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涿鹿之战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战事。凭借这次战事的胜利,黄帝部落最终击败东方势力强大的蚩尤部落,真正地入主中原,奠定了华夏族发展的坚实基石。但是,这场战事中黄帝部落何以能最终胜出?对此鲜有论说。我们看到,记述这场战事的多种今人著述都审慎地使用了《山海经》的相关记载,但对其中所提的“应龙”、“风伯”、“雨师”、“魃”均简单地视为神话人物而没有予以必要的注意。颇为不妥。笔者不敏,欲从这个角度着手思考涿鹿之战的结果。一问之得,聊作芹献,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学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文献讲的“黄帝垂衣裳而治”,这里所谓“治”,其实应当是按照共同遵守的习惯法来建立社会秩序和规范道德标准,根本不是个人统治,更谈不上什么专制主义。黄帝时代,中国南北大地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部落联盟,由于涿鹿之战,使黄河流域和长江...  相似文献   

3.
“大一统”并非儒家学者的编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司马迁《史记&;#183;五帝本纪》,早在远古黄帝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大统一局面。因为:(一)经过大规模的部落战争,如炎、黄,、帝与蚩尤之战,炎、黄二帝之战,其后“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说明黄帝已经建立全国性部落大联盟,大统一不但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披山通道”,说明已经建立交通管理网络;  相似文献   

4.
萧兵 《寻根》2003,(2):60-64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佚书《黄帝四经》说:“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这与《尸子》“古者黄帝四面”、《吕氏春秋·本味篇》“黄帝立四面”的记载相合。现在我们都知道,黄帝既是“传说祖先”,又是“神话天帝”,他的一个形象是正方形的头,四张面孔。从前儒家学者用欧凡麦(Euhemerus,古希腊“历史学派”神话学家)式的机械“理性主义”,把“黄帝四面”硬说成是黄帝依靠四位贤人治理四方,这是很可笑的。但是,黄帝为什么有四张面孔呢?一般学者都把它跟“五行”观念联系起来:黄帝是中央(最高)之帝,以四…  相似文献   

5.
简说《思源》任可《思源》杂志1991年2月创刊,创粉人兼社长为蔡肇财先生。“为民族源流寻根,为中华文化探源”,可视为其办刊的宗旨。这里,以我所见到的近期杂志几个主要栏目为例,约略加以绍介:“思源寻根”:刘清泉的《黄帝墓址新考与蔡氏渊源趣*,据河北涿鹿...  相似文献   

6.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创立,起了奠基作用,由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标帜。从历代的典籍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以人格形象凝聚和代表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黄帝所代表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主要是:一、崇尚文明的观念。崇尚文明,摒弃野蛮,注重文野之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观念。《尚书》有“睿哲文明,温恭永塞”(《舜典》)之赞,《易传》有“天下文明”(《乾.文言》)、“刚健文明”(《大有.象》)之志,《荀子》有“不敬文,谓之野”、“君子贱野而羞瘠”(《礼论》)之论。这些观…  相似文献   

7.
黄帝祭典及其文化意蕴姚敏杰,何炳武一《史记》开宗明义:“黄帝崩,葬桥山。”肯定了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为桥山之巅(今陕西省黄陵县)。黄帝仙逝后,一直受到人们的祭祀。据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不黄帝之像,师诸侯朝奉之。...  相似文献   

8.
朱绍侯 《寻根》2012,(1):11-14
怎样认识炎黄二帝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以后很多古籍都承袭这一说法,认为炎黄二帝都是少典之子,  相似文献   

9.
姬姜二族的『三缘』关系霍彦儒景天勋《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季子劝重耳说的话。季子和重耳都是姬姓,黄帝之后裔,应该说对先祖是比较...  相似文献   

10.
《黄帝伐赤帝》属于《孙子兵法》之佚篇,1972年4月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二号汉墓,“《黄帝伐赤帝》则是有关古史传说时代的新资料,均非常珍贵。”(朱凤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该简自出土以来,学术界研究甚少,似乎“新资料”、“非常珍贵”的价值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在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五帝”时代是各民族共同体从孕育、形成到初步发展的时期,作为五帝之首的“黄帝”时期在先秦时期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更居于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的角度阐释《黄帝伐赤帝》的价值 。  相似文献   

11.
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是原始社会末期发源于渭水流域的两大部族。他们世代通婚,繁衍壮大,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全世界华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然而,长期以来,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尊崇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交往”之说由来已久历代文献资料中,关于华夏族的老祖先黄帝与西王母的交往,有许多记载,这里略述几则:1.据《黄帝出军决》载,西王母“遣使授符”,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唐初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祥瑞部》卷99引《黄帝出军决》:“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备后,河出符信,战即克矣。’黄帝寤,思其符,不能悉记,以告风后、力牧。风后、力牧曰:‘此兵应也,战必胜。’力牧与黄帝俱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大牢。有玄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  相似文献   

13.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时代最大的特点是“顺天地之纪”以治民。孙中山在宣传革命的过程中推尊黄帝,既有排满的意图,恐怕也是要弘扬黄帝的精神,即:“顺天地之纪”,而不是逆“天地之纪”,从尊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着眼,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尊崇黄帝现象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 《华夏文化》2004,(4):25-26
东周以降,黄帝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尊崇黄帝的现象绵延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尊黄史就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历程的缩影。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尊黄史上,最值得关注的是“一个开端、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15.
历史泰山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座神秘的大山,叫古昆仑山。古昆仑山的地位可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媲美,是一座上帝和众神居住的神仙。大约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繁衍生息在这座“神山”周围了:大约4700年前,炎帝和黄帝活动于这一地带,创造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国古箱所提到的“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昆仑山之丘、黄帝之宫”中的昆仑山,  相似文献   

16.
郑金洪 《寻根》2003,(4):114-118
黄姓称“轩辕世系”,据传黄帝24代孙姬石于周时封于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后裔遂以国为姓。黄姓又称“江夏世家”,一说是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发祥于湖北江夏县;一说自春秋战国以来,黄氏族众或仕或隐,或散或聚,多在长江流域的江夏地区。黄氏入闽世系主要有二:即黄守恭世系、黄峭山世系。  相似文献   

17.
颛顼生于若水考徐南洲古史中的帝颛顼,是个颇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撰《史记》列他为"五帝"之二,仅仅次于黄帝。然而,据《山海经》所载,他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过黄帝,惟有帝俊堪与比肩。论业绩,他虽无黄帝那般赫赫战功,也不类帝舜似的"野死勤事"。但是他能兼采华...  相似文献   

18.
翻开《史记》,第一个进入我们视野的人物就是黄帝。司马迁称黄帝是“法天则地,四圣遵序”的远古第一帝王,从此确立了黄帝至高无上的始祖地位和“史从黄帝始”的正统史观,得到了后世史家和炎黄子孙的广泛认同。司马迁从黄帝开始记史,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从黄帝开始记史是汉代大一统的需要大一统思想产生于周代,秦统一六国后,将其确立为统治思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就是《诗经·小雅》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翻版。西汉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继承并完善了大一…  相似文献   

19.
石砚溯源     
石砚溯源吴梓林一般人认为,砚始于黄帝。东汉兰台今史李尤《墨研铭》载:“书契既造,砚墨乃陈,则是兹二物者,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砚谱》也载:“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宋李之彦《砚谱》、宋唐彦...  相似文献   

20.
姜炎文化与粟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 《寻根》2003,(1):30-33
文化。上述观点中至少有两点是共同的,即炎帝部族是姜炎文化的创造者,宝鸡渭水流域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本文认为姜炎文化是姜炎部族在距今约7000年的宝鸡渭水流域创造的原始农耕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地域文化。大约在距今6000年至5000年时,炎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姜炎文化进入兴盛期。到了距今约5000年左右时,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败给黄帝,姜炎部族与黄帝部族融合,姜炎文化与姬黄文化开始交融,并形成了华夏文化的主体。再到距今约4000年左右,黄帝部族的一支后裔周人与姜炎部族通婚,姬黄文化与姜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产生了更为先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