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为加强对地方儒学教育的管理,明王朝设立提学官,建立督学制.文章对明代提学官的设置、主要职责和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从明王朝对地方教育的重视和控制这一视角了解明代地方儒学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2.
探讨和分析了三篇元代中书省架阁库文献及其相关背景,并以文献内容与史书结合,阐述了元代中书省架阁库的建立、人员设置及其性质,以及一次重大的档案整理和编纂活动,同时纠正了史书中的一些错误,最后分析了这三篇文献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代,安庆是南方重要的都市。安庆城池不仅是明朝在地方统治的象征,而且它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明代安庆城池的变迁与明王朝的盛衰兴亡密切相关。安庆城池的四次变修与当时的战争变乱、自然灾害、政治变迁、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关,以明代安庆城池的历史变迁作为切入点,有助于了解明王朝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4.
明代以来,随着丽江木氏土司势力的扩张而进入滇西北区域,并逐渐占领了永宁府和盐井卫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引发了连年的战争与纷争。1436年开始,明王朝对此进行了多次调解,但一直未对木氏土司的军事行动予以惩罚,原因在于历代木氏土司通过多年的“诚心报国”获得了明王朝的信任与支持,使明代木氏土司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政治权利并将其运用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从明朝的角度来看,在土司统治地区,只有受到中央朝廷的支持才能行使土司权力,通过这种土司制度使地方与中央朝廷取得有机联系,地方土司正是利用了这种制度向周边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明代金川寺演化禅师册封与朝贡历史进行梳理,讨论其地望与西迁历史。由分析金川寺演化禅师与中央王朝之间的互动,指出元代以来土司制度逐渐在嘉绒地区推行。及至明代,面对西北蒙古势力的威胁,明王朝与嘉绒地区政教精英阶层更是形成了互惠共存的协作关系。明王朝建立的藏区政教领袖册封制度与定期朝贡制度,进一步稳固与加深了嘉绒地方势力与中央王朝之间的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代后期的当政者无论是以朝廷名义颁行的政令,还是他们的个人行为,都会成为促使情欲剧在明代后期繁荣的重要因素。从维护朱明王朝的统治来看,情欲剧的繁荣严重消解了程、朱理学的禁欲观念,对于维护朱明王朝的治化显然是不利的。但从戏曲本身的发展来看,则又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正是大量情欲剧的繁荣与传播,才真正打破了明代前期以来道德教化剧独霸曲坛的局面,开辟了有明一代戏曲的多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地方武装和少数民族土司武装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所制度的腐朽和崩溃是明代地方武装和少数民族土司武装(土兵)得以走向历史前台的最主要原因。明代地方武装和土兵具有民族成分构成多、战斗力较强、人数多。川兵是明廷征调较频繁的地方武装。明代中后期曾大规模征调川兵参与了明王朝组织的征蛮、征贼、抗倭、援朝等军事活动,为巩固大明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力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对明代山东王府庄田的探讨有利于加深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变迁的研究。从山东王府庄田的种类与获得方式、分布与数量、对地方的影响与危害三个方面来看,王府庄田的扩张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山东藩王影响地方社会的主要方面,也是明末农民反抗明王朝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明代阁臣群体是皇帝身边比较特殊的一个高级辅政官僚群体,他们的入阁与在阁、他们的籍贯分布与履历、他们的入阁年龄与任职时间以及他们的关系网络等都呈现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机理,也对明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实行重典治吏,对官员的职务犯罪监控得十分严密,应该说是封建刑法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正是由于其中期以前很好地实施了"对官员职务行为的严密监控",所以其社会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经济发展;但到嘉靖以后,随着对官员管理的松弛,贪污徇私、任意妄为之行为日益严重,吏治堕落,最终引致了明王朝的覆灭.本文通过对官员出行的法律管制,从侧面阐述了明代的职务犯罪监控.  相似文献   

11.
习家池大约于元中前期迁建于阎家冲山谷西端的白马泉源旁的今址,可能因迁建的习家池规模太小,工程质量太差,民族矛盾的影响而失去记载,至明代正德年间始有重修记载,经明代两修、清代三修才形成今天的格局和规模,其格局、内容等方面和汉宋时的习家池有很大的不同,规模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2.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和"台阁体"在明、清两代用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把以"三杨"为代表的诗文文学形态称之为"台阁体",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共识。  相似文献   

13.
《新安志》自宋代罗愿修纂后即有刻本问世,元明清皆有翻刻,而现传的古代刻本基本上是清代的。在清代的4个刻本中,康熙、嘉庆、光绪皆为民间刻本,乾隆本是官本。康熙翻刻明万历本,光绪本又翻刻康熙本,流传甚广,形成版本流传系统的重要一支。嘉庆本也为民间坊刻,以宋本为底本,并参校康熙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乾隆本为四库采进本,馆臣抄写,相对独立,虽有四库全书的通病,但总体质量不会太差,且还有优于它本之处。  相似文献   

14.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于南朝刘宋时代的地记《永嘉记》,今早已亡佚,唐宋类书屡见征引。但关于其书作者,学界看法不一。文章经考证提出:《永嘉记》的作者是郑缉之,并非谢灵运。《太平寰宇记》或误题谢灵运《名山记》作《永嘉记》。郑缉之所作《永嘉记》在北宋前期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佚。  相似文献   

16.
谚语是对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民风民情的最直接的反映。《田家五行》中的许多谚语具有淳朴的天然之美,同时又深入浅出,朗朗上口,蕴含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哲理。利用《田家五行》流传下来有韵的谚语,可以考察作者娄元礼所代表的吴语方言区的语音特点,进而清晰地勾勒出元末明初这段历史时期的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要准确地解读一部长篇小说,首先必须弄清楚它成书的时代背景,否则,一切评论都只能是雾里看花,难以切中肯綮。《水浒传》成书年代问题是一个悬案,通行的意见是元末明初,然终无坚实的证据,只是一种推论而已。本不同意此说,认为:一、嘉靖前没有人知道有《水浒传》其书;二、《水浒传》所描写士兵是正德以后的情状;三、《水浒传》写人们交易广泛使用白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正统(1436-1449)之前,很可能在弘治、正德之后;四、《水浒传》描写的腰刀是明代中期才有的新式兵器,而凌振使用的子母炮,则是正德末才出现的新式火炮。综上所举的外证和内证,可以证实《水浒传》决不可能写于明初,只能是在嘉靖初年。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代重要的巴蜀文人张佳胤,诗与王世贞、谢榛等人齐名,被王世贞称为“后五子”。张佳胤终身与其师重庆太守刘绘交谊深厚,少时受刘绘的知遇之恩,喜兵法,仕宦通达;尽管刘绘“磊落负奇气”,张佳胤“神敏而精藏”,但二人意气相投,多有诗文唱和;且刘绘固以古文辞名,亦影响张佳胤咀萼掇实先秦两汉文,魏晋盛唐诗,屈宋杨马赋;刘绘诗风“铿钩宏丽”,张佳胤“词气纵横而乏深致”。  相似文献   

19.
明代徽州里的编制与增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里甲制的研究是明代社会经济史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主要针对明代徽州里的编制及其演变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其一,徽州的里,从最初编成到万历这段时间内,相当数量的里慢慢消失的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明中期以后里甲的崩溃,而是反映了明初里的整顿。其二,明代徽州里的改编是在大造之年进行的。和其他地区一样,户数的增减,成了决定里的产生和消灭的根本原因。其三,在整个明代,徽州也不能脱离里甲体制的变化压力。不过,到了明末,徽州里改编的主要倾向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仅从里甲编制的侧面来看,徽州通过里的增减方式,终于缓解了其内部变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唐诗《寻隐者不遇》久认为系贾岛杰作:文章在前人质疑基础上,结合《长江集》版本情况,对该诗流传试作梳理.并认为诗的作者很可能为孙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