研究茅盾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评论家,在他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文艺评论专著。据有的茅盾研究者统计,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八○年,总计约四百五十万字,可集成十六卷,占茅盾全集的三分之一强。其中,文艺理论方面,涉及文艺的特性与作用、文艺的继承与借鉴,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文艺的风格流派与创作规律,文艺的创作方法与世界观、文艺批评与欣赏等等,此外,还有现代文学史各个阶段文艺运动的总结与研究。在作家作品方面,茅盾写下了近百篇不同形式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以小说创作著称的茅盾,也是一位中国新文学杰出的评论家。“五四”以来,他写下了数百篇光彩夺目的文艺评论,评论了鲁迅、王鲁彦、庐隐、冰心、许地山、王统照、田汉、徐志摩、丁玲、叶紫、肖红、曹禺、臧克家、沙汀、赵树理、峻青、马烽、管桦、杜鹏程、  相似文献   

4.
在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所从事的64年文学活动中,文艺评论(包括文艺理论和文艺研究专著)和小说创作是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从1919年至1980年,茅盾写下了大量的浩如烟海的文艺评论,初步估计约达450万字,占茅盾全集(共约1300多万字)的1/3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估价茅盾的文艺评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进一步研究认识茅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着就此作点抛砖引玉的工作,就教于广大的茅盾研究者。事实上,子铭等已在这方面作了良好开端。 以下准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5.
茅盾是中国卓越的文艺评论家,他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专著甚多,约占茅盾全集的三分之一以上,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作家与作品的评论有近百篇之多,涉及“五四”以来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表现了一种独特的茅盾式的评论个性,对现代文学评论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7.
茅盾先生的笔触不仅涉及到小说、神话、文艺评论等,还涉及到寓言,茅盾先生寓言实践的三个阶段,对中国现代寓言文学的兴起、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和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茅盾以小说称誉中国文坛,早在他成为小说家之前,就已是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当他成为小说家之后,他仍始终坚持文学评论方面的写作。应该说,茅盾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不逊于他在创作上的地位。五四以来,茅盾特别关注代表新思潮的作家和作品。从1923年写作《读<呐喊>》一文直到1948年写的《论鲁迅的小说》,前后共达25年。在这中间,他还评论了王鲁彦、徐志摩、庐隐、冰心、许地山、丁玲、叶圣陶、碧野、臧克家、郁茹、萧红等作家及其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写下的近百篇短篇小说,代表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的主要特色。从“五四”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而且以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见长。在谈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学创作时,茅盾曾经这样评论说:“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的地、写实的地,描写着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这是对叶圣陶小说特色最早的权威性的评论,长期以来,许多评论都以茅盾这一著名论点为基础,就叶圣陶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主题思想的开掘和艺术表现的方法等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不仅鲁迅、冰心、沈从文等是卓越的小说文体家,茅盾也是出色的小说文体家。他较早地具备了文体的自觉意识,不论在长篇体式方面,还是在中短篇文体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建构,作出了独特贡献;茅盾小说文体的现代特征。是茅盾研究界还未触及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质朴的赞歌     
1939年间,茅盾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一路所闻所见很多,到1941年他到香港时,把这一些写出来就在夏衍编的《华商报》副刊《灯塔》上陆续发表,其中就有《白杨礼赞》。茅盾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不必多介绍。他一生创作很多;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还有评论和散文、杂文。1935年赵家壁先生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规模很大,并且约请当时的名家选编名卷,并写长篇《导论》。参加选编工作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和朱自清等十余人。《现代散文导论(下)》是由郁达夫写的,其中论到茅盾的散文…  相似文献   

12.
“七一五”政变后,因种种原因,茅盾脱离了实际的革命斗争转向文艺战线。1933年《文学》创刊后,茅盾又把目光投向文学批评方面。由于国民党当局对进步文艺进行围剿,茅盾从事文学批评的外部环境极为恶劣,在对作家作品评论时有较多顾忌,不能畅所欲言,只能寓政治思想于文学批评之中,同时他还要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压制,对不良创作倾向和文坛风气予以抨击,这都使得茅盾在《文学》上的批评具备了与此前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享有国际声望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和文艺论著被译成二十几个国家的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其中,译本最多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和三十年代的短篇小说。各国的文化界向本国读者介绍中国这位文学巨人,充分肯定了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影响较大的文艺批评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共写了七百多篇文艺评论文章。在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批评文章中,他论述了有关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几乎所有问题,对推动新文学事业的发展,培育一代青年作家。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旨在重温茅盾关于生活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以期得到借鉴和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取之不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他不仅创作了象《子夜》那样的巨著,象《蚀》、《虹》、《春蚕》、《林家铺子》、《腐蚀》等有历史影响的名作,同时还发表了七百多篇有卓见的评论文章。他是伟大的作家,又是杰出的评论家,他以评论家深邃的思想,塑造了吴荪甫、老通宝、林老板等一系列有广度和深度的典型;他以创作家丰富的艺术经验,写出了无数篇有真知灼见的文学评论,茅盾同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作为文艺理论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很好研究他巨量的文学作品,总结他丰富的创作经验,同时更要学习他浩瀚的理论著作,加深文艺理论研究。茅盾从事理论研究较从事文艺创作,时间更早,历时更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写过一些作家论,徐志摩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徐志摩论》为基础,着重从阶级定位、思想评判和审美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茅盾评说徐志摩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给予茅盾作家论以一个新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纵观茅盾小说的创作,作品中充满了许多性爱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身为一名革命作家,后来又是左翼作家的中坚力量,但茅盾小说中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似乎背离了革命作家所遵循的革命意识,但正是其小说中所表现的性爱思想以及把新性观念的改造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的魄力显示了一位革命家兼文学家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海外中国语文教材仍然以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为主,特别注重选入我国的名家名篇。本文打算以新加坡《华文》教材为例,简要介绍海外教材对我国十一位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的评述及其作品入选的情况。他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朱自清、冰心、郑振锋、蔡元培、丰子恺等。鲁迅鲁迅的作品在海外进步青年中仍然拥有广大的读者。《华文》教材评论鲁迅说:“他的著作很多,其中以小说和杂文最为有名。他的小说主题集中在反封建,反旧礼教,而替不幸的人们发出呐喊和带来希望;他的杂文的主要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硅钢弊常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文学先锋派创造社、太阳社等对革命文学的命名和论争实质上是对文学场内话语权的争夺。他们对革命文学设定的规范及对茅盾小说的评论使茅盾主动参与这场论争,体现出茅盾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双重考虑。稍后翻译俄国作家丹青科的小说《文凭》则是茅盾为推出文学范本,挑战先锋话语、重新阐释文学规范并摆脱身份危机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具体分析茅盾的文艺理论、小说创作乃至文学评论中民俗所发挥的社会和文艺等诸多功能。民俗的运用和描写不仅影响了茅盾的文学实践,而且茅盾的民俗取向深刻影响了左翼作家的小说叙事,民俗的运用对克服创作中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